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光凡
释义

周光凡,男,1970年8月出生,安徽和县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著作有《传统与现代化的戏剧性冲突》、《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奥巴马:我的梦》、《奥巴马评传》、《麦凯恩评传》。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成果二等奖。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个人科研课题等多项课题。

基本信息

【姓名】周光凡

【性别】男

【生日】1970年8月出生

【籍贯】安徽和县(李白所登之天门山之所在地,项羽兵败自刎之乌江尚在,今仍有霸王祠。)

【民族】汉

【现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工作部门为教研部、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

【学历】

·1995年毕业于黄山学院旅游经济管理专业

·2002年获重庆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

·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

个人成就

【学位论文】

·《喜剧精神与幽默话语的建构模式》(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当代话剧中的批判精神》(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专著】

·《传统与现代化的戏剧性冲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2月版)

·《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奥巴马:我的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奥巴马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麦凯恩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译著】

·《团队合作》(英国学者艾莉森·哈丁厄姆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领导学:多学科视角下》(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合著】

·《中国领导学研究2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领导学研究·2006~2008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主编】

·《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

·《论刘勰的幽默文学批评观》,《重庆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人类喜剧精神的衍变和价值取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徽州女人〉中悲剧精神的缺失》,《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作为自我保护的疯癫——狗儿爷形象解读》,《大舞台》,2004年第5期。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告别三个时代吗?》,《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中国现代话剧中的批判精神》,《戏剧文学》,2006年第9期

·《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见《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从信任半径的大小反思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见《中国党政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报告》第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2月版。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创作和评选中的主旋律精神》,《四川戏剧》2007年第1期。

·《遥望文明戏》,《上海戏剧》2007年第1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缘起和流变》,见《人文教育――文明·价值·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信息公开的新领域》,《理论导刊》2007年第12期。

·《关于新闻发布会的几点讨论》,《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大学、大学生和大学生戏剧》,《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奥巴马的演讲艺术》,《决策》2009年第3期。

·《“碳币”时代的美中角力》,《决策》2010年第1期。

【课题】

·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中青班”培训模式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内课题)

·PX项目风波与厦门市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个人科研课题)

·浙江横店集团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创新经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个人科研课题)

·“官本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表现及其危害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

【文学创作】

·剧本《霸业春秋》(大型历史剧),参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办的“2004年春季剧本朗读会”。

·散文《水绘无声碧血寒》,《书屋》,2006年第8期。

【获奖】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成果二等奖

【讲课】在校内外开设课程有:

·《领导者与媒体沟通》(专题讲座)

·《媒体沟通情景模拟》(情景模拟)

·《领导者与文学修养》(专题讲座)

·《领导者与幽默艺术》(专题讲座)

其他

【链接】

·周光凡:《水绘无声碧血寒》,《书屋》2006年第8期。

2005年11月26日,星期六,我坐上长途班车离开上海,汽车首先朝嘉定方向驶去。我的旅途目的地是如皋,我的文化目的地则是明清之际天翻地覆兴亡更替的时空。经过嘉定的时候,我看向窗外,揣测当年清军入关后嘉定三屠的惨烈,滚滚车轮把我的思绪带回风云动荡、天地飘摇的崇祯末年。

公元1642年隆冬,大明王朝覆灭前两年,在苏州半塘,十八岁的董小宛身着薄薄的衣裳,对来规劝她的人发下毒誓:他冒辟疆要是不来接我,我就宁愿活活冻死!

董小宛身上穿的这件衣服,还是这年中秋节的时候在南京桃叶寓馆和冒辟疆等复社英杰以及众多秦淮手帕姊妹欢聚时穿的那件。那次相聚以后,她就回到苏州,哪也不去,却没有等来她期待中的冒辟疆。

冒辟疆是晚明四大公子之一,如皋望族出身,十四岁就刊刻过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阅后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系南京复社中的才子型领袖人物。阉党魏忠贤弄权乱政时,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欲担负起澄清的责任。

这年中秋节董小宛和冒辟疆的会面还是董小宛主动寻到南京去才实现的。而其起因,则是这年春天时董小宛和冒辟疆的一次奇遇。

1642年的春天是董小宛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这是她在出道仅仅几个月后就从秦淮河逃回苏州半塘的第三个年头,由于不能依靠游手好闲的父亲,已经不再卖艺、靠借债度日的董小宛陷入困境,再加上母亲新亡,又受到来江南采办佳丽的田弘遇的惊吓,她大病一场,但是债主们却不肯善罢甘休,其中一个债主花钱兑换了一些小债主手上的债券,要挟董小宛嫁给自己做妾,否则就要逼债,而觊觎其美色的纨绔子弟更是不乏其人。董小宛坐困愁城,病倒在离虎丘不远的半塘水边小楼内已经十八天。但她还是铁了心执著一念:宁愿嫁给正派的士大夫做小妾,也不甘委身猥琐的暴发户当正房。

也是因缘际会、造化弄人,就在董小宛命若游丝、奄奄一息的一天晚上,冒辟疆无意间闯入了她的生命。

这天晚上,从湖南赶回苏州、本来想去履行与陈圆圆的旧约、将已经被母亲首肯的陈圆圆娶回如皋的冒辟疆惊悉意中人已被权臣田弘遇强行买去,心中甚是抑郁。陈圆圆当时是唱弋阳腔的顶尖高手,苏州的陈圆圆戏迷不计其数。田弘遇带走陈圆圆的时候,因为害怕戏迷闹事,还不惜花费数千两银子请地方官协助维持治安。为排遣郁闷,冒辟疆和友人租了一条小船向虎丘的方向划去。船在半塘附近的小河缓缓前进,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夜色。小船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的时候,冒辟疆注意到立在水边的一座小楼十分别致,对园林艺术颇有造诣的他一时流连不舍,不忍离去。他心想:那慧眼相中这个地方的主人,也一定是个不同流俗的妙人。于是他动了上岸寻访小楼主人的心思,想与之攀谈一番以驱散愁云。怎知这小楼,原来竟是董小宛的避难之处。

董小宛在贫病交加的无边黑暗中突然见到这样一位品貌俱全的大家公子,怎肯怀疑这是上苍的拯救?谈了没多久,董小宛就觉得元气恢复,精神旺盛,连呼吸都顺畅多了。她命侍女惜惜快去楼下张罗些小吃和熟食,再热一壶酒,硬要陪冒辟疆小酌一番。原来董小宛的酒量十分了得,两人谈到深夜,冒辟疆才离去。当第二天早上冒辟疆来的时候,董小宛早已收拾好行囊,说要追随冒辟疆一生一世。冒辟疆当时并不想带董小宛回家,或许是因为害怕父亲,毕竟董小宛身上有大把的债务负担。但是他抵挡不住董小宛的诱惑和执拗,在同行友人的鼓励下,答应中秋节的时候再议迎娶之事,那个时候正好是冒辟疆参加科举考试之后。

董小宛在苏州苦熬到这年秋天,眼见科考就要结束,中秋也将临近,她担心冒辟疆不会来苏州,便雇了一艘小船,冒了很大危险,在考试就要结束之前来到南京城外。直到考试结束才和冒辟疆通上气。董小宛大概想着同为秦淮歌女的李香君能得到同为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柳如是姐姐嫁给了江左大家钱谦益,顾横波也找到了大才子龚鼎孳为归宿,怎么说德言容工毫不逊色的自己也不能过于屈居人后啊。

中秋节的宴会上,秦淮河一带董小宛的旧日姊妹以及复社中的同仁们终于见到董小宛和冒辟疆幸福地坐在一起,在舆论看来这就算是定情了。但是冒辟疆却想等到放榜确定自己中举以后再来料理迎娶之事。两天后,有人报告冒辟疆说他的父亲从湖南返回如皋,现在正在南京城外的江面上,冒辟疆就匆匆告别众人去追随父亲一起回如皋去了。

冒辟疆与董小宛分手后迟迟不来苏州接她,这才发生了董小宛直到冬天也誓死不肯脱下中秋节在南京时穿的衣服这样的事情。她要向一帮姊妹和文人圈子内的士大夫们明确地表白自己的志向。

冒辟疆听说董小宛如此坚决,便托柳如是的夫婿、东南文坛领袖兼风流教主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拿出数千银两,去苏州替小宛还了债,又去南京费了一番周折替小宛注销乐籍,也就是注销歌女身份,让小宛从此在地位上等同于良家妇女,最后又雇船亲自将董小宛送到如皋,时值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第二年春天,冒辟疆正式举行了迎娶仪式,董小宛终于有了归宿。

这一年是大明王朝覆灭前的最后一年,即将亡国亡天下的忧愤煎熬着文化人的良心,考验着士大夫们的忠贞。此时,大明朝的功名对冒辟疆已经不重要了,怎样应对眼看就要汹涌而至的清兵和土匪的洗劫杀戮保全全家的性命和财产,怎样回应清王朝可能会对自己采取的威逼利诱、拉拢招安,才是最现实的问题。至于小宛则幸运地赶上了秦淮姊妹从良归嫁的末班车,否则在接下来天崩地裂的社会动荡中,恐怕她只能像《红楼梦》中的妙玉一样欲洁难洁了。

董小宛很乖巧,嫁入冒家后,便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劳挑起理家主事的担子。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得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她对下人也很和气,很快博得冒家上下一致的称赞。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听说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发明的。小宛在秦淮时就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首创出一种酥糖,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董糖”。她也常制作桃膏、瓜膏,其方法是“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揽糖细烧桃膏,如大红琥珀”。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等人并列,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中国烹饪史略》也称董小宛为很有造诣的女厨师。

董小宛也擅长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饶有情致。她天性聪明灵秀,对刺绣、昆戏、食谱、茶道都很精通。虽然早年学艺时攻的是弹筝拨阮、歌唱侑酒,但她却天性好静,遇到男女聚集喧嚣就想躲避,而对自然风光和园林野趣常常流连忘返。董小宛和同为秦淮姊妹的顾湄、李湘真一样都是唱昆曲的行家里手,而冒辟疆则是昆曲票友。闲暇时,小宛就陪着辟疆坐在书房中唱唱昆曲,品品清茶。小宛爱临摹钟繇的字帖和曹娥碑,能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小宛也会画画,她十五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两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董小宛少女时的画作《孤山感逝图》被估价三十八万元至四十五万元。画面上有董小宛的题诗“孤山回首已无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嫁入冒家后的董小宛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她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后来在逃难途中,小宛宁肯丢弃服饰衣裙,也要把书画珍品随身携带。小宛嗜书成癖,连睡榻上都堆满了书,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说曾见到她于“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书》而卧”。小宛还曾将古今女性的轶闻奇事编成一本书《奁艳》,可惜此书未能流传后世。冒辟疆后来承认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万寿山,大明江山终于呼啦啦似大厦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圆圆,放清兵进入关内,如虎添翼的大清王朝得寸进尺,见机行事,露出一统江山的野心。第二年,清政府下剃发令,清兵大举南犯。江南人民奋起抵抗,清兵肆意制造屠城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使青山绿水的江南淹没在刀光剑影之中,至今人们谈起多尔衮这个欠下汉民族大笔血债的魔头仍切齿不已。6月,清兵占领南京,南明小朝廷也土崩瓦解了。

早在这年初春,冒辟疆就带领全家雇船逃往浙江盐官避难。在逃难途中需要细碎银两,冒辟疆向董小宛索要,董小宛拿出一只布口袋,里面很多碎银子都已经用毛笔写好重量,有轻有重,取用方便,冒辟疆的父亲不禁啧啧称赞小宛过人的聪慧。逃难途中到处都是劫匪暴民,冒氏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和许多风险才抵达盐官,一路上家丁和奴仆死亡离散的很多。但是到了盐官后才发现这里也已经不再安全,城中每日都有几十名不愿剃发的勇敢者被野蛮的清兵残害。冒辟疆怕和董小宛走散,就想把小宛托付给当地的一位朋友暂时躲避,不要跟着他冒风险,并且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你就自己拿主意吧。小宛表白道,我可以随你的朋友去,不再连累你,如果能活着躲过劫难,我一定等你的消息,倘若你有什么不测,不远处大海里的惊涛骇浪就是我的葬身之处。但是冒辟疆的父母舍不得丢下小宛,执意要一家人同生死共患难。而冒辟疆对董小宛真正的感情,也是在患难中产生的。

在剧烈的动荡和沉重的压力下,冒辟疆大病一场,从那年的重阳节开始就卧床不起,到冬至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偶尔清醒的时候他甚至写了绝命诗:“人身到此无生理,回首高堂独动情。”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董小宛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冒辟疆冰凉的身体,使本来体弱的自己也积下病根。

1646年暮春,也就是顺治三年,劫后余生的冒董夫妇平安回到如皋,隐居水绘园。此时的清朝已经初步平定天下,但却缺少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于是对明朝遗民,特别是其中的优秀者和读书人采取威逼利诱的招安手段,希望他们出仕清朝,为新主效命。为此玄烨特地开设“博学鸿词”科,下诏征求“山林隐逸”,就是不用通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那些闻名海内的文化人和大学者以功名并征召他们做官。很多晚明时代的著名文化人都投靠了清朝,比如钱谦益和侯方域。作为海内人杰、复社领袖、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自然是清廷重点拉拢招安的对象,一些投身清廷的冒辟疆的旧好也想通过举荐冒辟疆来为自己表功。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就曾从北京写信给冒辟疆,夸奖冒辟疆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然后表示要“特荐”他做官,但冒辟疆以自己有病为由“坚辞”不受;冒辟疆也属应征的“山林隐逸”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屣,坚辞不赴,这等于是违抗皇帝的命令,需要不怕掉脑袋的勇气。对于清朝的科举,冒辟疆更是不屑一顾。终其一生,冒辟疆隐居水绘园始终未肯应试、应诏,一度还将水绘园改名水绘庵,以明自己逍遥遁世的心志。冒辟疆还在水绘园中建造了壹默斋,作为自己读书会客的场所。壹,为专一之意;默,为沉默之意,表示他对武力进犯中原的满族的不合作态度,又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冒辟疆的民族气节使他再次成为故国遗民的精神领袖,水绘园中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不论是东林党人、复社成员、畿社朋友,还是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先后到访的故国遗民有三百多人,冒辟疆还在园中收养了抗清志士的遗孤二十多人,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施粥救济县内无数灾民。董小宛也始终在精神上支持冒辟疆的选择,她从未怂恿冒辟疆去屈身异族,图谋富贵。在海盐逃难的途中董小宛就曾勉励冒辟疆:他日倘若你我能侥幸生还,我要和你弃绝富贵,逍遥物外,到时候夫君千万不要忘了我这番话。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1651年正月初二,二十七岁的董小宛永远的离开了冒辟疆。正史说她因病去世,但却不见冒辟疆为她写的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文,如皋也不见董小宛的坟墓,这是极不正常的。野史说董小宛被掳进皇宫成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这是瞎扯。1651年顺治才十三岁。我的结论是小宛最终还是被采办佳丽的清朝新贵给抢走了,而且就被困在离如皋不远的苏州。夺妻之恨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代的文化人不便打听就里,更不愿诉诸文字惹是生非,就连冒辟疆本人在怀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里也不忍明说,但是却有暗示。书中曾提到有一天小宛在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时偶然读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时不禁凄然泪下。书中还提到小宛曾在一天晚上做过有人要抢走自己的梦,小宛在事后告诉冒辟疆说:“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就是说,有几个人来抢小宛,小宛躲起来了才得以逃脱。待到痛失董小宛后,冒辟疆痛悔道:“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意思是说,哪里想到梦中透露的实情和“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都是事先提醒自己的谶言呢?这不是明确地暗示董小宛是被抢走的吗?失去小宛后的冒辟疆可能终生都活在对小宛越来越浓烈的怀念中。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岁的冒辟疆留下这样一首七绝:

冰丝新飏藕罗裳,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关洒热泪,苏州寂寞好还乡。

全诗写的应该是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间竟然没有丝毫悼亡的情思。前两句是写小宛早年歌唱侑酒的生涯,第三句大概是说董小宛曾经在国破家亡之后的水绘园中为冒辟疆弹唱阳关曲时潸然泪下。最后一句“苏州寂寞好还乡”则大有深意,谁在苏州寂寞呢?这个人应该还乡,是还如皋吗?能不能这样推测,此时董小宛还健在,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远的姑苏。冒辟疆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时日无多,因此特别想最后见董小宛一面,或许他也想到了已有六十多岁的董小宛怕也同样魂牵梦绕地想念着水绘园和他吧,所以冒辟疆希望小宛仍回到如皋来和自己做伴。冒辟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一直张罗着邀请亲朋中八九十岁的老人举办诗会和老人会,可见他对生命和人间的眷念,如此重情之人,怎能不想和分别多年的生命中的佳偶再次相会呢?

为什么关于小宛归宿的真相没有流传下来呢?冒辟疆身为明末遗民当然无力抗拒清朝新贵的掠夺,这桩夺艳事件,无论是对江淮望族冒家来说,还是对清朝新贵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事,所以双方一直三缄其口。又因为冒辟疆的名望,文人为之隐讳也是情有可原的。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说成病亡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托!从旧时戏曲界流行一句俗话“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淫妇杀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体面事,当然不便传播真相。

由于不再做官,越是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越发清贫,他有时甚至靠出售书法作品、租借家乐戏班做商业演出和变卖家产来过活。1693年,八十二岁的冒辟疆生命即将落幕,他吩咐家乐戏班为他度曲,又问家人窗前的黄梅有没有开放,其人生的最后一幕仍显得从容优雅,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挥别人间的意境,做足了名士的派头。冒辟疆的去世标志着东南遗民流风遗韵的消歇,遗民时代正式画上了句号,而华夏民族依旧在治乱荣枯中轮回。

在离开水绘园的时候,我曾想把这首《初访水绘园》留在园中,可惜没有见到留言簿,便录在这里了:

秦淮艳色香阁暖,水绘无声碧血寒。

千年贡院成灰土,壹默孤斋照胆肝。

暖香阁是当年南京秦淮河畔歌舞艺人顾横波的香闺,冒辟疆曾和顾横波有过交往。寒碧堂和壹默斋都是水绘园内的建筑。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动乱的年代,才能屡屡见到义薄云天、让人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而冒辟疆和董小宛则是让华夏儿女的忠贞气节得以薪火相传永不泯灭的一对使者。

拍了最后一张数码照片后,我挥别水绘园踏上归程,我祈祷这风光旖旎的江南和历经沧桑的神州再也不要遭受治乱循环的劫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