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于2005年在原资源环境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开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专科专业。1998年,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调整为环境工程专业,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了600多名毕业生,为广东省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6月,环境工程专业被学校评为“合格专业”。 学院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两个教研室,开设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获评学校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职工25人,专任教师19人,教辅与管理人员6人。客座教授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8人,副高以上职称占57.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人,占47.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名),占78.9%;“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名,前往美国当访问学1名。下管12个教学班,在校生393人。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现有校外实习基地15个,其中签约基地6个(校级1个),实习基地能够满足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要求;学院重视实验实践环节,编写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环境工程设计》、《工业废水处理设计》等16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学院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和研究,2005年以来,参编教材2部,主持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1项、广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课1项,发表教研文章30多篇,其中,各类核心期刊16篇;2004年以来,有刘晖、李永胜、周遗品、谢勇等四位老师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三等奖或刘宇新奖教金三等奖,有冯颖竹老师参加制作的《农业气象学》,在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二等奖。 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良好氛围。截止四月份,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各类科研项目50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第三位),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1项(第三),主持或参与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其它37项。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EI收录5篇,核心期刊48篇。主持教研课题11项,发表教研论文2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科研成果鉴定7项、科技奖励5项、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教育工会一等奖1项。 学院学生积极向上。在包括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同志在内的全学院师生的支持和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从2005年以来,学院连续三年荣获学校学生就业工作“就业率奖”和“就业工作达标单位”;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荣获学校“2006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所组建的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于2006、2007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同时,学院学生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年年超额完成献血任务;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体比赛,先后荣获2006年“仲恺杯”男子篮球赛冠军、2006年新生田径运动锦标赛团体总分第八名、2007年第十九届“香凝杯”女子篮球赛冠军、2007年第七届“仲园杯”辩论赛冠军、第二十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名等好成绩。最近,学院再次卫冕第八届“仲园杯”辩论赛冠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