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掌长臂猿
释义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品种。它们的手、足呈白色或淡白色,手臂偏长,因此得名。

中文学名:白掌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lar

别称:白手长臂猿,僚棒猴,南尼

界:动物界

目:灵长目

科:长臂猿科

属:长臂猿属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白掌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lar

【俗名】:白手长臂猿,僚棒猴,南尼

【英文名】:White-headed Gibbo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内生物学特点,种群隔离,过度捕猎

【国内分布】:云南(南部)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PRIMATES

科: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Bunopithecus

保护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毛被最长,背毛长110-150mm。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约为毛长的10-25%。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淡色型阴毛红棕色。

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颜面部为棕黑色,但是手、脚的毛色很淡,远望时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长臂猿,此外自眉的边缘经面颊到下颌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圆环,把脸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亚种分化与分布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西盟和沧源;国外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白掌长臂猿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仅有云南亚种,是1964年才被我国学者发现的,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孟连、西盟(大黑山)、沧源、南定河、澜沧等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仅剩下30—40只左右。

生活习性

在云南西南部,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芽、花等为食,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一般3-5只为一群,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领域大小约2-4km2。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

白掌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习性与黑长臂猿相似,过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领域性,每个群体的领域范围大约为54公顷,但在一天之中仅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觅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树上用两臂攀抓树枝摆动、腾跃,前后肢并用,速快如飞。由于这种运动的高度特征,经常转换胸臂方向,长期的进化适应,使肩部两侧变平,而不像猴类那样较为宽阔,肘部较长,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转360度,既可以左右前进,又能够急进急退,双足只起到辅助蹬踏的作用。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在其食谱中,树叶大约占34%,果实占59%,花朵占3%,昆虫、小鸟等动物性食物占10%左右。鸣叫是群体成员的主要联络方式,每天清晨,雄兽和雌兽合唱般地啼呜,或抑扬顿挫,或悲凄低回,或发出间隔的类似于吹水泡的声音,雄兽的叫声夹在雌兽的声音之中,并且在叫声结束时,附加上一段尾音。

繁殖习性

四季均可繁殖,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7.5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体重为110—170克,6个月后断奶,8个月就能完全独立生活,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30年。

种群现状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认为有50-100群,200-300只,显然估计过高;Yang, et. al.(1987) 报道为19-27只。王应祥、马世来(1988)调查估计为30-40只,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已经绝迹。西盟县中深区,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只(杨德华等,1987)。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不能肯定。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

濒危状况和物种价值

多年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造成灵长类动物生活区域急剧缩小,种群数量锐减。活动范围和种群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猴群近亲繁殖,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物种遭受灭顶之灾——海南白臀叶猴、广西黑长臂猴和直隶弥猴已经全部灭绝。有些猿猴物种数量极少,只有二三十只,根本无法保证物种繁衍,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已被列为高度濒危物种。白掌长臂猿就是这样的物种。

白掌长臂猿是中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认为有50-100群,200-300只,显然估计过高;Yang, et. al.(1987) 报道为19-27只。王应祥、马世来(1988)调查估计为30-40只,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已经绝迹。

西盟县中深区,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只(杨德华等,1987)。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不能肯定。近几年来,了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国已在南滚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中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中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

现在虽然加强了法制宣传和保护意识,但对于这一物种来说已是为时已晚。由于白掌长臂猿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相距较远,所以脱离群体的成年猿无法找到配偶,因此根本不利于种群的繁衍,况且我国至今所发现的白掌长臂猿数量实在少得可怜。长此下去,这一物种势必灭绝。白掌长臂猿这一濒危生物能否抵抗住恶劣的生存条件而留存下来,就要看大自然对生命的馈赠了。

致危因素

1、导致本种在云南西部濒危或消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破坏或消失;

2、人为的猎捕误杀亦是孟连、西盟两地白掌长臂猿绝迹的因素。现虽加强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教育和法制宣传,但对该地区长臂猿的保护为时已晚;

3、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近交衰退严重,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性能降低,必然引起种群的退化;

4、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杨德华等,1987)。

保护措施

现有的保护措施:现已被列为我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种群的主要栖息地沧源南滚河已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掌长臂猿在保护区内可能得到较好保护。由于我国的白掌长臂猿系该种分布的最北限,目前种群数量仅30余只已达亚种种群的最低限,分布区又极狭小,若不高度重视和加强保护,很有可能绝灭。

建议的保护措施:强化沧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以保障,保护现有的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严禁任何理由的捕捉或猎杀。

扩展阅读:

1

http://www1.im.ac.cn/dongwu/binwei/bw1.idc?sno1=20

2

http://www.bjkp.gov.cn/bjkpzc/tszr/dwly/dwbh/zgzxdw/82176.shtml

开放分类:
灵长目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9次
最近更新:2011-12-14
创建者:truelovewoody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大玉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