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云禅寺 |
释义 | 1 安徽宁国白云禅寺铁瓦寺古名白云禅寺,位于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森林自然保护区高峰山顶,高峰山位于宣州、宁国、泾县交界之处,层峦叠嶂,方圆近百里,有飞瀑、深潭、古松,峰顶海拔1153米。 ◎ 安徽宁国白云禅寺据史料记载:“高峰自唐前无寺,相传厥后扶风妙祖途径此地,见白云缭绕于山巅,舒卷无定,不一其状,夜有观音菩萨托梦点化,遂隐于此。当结庐峰顶,披鹿裘袈裟参禅于狮岩石洞之间。”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因其间有一山岩形似雄师大口,口内清泉漫溢,终年不绝,故又名“灵岩寺”,是为古刹开辟之始,以后逐年翻修扩建,至宋治平年间已初具规模,有僧侣数十人之多。元末,凤阳朱元璋农民起义陷于低谷,战败于宁国,遂上高峰“白云禅寺”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许愿:今后若反败为胜,得到天下,定大修此庙宇。果朱元璋日后推翻元朝,称帝。明太祖朱元璋不忘旧愿,敕赐“白云禅寺”,京陵官贾纷相朝觐,史志中录“明皇敕封高峰白云禅寺乃宁郡东南第一古刹也。”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清雍正年间,禅寺大殿栋折梁塌,住持三保大师携众信士重修并加盖铁瓦,以图永久。寺院殿宇遂恢弘,气象得以更新。从此“铁瓦寺”名声远播,香火日盛。佛事之时香客云集近万人,是为古刹鼎盛时期。1944年,寺殿残于兵火。文革期间,殿宇再次被毁,但寺殿及僧房遗址尚在,古井、寺碑、僧侣墓群、镇殿铁瓦仍存。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落实,“铁瓦寺”几经南京、宜兴、临安、宣州及当地信士民众自发捐资投劳进行修葺,逐渐恢复生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三个佛教传统节日,均有上千名香客游人登山观光膜拜。 “天下名寺僧占多”。“铁瓦寺”四周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据宋代治平年间寺碑记载:“‘铁瓦寺’前峰立万仞,上有罗汉松一株,周围百丈,经久不凋,历数百年而翠绿常青,又有千尺深潭龙潜其下……”。除了“罗汉松”和“龙潭”之外,还有“撑腰石”、“豆腐台”、“石群”、“响石”、“石佛”、“狮子洞”和五常菩萨修行打坐之处“五常洞”以及后人发现的“观音岩”、“城墙头”和“宝塔石”等新景点,大都“壮、奇、险、幽”,令人叹为观止。现经多年封山育林,树木更加繁茂,环境更加清幽,景色更加迷人。极目远望,山峰层叠,苍翠环抱,美不胜收。 “铁瓦寺”周边原始森林历有云豹、金钱豹、黑麂、梅花鹿、金头闭壳龟、白颈长尾雉、猕猴和大鳢(娃娃鱼)等27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红豆衫、银杏、金钱松、原生杜仲等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出产灵芝、石耳、豹皮樟、山核桃、青笋、金针、椴木香菇等中草药材和野生绿色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铁瓦寺”周围鸦山、鸦坑一带盛产高山尖茶,据“茶神”陆羽《茶经》和有关茶史记载,该寺附近“雅山茶”(鸦茶)早在唐代就被朝廷列为贡品。该茶色绿味醇、品质高上,深受古今茶人垂亲,自古就为茶中极品。宋代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昔观唐人诗,茶韵雅山佳。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吴人与越人,各各斗相夸。”的极高赞誉。 交通信息 乘车游:各地长途车直达宁国,宁国车站换车前往方塘(或板桥)车站 2 安徽庐江白云禅寺位于安徽庐江汤池镇白云岩的峰腰。九曲筏游时骋目北望,可以看到构筑在溪北白云岩的这座同名古寺庙。寺庙傍崖临溪而建,形态犹如一座悬空庙。如要涉足庙中,则需通过星村大桥,顺山路往东北而行五里后抵白云岩之麓,再拾级而登即可到达。 寺始建于明代洪武3年(1370年),憎妙宁建。后屡圮毁,1994年重修竣工。寺庙沿着白云岩腰际的一条狭长的岩罅顺势而营建,尽头为山门,倒序为大殿和膳房。大殿适筑在岩罅深且高之处,因此构成两层,格式小巧玲珑。凭栏南望,则九曲溪飘然如带,溪西南远处的火焰山朗朗在目。 徐霞客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此写道:“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至尽。”山水皆收眼底,蔚为大观。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岩上摩刻“大观”两字。这方摩崖石刻见于白云禅寺大殿佛龛后壁。 在白云禅寺西南300米的燕窝地里有一座古墓,传说是汉留侯张良的衣冠冢。据康熙《庐江县志》载:“张良扶汉灭楚功成后,于汉十一年(前196年)来白云山二鼓峰白云洞隐居。除踏山采药,炼丹修行外,还悉心整理、编次汉初各类传世兵书。”张良在白云庵曾留下令人回味的诗句:“白云山上任逍遥,胜似朝中爵禄高,闲向窗前补旧衲,闷来岭上采灵苗。齐王枉有功劳大,触犯龙颜命不饶,非是微臣情太薄,恐遭韩候拿下梢。”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贬谪舒州通判,曾游白云山二鼓峰,赋诗一首赞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候于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1976年,果树公社在白云山开茶地时,于张良墓址前掘出一块布满苔藓的石碑,上刻四言诗全文,字迹模糊,剥落下可全辨:“辅佐炎刘,嘉谋嘉猷。圯桥授受,进履情投,除暴灭秦,为韩报仇。此地亡楚,帷幄运筹。功成身退,纵至人游。住茅避谷,白云山头。布衣素食,乐以忘忧,世代相续,万世无休!”张良衣冠冢占地约5平方米,墓冢几为平地。2000年之初,由九华山观音峰住持兼白云禅寺住持、人称“讨饭和尚”释宏成法师和白云禅寺监院释开慧,为保护名胜古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募化重修张良墓,这是一项造福后人、功德无量的大善事。 从白云禅寺的后门可望见三教峰、猫耳石等名胜。后门有一条古代登山道从峰麓直抵禅寺。山道尽头有一石门。徐霞客记述道:“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云禅寺)亦如鼓子(峰)……” 3 福建武平白云禅寺白云禅寺位于福建省武平县梁野山山巅,海拔1500多米。寺庙不算大,却也清爽幽静,别具一番雅致。白云禅寺建于宋朝,庙中供有定光古佛、观音菩萨等十几种大小陀佛,有次序的排列着。定光古佛在闽、粤、赣边区的百姓心目中声望颇高,人称心诚则灵、有拜必报,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者、朝拜者络绎不绝。白云禅寺为临济宗一脉,在我国南方属相当少见。 白云禅寺前有白莲池。白莲池的名字早在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武平县志》上就有记载:“梁野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险峻迭出,绝顶有白莲池。”白莲池坐落在山上白云寺庙前,呈椭圆型,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环池是一条2米宽的石砌道路。周围是矮小的山冈,山冈之外就是浩渺的苍穹。环顾四周,既不见如练飞瀑,亦不见叮咚泉水,只见池水从东边的那个小山口潺潺流出,真不知道这数万立方米的池水从何而来。 4 民权白云禅寺◎ 民权白云禅寺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死镇白云寺村。它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和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白衣庵。相传每逢夏秋季节便白云缭绕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改名白云寺。该寺屡毁屡建,现存寺院为清代建筑,占地百余亩。从寺门向北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两侧有厢房。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天王殿内安放六尊玉石佛像,为傅作义将军姑母傅凤英长老由缅甸所进献。大雄宝殿东侧有棵胸围近两米的黑槐树,因树根植于铁锅内,与铁锅交织在一起,造型奇特,形如虬龙,颇为壮观,故称“铁锅槐”,被誉为白云寺一大奇观。相传,一只凤凰叼黑槐籽坠落锅内,奇迹般地生出一棵幼苗。佛定大师惊喜道:“凤凰送子,铁锅育秀,乃宝刹之吉兆也!”于是精心护理,代代培育,成为一大奇观。大雄宝殿后有青石雕刻的九级六棱高4米的多宝塔。塔身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一佛图、《提婆呵》经文及日、月、鹤、莲花等石刻。 白云寺东北50米处有楼阁式佛公灵塔,高4米,三级六棱,下部为六棱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塔阳面阴刻“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16字,塔身雕刻有门窗、花木、草虫、鸟兽等。此塔小巧玲珑,颇具特色。相传康熙皇帝为寻父曾三次光顾白云寺。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因皇后将其爱妃董氏致死,愤而出家。康熙到了白云寺,召集千余僧人相见,并斋众僧,继而问住持佛定:“僧人到齐否?”佛定道:“还有一烧锅老僧未至。”康熙责备道:“朕斋众僧,岂能漏之?速传他来。”顷刻,老僧至。康熙见他气宇轩昂,超凡脱俗,不由激动,急问老僧名姓。老僧道:“贫僧八ㄨ。”康熙大失所望,扫兴返京。康熙返京后将此事告知母后,母后让他将“八ㄨ”合写一字,康熙恍然大悟,方知烧锅老僧乃是其父,后悔不已。康熙急忙再次光顾白云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向住持僧佛定道出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字。佛定不解其意,再三求教,康熙笑而不答。 一天,康熙在京师微服出行,见一幅字画很眼熟,唤过卖字人询问,方知卖字人乃是自己钦点的第四名进士郭玉明。郭在赴京会试前曾夸下海口,不中状元不返乡。结果中了二甲第四名进士,自感羞愧,无颜见山东父老,于是到白云寺出家。出家后又受不了寺院的清规戒律,便逃到京城,以卖字为生。康熙认他为师弟,又亲自交给佛定大师,并给白云寺鸾驾一副,藏经八柜。从此,白云寺更是名扬天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