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庆武隆喀斯特
释义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重庆武隆喀斯特

武隆县隶属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大娄山、武陵山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长江右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由于受碳酸盐岩与砂页岩不同岩性分布的影响,产生了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数亿年来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独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作为大自然造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

武隆喀斯特人类瑰宝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切型峡谷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而且还是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育出的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即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三者均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幅抬升的机制下发育形成的各异的的喀斯特系统,具有喀斯特特征的世界性意义。

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由同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组成,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则是游人崇尚的最佳去处。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洞穴的各种溶蚀形态,壮观的崩塌堆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不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进过程,我国的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武隆天生桥早在500我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就有有关记载,分布在长度为10公里三叠系下统的碳酸盐岩河段,由峡谷干谷、伏流、天生桥、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组成,峡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峡和龙水峡地缝式岩溶峡谷最为壮观;三座喀斯特天生桥,分布在同一峡谷的1.5公里的范围内,桥间又是天坑,这在世界上可能是别无二例,天龙桥发育有两个穿洞,南穿洞为迷魂洞,北穿洞为现在的天生桥通道,其形状酷似人工桥梁,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夕照成彩虹,似青龙直上而得名,黑龙桥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条青龙蜿蜒于洞而名,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座天生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三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指标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属性更具有全球意义。

后坪冲蚀天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沟溪、落水洞、竖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组成。是一个包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斯特区、从地表到地下,从上游而下游,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统,目前发现的这一类型天坑在国内外尚处于“独一无二”,后坪天坑最典型的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椭圆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视之,绝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测,奇险无比。自坑底仰视,四周绝壁直指天穹,引颈仰视,坐井观天,白云悠悠,天空湛蓝,给人以超然物外、远离尘器的感觉,目前该自然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

三个自然景观可称作“中国南方喀斯特三绝”,它们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面积地壳大面积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基本条件下发育的。它以洞穴系统、天生桥及峡谷系统和喀斯特天坑系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出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统中洞道,说明地壳抬升运动由直升转换为震荡上升性质;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洞穴通道说明整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个自然景观,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引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不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读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一把钥匙。

追逐光荣的梦想

重庆至今为止,只有大足石刻一家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记录还是空白,如果武隆申遗成功,无疑将填补这项空白。因此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武隆的成功申报,不仅是武隆的骄傲,也是我们重庆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但为了登顶世遗这个至高神圣的殿堂,为了早日实现走向世界的光荣梦想,2003年伊始武隆迈开铿锵的步伐,走在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路上。

贵州兴义会议上,建设部初步确定了我国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在内的四省一市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重庆市的奉节天坑地缝、南川金佛山和我县的芙蓉洞一同被纳入“中国南方喀斯特”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地名单。兴义会议结束后,武隆县就立即着手组织专家进行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文本编制等工作。但国内申报遗产专家组在对武隆县遗产申报地进行实地的考察后,综合评价认为武隆县申报地的遗产价值没有奉节天坑和南川金佛山的遗产价值高,很有可能被淘汰。得知这一消息后,县政府立即派出一名副县长亲自带队前往建设部汇报,同时也赶到桂林岩溶所积极争取岩溶专家的支持,经过反复的协调与争取,建设部和专家组终于同意重庆市上报武隆喀斯特作为重庆唯一申报地,但要求武隆喀斯特扩大申报范围,将天生三桥、后坪天坑群联合芙蓉洞作为遗产申报地进行申报,以确保武隆喀斯特遗产提名的科学价值。2005年9月10日,建设部正式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椎状喀斯特和重庆的武隆喀斯特作为第一批申报的申报地,使得我县成为重庆市唯一的遗产申报地。

2005年12月31日,以联合申报形式出现的、涵盖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椎状喀斯特及云南石林喀斯特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完整性、原始性顺利通过建设部认定,从四个候选申报地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唯一项目。

目前,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涵盖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及云南石林喀斯特三个部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顺利通过建设部认证,成为中国2007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后以中国政府的名义于2006年1月13日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以此为标志,武隆县“申遗”工作已经面向世界,走出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攻坚阶段,光荣的梦想已不在遥远。

激情铿锵申遗路

为了把这光荣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武隆人满怀毫情,在申遗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体采取了: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申遗”机构。在两省一市申遗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了,为加强“申遗”工作的力度,武隆成立“申报中国喀斯特地貌自然遗产办公室”,“武隆县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难以使其该管理机构能履行政府职能,达到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根据建设部和市园林局的要求,将“武隆县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更名为“武隆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设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三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使其更好地履行政府对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筹资

——积极筹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整治、资源保护要投入大量经费。武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必须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县人民政府研制了《武隆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科研报告》,积极向上一级政府申请“申遗”资金补助

主动上门

——主动上门,及时聘请“申遗”顾问。为了确保武隆的“申遗”工作少走弯路,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率,专程拜访了岩溶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并颁发聘书正式聘请朱学稳教授为武隆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顾问,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为我们“申遗”工作服务。

强化宣

强化宣传,着力打造“申遗”品牌。”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宣传过程,武隆借助宣传这个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武隆知名度。重庆卫视西部开发栏目专题制作了一期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题片,并在西部12个省、市电视台交换播出;6月,重庆日报、晚报、晨报、电视台等十家媒体,联合对我县遗产申报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就我县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资源展示等宣传多达450余篇(次),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充实培训“申遗”队伍。为确保“申遗”成功,我们引进了专业人才,专门从事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以满足“申遗”工作中外国专家考察的接待和中英文资料翻译工作的需要。同时,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内部也加强了遗产知识的培训,使每人都掌握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程序和武隆喀斯特的遗产价值。通过人员的充实和队伍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了“申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申遗”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管理水平。

做好沿线环境治理

——全面完成申报附件、做好沿线环境治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资料文本的同时,还要求提供对自然遗产的价值研究、画册、汇报片、多媒体、以及幻灯片等附件资料,目前申报附件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环境治理是“申遗”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迎接IUCN专家的考察,武隆县举全县之力开始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治,日前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各项整治工作将于2006年8月底结束,届时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国外专家的检查验收。

展望

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仍任重道远,对申遗工作,武隆不仅充满信心,而且将继续满怀激情,铿锵有力地走好申遗每一步。武隆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高标准进行改进,把武隆喀斯特其宏观博大、沧桑巨变的历史演变;把武隆喀斯特的奇特自然、妙趣横生的美学价值充分展现给世人,相信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一定会留下重庆武隆的原始风貌,让这一难得的喀斯特自然遗产用启智的方式加以保护以惠及百姓、福及子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