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终板电位 |
释义 | 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 略称为epp,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938年,古普费尔特和谢弗(Gpfert和E.A. Schaefer)通过细胞外记录最先进行了观察,其后库费尔(S.W.Kuffer)等用单个神经肌肉标本进行了分析。1951年以来,以卡茨(B.Katz)为开端的许多研究者用细胞内记录法,不仅作为神经肌肉传递机制研究,还作为突触的一般性质和分泌机制以及生物膜反应机制的模型来加以研究。动作电位到运动神经末梢后,贮存在末梢中的乙酰胆碱便被释放出来,由于终板部位对它特别敏感,在细胞膜上产生通透性的变化,所以去极化的出现可作为终板电位来测定。终板电位是以电紧张的作用波及到邻近部位,因此它不产生生理学的传导(局部兴奋)。在神经肌肉传递中,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水平时,便导致与之相连的肌纤维的去极化,而产生传导性兴奋。 终板电位的特点: 1.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2.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3.Ach在刺激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所以终板电位持续时间仅几毫秒。终板电位的迅速消除可使终板膜继续接受新的刺激。4,可以总和,没有“全或无”现象,以电紧张方式扩散,不能远距离传导,为负电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