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云庵 |
释义 | 安徽庐江境内的白云庵在清代重修一次,留有碑记,现有房屋25间,总占地面积50余亩。1998年9月观音峰主持宏成方丈来白云庵投资修建,且将原来白云庵改名为白云禅寺,立有释加摩尼、观音等佛像6尊。2000年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各一座,2004年于二姑尖山顶建7层卧佛塔一座。杭州西湖白云庵位于西湖南屏山前,在西子宾馆内,毗邻汪庄、雷峰夕照等景点。 简介安徽庐江境内 浙江文成境内 杭州西湖白云庵 安徽境内年代:明朝 地址:庐江县汤池镇 清舒城县诗人郭外山有诗赞道:“云山叠叠几千秋,瑶草琦花两并幽,庵从汉代留侯传,佛向西天岛国求”。 2001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白云庵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境内浙江文成境内 在浙江文成县大峃镇珊门村云峰山腰,习称岩庵。创建于唐代,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系明永乐了酉年(1417)重建。坐北朝南,依悬崖洞壁而筑,半露脊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塑三宝佛像,左右为僧房,墙壁绘有壁画。四季清泉淅沥,常处云雾飘绕中。 大殿前为阔深各4.5米。阁楼式歇山造韦驮殿。西首简建山门;东向过石梯步附建地藏殿、观音阁;距此20米处有清代所建进深与面阔各三间的许真君庙。 大殿内外保存着自明至民国的碑刻10方。四周有青石梯、双石烛、晴雨暴、滴水岩、仙人桥、龙嘴岩、透天洞、迎客僧等佳景,为历代信徒顶礼膜拜与世人游览胜地,有古谣云:“高空岩洞一佛亭,半边落雨半边睛,温州五县寻勿到,只有岩庵出名胜。”现为文成县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白云庵在夕照山下雷峰塔遗址西侧。园中水木清华,交映绀碧,天光云影,绝底明漪。寺后丛植万花,浓淡相间。山石荦确,堆叠玲珑,而一径通幽,别成风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 原为宋朝名园“翠芳园”。清雍正年间郡人汪献珍重加茸治,易名慈云,增构亭榭,杂莳花木,沿堤为桥,以通湖水。清乾隆皇帝南巡时(1757)赐名“漪园”,并书“香云法雨”匾额。后来,又改名“白云庵”。咸丰年间(1851—1861),被战火焚毁。 光绪年间(1875—1908),杭州著名藏书家丁松生重建。丁松生是饱学之士,重建白云庵时办了几件雅事,更引得游人如痴如醉。第一件雅事,添了许多颇具雅趣的描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瓶添洞水盛将月,袖挂松柏惹得云”;“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最有趣的是弥勒殿前的一副诙谐长联,常引得游人忍俊不禁:“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东西。”第二件雅事,在庵中塑了一尊“月下老人像”,并配上一副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还印了些词义模棱两可的签书,每一对来此求签的恋人,都会被这“俗”中赏“雅”的文字游戏,引得痴情更笃,以致终身难忘。 清末,白云庵曾为浙江革命党人秘密集会场所之一,白云庵主持得山和尚及其徒意周,在革命党人影响下,参加革命组织。孙中山、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都曾到过白云庵。 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白云庵又作为掩护游击队员处所,后被日军发现,意周外逃,庵遭拆毁。 武定县猫街镇白云庵村委会该行政村隶属武定县猫街镇,东接永泉,西接猫街,北接汤郎,南接大麦地,距镇政府所在地8.3 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62.3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29户,有乡村人口2801人,其中农业人口2801人,劳动力15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67人。 全村国土面积44.19平方公里,海拔2189米,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108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82亩,人均耕1.17 亩,林地62784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村支书(主任):朱元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