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释义

原著小说

基本介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代表作,后被搬上大银幕及改编成电视剧。

图书信息

中文名: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原名:Berlin Alexanderplatz

作者:(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译者:罗炜

出版日期:2003年6月

字数:38万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属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

定价:24元

ISBN:7-5327-3087-5

情节概述

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的德国柏林。

弗兰茨刚刚出狱,他四年前因谋杀女友被判入狱,如今他决定重新做人。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弗兰茨很快就尝到滋味。他以前的朋友大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之后,他成了一个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叫卖“人民观察家”的报贩子。

很快,他生活中又出现了一批批各色人物,要把他重新引入歧途。一个魅力十足的神秘人物莱因霍尔德,善恶难辨,但十分吸引弗兰茨。弗兰茨盲目的信任和依赖这个陌生人,身为犯罪集团头目的莱因霍尔德却利用了弗兰茨,甚至在一次追捕中把他推出车外,弗兰茨因此失掉了一支胳膊。

弗兰茨伤愈之后,更加坚定地要重新开始。他认识了一个单纯的姑娘米策,两人相爱了。米策在弗兰茨不知道的情况下,用卖淫的钱来养家,弗兰茨十分感动。但罪恶没有忘记弗兰茨,弗兰茨被迫再次同流合污。莱因霍尔德勾引并杀害了米策,把弗兰茨推上生活的绝路。弗兰茨在痛苦和混乱中,精神失常,被关进疯人院。

在疯人院的弗兰茨一心求死,他用绝食来抗争。但是周围的人给他输营养液。终于有一天,陷入半昏迷状态的弗兰茨想通了一切,原谅了自己。他作为证人出庭,亲眼见证莱因霍尔德的伏法,并且到米策的坟墓上去祭奠。因为他已经能够面对自己的一切了。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品简析

如果说托马斯·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么德布林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1878-1957)是德国现代派文学的关键人物。他的叙事艺术和多元文化的视野对现当代德语文学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德布林的小说体系结构宏大,包罗万象,但从文学的接受史和影响史的角度来看,应以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最为著名。

这部作品1929年发表,旋即引起巨大轰动,不仅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而且受到圈内圈外人士异口同声的大力推崇。更有评论家热情撰文,要求提议德布林为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小说先后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小说还相继被译为英、法、俄、意等多国文字,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同乔伊斯和多斯·帕索斯等人的伟大创作实践并驾齐驱。今天,在德国,它既是大学德文系的必修课程,又是权威性的教学大纲推荐给高中生的经典读物。近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版本推出。截至目前为止,小说的袖珍本已至少再版了33次之多,成为德语文坛上几乎没有先例的常青树,可谓常印常新,日久弥新。 诚然,一部像《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样艰深而严肃的文学作品能够在高度商业化运转的图书市场上做到如此的经久不息,必定是方方面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追根溯源,在支离破碎的城市真实性中渗入深厚的人文关怀,用最激进的现代蒙太奇技巧叙述一个最传统的浪子回头的感伤故事,这种奇特的结合,乃是其真正长盛不衰的基本秘诀。

“城市蒙太奇”

蒙太奇原来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剪辑和组合的技术。在文学领域,蒙太奇意味着把语言上、文体上和内容上来源完全不同,甚至是风格迥异的已经成型的部分重新并列、拼合和组装在一起。德布林将这一电影技术植入小说创作,故又有人称之为“电影式的写作方法”。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蒙太奇化,表现在结构、叙述和语言等各个层面。柏林方言,黑话,书面语,口语,流行歌曲,说明书,打油诗,公共指示牌上的图形标识,科学公式……;大小故事,圣经片段,希腊神话,天气预报,股票行情……;画面,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直觉,自由联想……通过无孔不入和无处不在的蒙太奇化,世界大都会柏林的全景由无数真实的碎片组装而成。生活的急流生生不息地在这座城市里翻滚。

电车,地铁,各种交通工具在这里飞驰而过;机器在这里发出巨大的轰鸣;这里的街道喧嚣嘈杂;这里也同时还是人的海洋,意识的冲动在涌动的人群中流淌;这里的市中心亚历山大广场光怪陆离,是各色人等云集的地方;这里的屠宰场血流成河,每天都有无助的动物凄凉地走向死亡……大量的数据和新闻报道式的写实把一座动感十足而又混乱不堪,充斥暴力罪恶而又神秘莫测的城市呈现到读者的面前,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爱恨交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风貌就这样在德布林的笔下化作永恒,从文学中获得永生。

“新人”成长史

德布林的城市画卷既非乐观主义的赞美,亦非悲观主义的诋毁,而是客观主义的、赤裸裸的“蜜糖”和“污秽”并存的现实——一个高度浓缩的现代世界的幻影。人类如何应对工业和技术文明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诱惑与陷阱,从而更好地驾御生活,获得一种更有意义的存在?如果说“城市蒙太奇”所再现的只是一个外在环境的现实的话,那么,作家对现代社会人类内在生存状态的严肃思考则主要通过贯穿于小说的那根红线——“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故事”来完成。

小说的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是个堕落为罪犯的城市生活的失败者。他的内心深处虽然怀有求真求善的美好愿望,却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无知,傲慢,受制于欲望和本能,精神支柱和政治意识的缺乏,种种个性的缺陷,使他在阴森茂密的城市丛林中迷失。他遭人欺骗,他误入歧途,被人陷害致残,爱人也被恶魔杀害。毕勃科普夫在命运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精神崩溃。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开始对过去的生活感到后悔。

在小说的结尾,成为“新人”的毕勃科普夫做了一家工厂的门卫,并时刻准备以理性迎接新生活的挑战。这样,通过凸显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和一个个体的成长历程,德布林重复了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话题:变革世界应该从修养个人的心灵开始。“他在这座城市里穿梭。只要心是健康的,这里的很多东西都能够让人变得健康起来”。

读者的探险

由于现代叙事技巧,尤其是蒙太奇写作手法大量和大胆的运用,对于习惯了传统心理化情节小说的读者而言,阅读《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啻于一次需要耐心、专心和灵活性的探险。

这里的情节松散,没有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这里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里找不到确定的、有约束力的信条,有的只是无数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依据一定逻辑和关联进行排列和组合的文本碎片。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飘忽不定的,没有最终成型的,而且时刻处于形成和运动的状态之中,所以读者被要求直接参与这个尽管充满诗意、却甚是复杂的过程,这才能形成一个十分个性化的认识。

于是,读者将会遭遇和主人公毕勃科普夫类似的经历,在汹涌澎湃的城市生活中,在行色匆匆的人流和车流中,在文本的迷宫中晕头转向,同时遭受形形色色的声响、色彩和画面制造的视听轰炸。但以此为代价,读者最终得到的是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不至于在被作者打动的同时丧失理性。这也可说是文学的教育作用吧。而这也正是作为道德主义者的德布林所孜孜以求并付诸实践的理想,套用以德布林弟子自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话说就是:

“他会让您感到不安;他会让您的美梦变得沉重;您必须细嚼慢咽;您不会觉得他可口;他是不好理解的,也是不好消化的。他会改变读者。知足的人可要当心德布林。”(引自上海译文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译文序)

改编剧集

基本信息

片名: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原名:Berlin Alexanderplatz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14 episodes, 1980)

编剧: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Alfred Döblin ....(14 episodes, 1980)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14 episodes, 1980)

主演:

哈克·波姆 Hark Bohm ....Lüders (2 episodes, 1980)

伊凡·德斯尼 Ivan Desny ....Pums (7 episodes, 1980)

伊尔姆·海尔曼 Irm Hermann ....Trude (2 episodes, 1980)

影片类型:剧情

集数:USA:931 min / West Germany:894 min (14 parts)

国家/地区:意大利 / 西德

对白语言:德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无声标准银幕

混音:单声道

级别:Argentina:13

制作成本:DEM 13,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1979年6月 - 1980年4月

摄制格式:16 mm

洗印格式:16 mm

演职员表

演员 Actor:

哈克·波姆 Hark Bohm ....Lüders (2 episodes, 1980)

伊凡·德斯尼 Ivan Desny ....Pums (7 episodes, 1980)

伊尔姆·海尔曼 Irm Hermann ....Trude (2 episodes, 1980)

乌多·奇尔 Udo Kier ....Junger Mann an der Bar (2 episodes, 1980)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Narrator and Himself (unknown episodes)

沃纳·施罗德 Werner Schroeter ....Sarug (uncredited)

伊丽莎白·崔森纳 Elisabeth Trissenaar ....Lina (4 episodes, 1980)

Karin Baal ....Minna (2 episodes, 1980)

Franz Buchrieser ....Gottfried Meck (11 episodes, 1980)

Peter Kollek ....Nachum (2 episodes, 1980)

布里奇特·米拉 Brigitte Mira ....Frau Bast (10 episodes, 1980)

Mechthild Grossmann ....Paula

Hans Zander ....Eliser (2 episodes, 1980)

Yaak Karsunke ....Jailer (2 episodes, 1980)

Claus Holm ....Wirt (12 episodes, 1980)

Roger Fritz ....Herbert (9 episodes, 1980)

Axel Bauer ....Dreske (2 episodes, 1980)

Klaus Höhne ....Invalide (2 episodes, 1980)

Herbert Steinmetz ....Zeitungshändler in der U-Bahn (5 episodes, 1980)

Harry Baer ....Richard (2 episodes, 1980)

Rolf Zacher ....Krause (2 episodes, 1980)

Werner Asam ....Fritz (2 episodes, 1980)

Marquard Bohm ....Otto (2 episodes, 1980)

Jürgen Draeger ....Würstchenverkäufer (2 episodes, 1980)

Angela Schmid ....Witwe (2 episodes, 1980)

Christiane Maybach ....Frau in der Absteige

Sonja Neudorfer ....Blumenverkäuferin

Gerhard Zwerenz ....Baumann (2 episodes, 1980)

Jan George ....Greiner (3 episodes, 1980)

Katrin Schaake ....Frau des Kellners

Elma Karlowa ....Frau Greiner (2 episodes, 1980)

Hermann Lause ....Versicherungsmann

Wolfgang Schenck ....Kriminaler

Karl-Heinz von Hassel ....Kriminaler

Karlheinz Braun ....Rechtsanwalt Löwenhund (13 episodes, 1980)

Peter Bretz ....Rudi (unknown episodes)

高夫莱德·约翰 Gottfried John ....Reinhold Hoffmann (9 episodes, 1980)

Annemarie Düringer ....Cilly (4 episodes, 1980)

Helen Vita ....Fränze (2 episodes, 1980)

Günther Kaufmann ....Theo (7 episodes, 1980)

沃尔克·斯彭格勒 Volker Spengler ....Bruno (7 episodes, 1980)

Vitus Zeplichal ....Rudi (7 episodes, 1980)

Lilo Pempeit ....Frau Pums (5 episodes, 1980)

Kristine De Loup ....Mädchen in der Allee (2 episodes, 1980)

Karl Scheydt ....Mann in der Allee (2 episodes, 1980)

Traute Höss ....Emmi (2 episodes, 1980)

Fritz Schediwy ....Willy (5 episodes, 1980)

Peter Kuiper ....Glatzkopf (4 episodes, 1980)

Helmut Petigk ....Alter Mann in der Bar (as Helmuth Petigk)

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Mieze (7 episodes, 1980)

Wolfried Lier ....Worker at Gathering (as Wolfrid Lier)

Kurt Weinzierl ....Speaker at Gathering

Jan Groth ....Joiner Ede

Adrian Hoven ....Miezes Freier Georg Freimund (2 episodes, 1980)

Y Sa Lo ....Dienstmädchen Ilse (2 episodes, 1980)

Dieter Prochnow ....Polizist

Rainer Will ....Junger Zeitungsverkäufer

Elke Haltaufderheide ....Kellnerin (2 episodes, 1980)

Hans-Michael Rehberg ....Police inspector

Matthias Fuchs ....Young doctor (as Mathias Fuchs)

Horst Laube ....Chief doctor

Roland Schäfer ....Dr. Proll

Raúl Gimenez ....Konrad (as Raul Gimenez)

Georg Lehn ....Irrer

Margit Carstensen ....Sekretärin (2 episodes, 1980)

Helmut Griem ....Sarug

Holger Hagen ....Pums (unknown episodes)

Joachim Kemmer ....Voice of Joiner Ede (unknown episodes)

Juliane Lorenz ....Official (uncredited)

Marie-Luise Marjan ....Dörchen (uncredited)

Eleonore Melzer ....Leichtes Mädchen (unknown episodes)

Peer Raben ....Ansager (uncredited)

Walter Reichelt ....Alter Mann an der Bar (unknown episodes)

Peter Thom ....Voice of Jailer (unknown episodes)

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 ....Eva (12 episodes, 1980)

Günter Lamprecht ....Franz Biberkopf (14 episodes, 1980)

Barbara Valentin ....Ida (6 episodes, 1980)

赫伯·安德列斯 Herb Andress ....Polizist im Wald (2 episodes, 1980)

制作人 Produced by:

彼特·马瑟斯米尔 Peter Märthesheimer ....producer (14 episodes, 1980)

古恩特·荣巴赫 Günter Rohrbach ....producer (14 episodes, 1980)

Gunther Witte ....producer: WDR (14 episodes, 1980)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Peer Raben ....(14 episodes, 1980)

摄影 Cinematography:

Xaver Schwarzenberger ....(14 episodes, 1980)

剪辑 Film Editing:

Juliane Lorenz ....(14 episodes, 1980)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Barbara Baum ....(14 episodes, 1980)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Harry Baer ....assistant director (unknown episodes)

Renate Leiffer ....assistant director (unknown episodes)

Thomas Schühly ....assistant director (unknown)

上映时间

意大利

Italy 1980年8月28日......(Venice Film Festival) (premiere)

西德

West Germany 1980年10月12日

丹麦

Denmark 1981年1月7日

瑞典

Sweden 1981年1月25日

美国

USA 1983年8月10日

芬兰

Finland 1996年6月8日......(re-release)

丹麦

Denmark 2003年8月13日......(Copenha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atrical release)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Westdeutscher Rundfunk (WDR) [德国]

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 (RAI) [意大利]

Bavaria Film [德国]

发行公司:

TeleCulture [美国] (1983) (USA) (subtitled)

创作背景

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法斯宾德视作对其人生影响和冲击最大的文学作品。法斯宾德曾坦言:“如果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是如此深深镂刻在我脑海中,侵入我的血肉,占据我的整个身躯和灵魂,那么在某些或许是决定的层面,我将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法斯宾德深深地为小说中弗兰茨和赖因霍尔德两位男性人物的病态关系所深深吸引。而两人混杂着纯真与世故的复杂性格又与法斯宾德本人十分相若。之前在法斯宾德的多部作品(包括《爱比死更冷》和《瘟神》)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故事脉络,而法斯宾德更是在多部作品中采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男主角的名字——弗兰茨。在反复阅读小说多次并完成剧本之后,法斯宾德决定由法国重返德国展开拍摄工作。法斯宾德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和线性的叙事结构造成电视剧与小说在表现形式甚至叙述重心上都大相径庭。电视剧更是一改小说原著中略显隐晦的故事情节,在大结局中试图按照法斯宾德的个人理解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命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