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丰峻 |
释义 | 人物简介周丰峻(1938.7.8 -),防护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1962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轶事相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周恩来总理打电话到现场,问现场总指挥、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是真的核爆炸?”这可不能有半点差错,张爱萍征求专家们的看法,专家们谁都不敢贸然做出回答。承担项目测试和数据分析的青年科研人员紧张忙碌地工作,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用自己动手设计出的简易铜锥测压计准确地算出了爆炸当量,我国知名的核科学家们进行紧张地分析,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其结果与设计当量基本一致。当张爱萍上将把这一消息汇报给总理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那个能干的小伙子,就是当时的力学组和空气冲击波组的组长,今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校兼职教授周丰峻。 农家子弟成为清华高材生周丰峻院士,1938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周家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因为家里穷,和大多数山东汉子一样,他的父亲于1942年从家乡挑起萝筐下关东,带全家人来到东北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南叉镇落了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苦的生活锻炼了周丰峻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格。他放学回家,帮父母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妹妹。每年假期都到地里干活、割草,冬天捡煤渣,夏天挖菜根、拾麦穗,筹积学费。1956年,周丰峻在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水利专业需要一个好身体,学习之余,他特别喜欢锻炼身体,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学习副班长,热心为同学们服务。清华大学是各省、市高考“状元荟萃”,强手如林的最高学府,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周丰峻这个农材来的纯厚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当时本科的学制是五年半,毕业前,他和班里的同学到官厅水库实验场进行实习。1962年2月毕业时,他被分配到工程兵司令部科研部设计院,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大漠深处献青春1963年,第三研究所成立,周丰峻第一批报到。第二年,他和研究所的战友们开赴大西北,在大漠深处安营下寨,开始进行抗爆炸防护工程的研究。 周院士如教家珍,讲述了当年艰苦奋战的青春岁月。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日夜温差很大,夜晚睡在帐蓬里经常被冻醒。沙漠里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帐蓬刮倒了,人被风吹得站立不稳,脸上被沙粒打得生疼,嘴唇干裂,整天吃不上青菜。他和战友们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献身国防的壮志豪情,披星戴月、风餐雨露、顶着风沙、冒着严寒酷暑,进行数据采集、计算、模拟、试验等科学研究。军事防护工程研究属于国家军事秘密,周丰峻和他的战友虽然科研硕果累累,但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 刻苦攻关创奇迹流水年华,岁月如歌,西北戈壁滩上的蘑菇云早已烟消云散,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早已两鬓染霜。根据我国国防工程的需要,周丰峻把研究目标集中在空气冲击波的荷载问题上。世界各国对空气冲击波荷载问题的研究都非常重视,作为这一重要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周丰峻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只要战争的阴影一天不消失,我们的研究就得争分夺秒。”他和课题组的战友们没有资料,就自己摸索,没有设备,就自己研制,工夫不负苦心人,周丰峻和战友们终于研制出一批爆炸模拟装置。这些具有独创性的装置,可以模拟爆炸冲击波在空气中及地面的传播,利用这些装置,先后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实验,为空气冲击波荷载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周丰峻院士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跟踪国际前沿 再攀科技高峰周丰峻院士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学术造诣很深,但他从不满足。他曾四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密切关注、跟踪国内外工程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向更高、更深的研究领域探索、进取。他潜心于防护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土钉支护技术理论研究有着新的贡献。 土钉支护技术是他指导研制的军民通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这一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基坑边坡的固有力学强度,将边坡主体变为支护结构体系的一部分,改变了传统支护结构悬壁受力的特点,充分发挥土体的自稳作用,特别是当边坡出现大变形、大塌方等险情后,该技术对边坡起到恢复和加固作用。这一军民兼用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南方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铁道和水利工程建设中推广,先后在全国400多个大中型建筑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硕果累累 无私奉献周丰峻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实习员、主任、副所长,1985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激波与激波管学组副组长,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组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防护工程学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及结构与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周丰峻院士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在担任副所长、所长十多年期间,他潜心组织和指导科研工作,全所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许多项。他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基坑土钉支扩技术规程》已公开发行,在军内外发表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发展,武器装备打击精度和杀伤力不断提高,如何给热爱和平的人民铸造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盾牌,是周丰峻院士一生追求的目标。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防护工程研究上。 周丰峻院士目前正进行20米以上大跨度的空间网架结构建筑工程的研究。这种结构的建筑主要用于临时或永久性的大跨度结构上,设计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碳60纳米结构形式,属于组合多面体的球形空间网结构。目前,周丰峻院士还受中国工程院的委托,正在主持公共安全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