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丹红 |
释义 | 1 射击运动员国际射击冠军健将周丹红,(1967-)陕西商州人,出身文艺世家,但对体育却情有独钟,她凭着自己的实力夺得数枚金牌,周丹红的成功给中国体育增添了光彩。此外同名人物还有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等。 ◎ 个人履历1967年,周丹红出生在陕西商洛地区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都是专业秦腔演员,从小就好动的周丹红最早跟着父母练功,下腰、劈叉,一招一式做起来也是有板有眼,“可能是父母觉得练功太苦了,就没让我再练下去,但我太喜欢体育了。”于是课余时间总也闲不住的周丹红练起了排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女排夺得了新中国以来第一个三大球的世界冠军。在改革初期的中国,代表着拼搏、奋发、强大的女排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投入到变革的洪流中去。虽然周丹红打排球的时候,中国女排还未拿到世界冠军,但在那时女孩子打排球应该是很神气的。不过,对于身高不足1.70米的周丹红而言,排球运动似乎并不适合她,“打排球,需要身高和弹跳。我个子不高,弹跳一般,打着打着,我就离开校排球队了。”离开了排球队,周丹红依然喜欢运动,但她从没有想过要打枪,因为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射击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 ◎ 射击天赋的偶然发现发现周丹红的射击天赋实属偶然。1981年,商洛射击队来选苗子,周丹红一个要好的同学被相中。周丹红跟着这位同学去长长见识。“我一见到打枪就很快迷上了。”周丹红最初看别人打枪,终于忍不住也想试一试,“我就跟他们的教练说,能不能让我跟着队伍一起练。教练可能认为我对射击这么有兴趣,不忍心打击我的积极性,而且多一个人也无所谓。当时,主要是从挑选的人中进行选拔。”但毕竟是编外人员,教练并没有亲自教周丹红如何举枪、如何瞄准,而是把周丹红交给了下面的队员,“让我跟着他们玩,当时,我记得有3个射击队员教过我,结果却教了我三种射击姿势。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是天天盼望着过一把打枪的瘾。”一个月后,射击队举行测验。教练也给周丹红发了10发子弹。周丹红啪啪打完,居然中了80多环。教练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给周丹红发了30发子弹,结果依然是平均八九环的命中率。 就这样,一个具有射击天赋的小姑娘被发现了。 ◎ 参赛经历及成绩在新中国的奥运史上,汉城奥运会是一道伤疤,作家赵瑜为此创作纪实小说《兵败汉城》,专门就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遭遇滑铁卢进行了探讨。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仅获得了5枚金牌,其中本该是优势项目的射击居然颗粒无收。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讲,此次兵败主要是中国奥运军团错误估计了形势,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取得的成绩作为标杆衡量汉城奥运会,却没有把前苏联等一批国家因政治原因没有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优势项目才得以施展的情况考虑在内。 对于周丹红个人而言,在当时的比赛中并没有感受到这些危机。但她却承认,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突然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对于一向不惧压力的周丹红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不知怎么搞的,状态就是出不来。周丹红用“状态平淡”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自己,真是还没怎么发挥就结束了比赛。这次周丹红只打了574环,没有进入前八。但这一成绩距她最好成绩相差甚远。 虽说在汉城没有取得好成绩,但好在当时周丹红还年轻,也没有背上太大包袱,从汉城奥运会回来后,她就开始准备下一届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在这期间,周丹红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并与队友们获得了女子步枪团体项目的冠军,还在随后的一系列国际国内专项比赛中获得过好名次,其中包括一次世界杯赛的冠军,继续保持着非常高的竞技水平。 1992年7月,第25届奥运会在斗牛士的故乡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周丹红满怀着期望来到了这里。但巴塞罗那也并非周丹红的福地,长期比赛造成的椎间盘突出突然发作,而周丹红的3×20女子步枪项目需要选手完成卧、立、跪三种射击姿势,周丹红由于椎间盘突出,使她在每完成一项射姿时都要忍着剧痛。另一个影响她发挥的是巴塞罗那奥运会使用了最新的电子靶,这让周丹红极不适应。尽管她努力调整自己,但只打了579环,名列第九,距前八名仅一环的差距。就这样,周丹红带着深深的遗憾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次奥运梦想。 从巴塞罗那回来后,周丹红继续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射击大赛,不断取得好成绩,并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上获得一枚金牌。但所有的荣誉都抵不上她两次奥运会上的遗憾。从广岛亚运会之后的周丹红已经是陕西射击队的一名教练。由于健康的原因,她目前负责二队的训练。 ◎ 周丹红谈射击周丹红说:“我从未感到这是一个枯燥的工作,我一生都想从事这项运动。” 2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周丹红,1962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辽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学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学者。1978年至1986年在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留学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从事物理化学专业方向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回国受聘于辽宁师范大学。2000年至2005年先后在大连化物所及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理论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计算,目前研究重点是针对以分子筛为主的固体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催化性能进行理论计算研究,揭示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功能及性质的内在规律,探讨化学反应机理。近年来已经完成三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 其中SCI收录30多篇。三篇论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主要社会兼职:民进辽宁省委员会委员,民进大连市委员会委员,民进辽宁师范大学总支部主任;沙河口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驻会)。 ◎ 学习工作简历1978.09-1982.08 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染料专业,本科,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3.08 天津市五一化工厂技术员; 1983.09-1986.05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硕士,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导师杨锦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6.06-1989.04 大连大学工学院化工系,讲师; 1989.05-1990.10 赴德国参加“第25届化学工程和物理化学国际青年教师研修班”,在卡尔斯鲁尔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完成研究课题; 1990.10-1993.12 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博士,于1992年10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4.02-现在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7.02-1997.07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访问学者 ; 2000.02-2004.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包信和研究小组客座研究人员 2002.03-2002.06 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 ◎ 主要研究领域理论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计算,针对以分子筛为主的固体催化材料、有机-金属络合物手性催化材料以及各种功能材料和功能分子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进行理论计算表征,预测反应过渡态的结构,计算活化能,研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 教学工作本科生基础课《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 研究生课程包括《分子模拟计算》、《专业英语》等。 ◎ 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o/HZSM-5 甲烷无氧芳构化双功能催化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项目批准号:20773058),2008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负责人。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Mo/ZSM-5催化剂上甲烷C-H键活化机理的理论研究(编号A类05L211),2006年1月-2008年6月,项目负责人。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模板剂在MCM-22分子筛合成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编号A类202122025),2002年9月-2005年9月,项目负责人。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用于研究有机小分子在分子筛纳米孔道中的吸附和扩散,(编号:20042093),2001年1月-200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沸石分子筛型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项目(批准号:20571013),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要参加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模型氧化物表面担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基础(No 90206036),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主要参加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