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舟桥兵
释义

舟桥兵,也称舟桥部队,是担负渡河工程保障任务的工程兵,基本任务是构筑浮桥渡场、门桥渡场,保障部队快速通过江河障碍。工程兵通常由工兵、舟桥、建筑、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工程维护等专业部队组成;有的国家还包括铁道、测绘等部队;分属各个军种。工程兵具有快速遂行多种工程作业和遂行一定战斗任务的能力,是军队实施工程保障的技术骨干力量。

自夏朝始,军队即有筑城设障、架桥修路等工程作业。据《周礼》,西周军队中设有“掌固”和“司险”等官职,掌修筑城郭沟池及有关防守之事。春秋战国时期,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作业已有相当规模,《六韬》中记载了军队中组织工程作业的专职官员的名称、任务,军队行军时要携带的渡河、架桥、筑城、设障的器材和进行土木工作业的工具等。公元前257年,秦在兼并韩、赵、魏等国的战争中,曾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西)附近的黄河上架设浮桥。辽朝,军队在攻城作战中,由后勤兵“衣甲持兵,旋团为队”(《辽史·兵卫志》)进行工程作业,并组织乡兵随军队行动,专营修路筑垒之事。宋朝,筑城设障、修路架桥等工程作业主要由厢兵担任。元朝初期,开始出现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军队中编有“匠军”,专事装填火炮弹药和架桥、修路,其总管职称为“炮水手元帅”,后又建立专管浮桥架设和漕渡的“船桥水手军”,在进攻泸州时曾在长江上游支流架设浮桥20余座。太平天国的军队中,曾编有土营和水营,土营由道州、郴州等地的矿工组成,专门负责“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轰城墙”;水营担负水上运输、作战和架设浮桥的任务。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营配“长夫”,每营定额180人,负责运输并担负筑垒、浚壕、修路等工程作业任务。新军编有工兵营(队),包括筑城、电雷、架桥、绘图、修械、电报等分队,工兵遂成为一个兵种。中华民国时期,建立独立工兵团和军(师)属工兵分队,开办工兵学校;有的工兵部队曾赴缅甸北部参加盟军对日作战,修筑连接中、缅、印三国的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工程兵得到很大发展。工程兵除有执行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外,还包括通信勤务、防御照明、水雷布设、军事航空、化学、装甲坦克、铁路工程、运输调度等部队和部门。战争初期,许多国家的工程兵占陆军总人数的5%~7%,至战争结束时,个别国家达到10%~12%,如美国的工程兵人数由2500人增加到30万人,占陆军总人数的12%。战争末期和战后,许多国家的通信、铁道、装甲坦克、化学、航空等部队逐渐脱离工程兵,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工程兵加强了建筑部队,用以构筑边防工程和其他军事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工程兵普遍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陆军的工程兵人数最多时达70万以上,占陆军总人数的8%。苏联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初,组建了10个工兵集团军(每个工兵集团军辖2~4个工兵旅,每个工兵旅辖6~8个工兵营)。苏军特别重视舟桥部队和地雷工兵的发展。战争期间,苏军工程兵共设置7000多万枚防坦克地雷,炸毁德军坦克和战斗车辆1万多辆,对抗击德军的进攻,歼灭其有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军对德军实施反攻阶段,工程兵的工兵部队和舟桥部队有效地保障了苏军各集团军强渡宽大江河,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广泛机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程兵的发展,战后各国工程兵普遍组建新的专业部队,提高了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能力和协同其他兵种共同歼敌的能力。

1927年8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工兵营和第11军第24师工兵营随部队一起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撤离南昌进军广东途中,工兵参加了瑞金、会昌战斗,并在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用汽船牵引自制的竹筏漕渡后卫部队过韩江,为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争取了时间。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部队组成的红7军编组有工兵连。为适应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1930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规定师编工兵队。10月7日,红1军团于江西省吉安成立以安源煤矿工人为主体的工兵队(后改称工兵连),1931年6月在福建省建宁县扩编为红一方面军工兵营,尔后又分编为师属工兵连和方面军工兵连。到1933年底,红一方面军所属的军团、军、师、团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队。1934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省瑞金县武阳镇组建直属工兵营。1933~1934年,红军第2、第6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组建了工兵分队。在历次反“围剿”及其他作战中,红军的工兵分队以炸药、锹镐及简单的工具器材,执行架桥修路、坑道爆破、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等任务。在长征中,工兵分队多被编入先遣部队,担负道路侦察任务,以工程作业克服沿途江河、道路和雪山、草地等自然障碍;用竹筏、木船架设桥梁、实施漕渡,保障红军主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架设袁水、潇水、湘江、乌江、赤水河及嘉陵江等浮桥,协同步兵斩关夺隘,保障部队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7年8月和10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后,各师(支队)编有工兵营或工兵连。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旅、支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区、军分区相继建立工兵连或工兵营。先后参加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各次战役战斗,以交通破袭和攻坚爆破协同步、炮兵歼灭日伪军。并在山东、河北等省指导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破交战、地雷战和地道战。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各野战军、大军区很重视工兵建设,不断改善其装备,使工兵迅速发展。1946年3月1日,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工兵团(华野特纵工兵团)。到1950年6月,全军组建了18个工兵团,团以上部队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队,并成立了大军区(或野战军)的工兵指挥机构。在作战中,工兵协同步兵开展大规模的破袭战,完成了攻坚爆破(坑道爆破)、近迫作业和敌前架桥、漕渡等各种工程任务,协同步、炮兵攻取石家庄、济南、临汾、运城等城市,参加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以及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的大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兵部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陈士榘、谭善和先后任司令员;黄志勇、谭甫仁、李真、王六生先后任政治委员。改称工程兵后,即着手开办院校,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并调整整顿部队。1953年9月,将全军工兵团按任务区分为工兵、舟桥、建筑三种性质的专业部队。1955年10月15日,工程兵根据部队发展情况,重新规定工兵团、舟桥团、建筑团的番号和序列,并按任务将部分工程兵部队划归大军区建制领导。1961年5月,组建工程兵建筑师。随后,中共中央军委又两次给工程兵和大军区工程兵增加员额,用以组建和充实建筑部队,并帮助越南修筑公路和海岸防御工程。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分)队发展到49万余人。

1967~1975年期间,工程兵根据任务的变化,逐步精简建筑部队,相应地发展舟桥部队。一部分建筑部队分别拨归国防科委、第二炮兵和总后勤部建制领导,另一部分建筑部队改编为步兵和守备部队。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飞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建筑部队移交给基本建设工程兵。同时,将部分建筑团改编为舟桥团。

为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76年以后,工程兵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指示精神,继续精简建筑部队,重点发展工兵和舟桥部队,相应地发展伪装和野战给水工程部队。到1985年,工兵团增加了2.5倍,并先后组建了伪装团和给水工程团。1980年以后又相继组建了特种舟桥旅和工兵旅。工程兵基本上实现了编组专业化、行动摩托化、工程作业机械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兵部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快速完成野战工程保障任务的能力。1982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军委和军区工程兵领导机关分别缩编为总参谋部和军区司令部的工程兵部。1985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大部分工兵团编入集团军,以加强队属工兵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