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钟羽正
释义

明(约公元一五六一年至一六三六年前后)字叔濂,益都人,约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卒于穆宗崇祯中,年约七十余岁。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o年)进士,除滑县令。时年甫弱冠,多惠政。累官工部尚书,会群奄用事,遂自劾归。旋夺官。崇祯初,复官,久之卒。羽正诗多感激时事之作,有《崇雅堂集》十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个人履历

[明](公元一五五四年至一六三七年)字叔濂,号龙渊,青州益都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年,寿八十三。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零年)进士,除滑县令。时年甫弱冠,多惠政。升任礼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因争国本言立太子事,削职为民。林居三十年。天启年间起复,累官工部尚书,会群奄用事,以“冬衣案”遂自劾归。旋夺官。崇祯初,复官,久之卒。赠太子太保。羽正诗多感激时事之作,有《崇雅堂集》十五卷行于世,著录于《四库总目》。

人物生平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

社会评价

他26岁出任滑县知县;此县“素称繁剧”。他广到任,即着手处理积案,“断决如流,三日而毕”。接着又清丈农田,整顿赋税。魏南有600余顷农田经常被淹,而赋税照收,他亲临现场查清上报,请求免税,获免十分之七。当时,全国勘实田亩,地方官多以“增地为功”。滑县多丈出土地100余顷,但他却不以此请功邀赏,而是用多出土地的税额来抵补荒年所欠赋税。两河地区有一疑案,“牵累甚重,十年不决”。两河官员呈请转托羽正处理,审讯时,“观者如堵”,他“谈笑摘发”,不多时结案,众皆贴服。

成就及荣誉

他的才华受到朝廷的重视,奉调进京,升礼科给事中。当时,万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对大臣奏章,有的置而不览,有的览而不用。且不听公议,对有罪的内监张鲸,赦免留用。他便上疏:“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力陈皇帝按时临朝听政的重要,建议皇帝“先出视朝,次出听讲,章奏留中者,次第发出。斥逐张鲸,以明元恶之罚”。

在担任工科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时,他不畏权势,严惩贪官。兵部左侍郎许守谦抚宜府;受贿,被他劾去。侵盗军资的副总兵张充实等人,亦被他劾罢。他视察上谷时,有赀郎隐屯粮、侵军饷,惧怕羽正,便托人送礼,他查实罪行后,立即严惩。

回京后,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寺少卿杨四知、洪声远玩忽职守,都受到他的禅劾。他还奏请严禁内外大臣互馈赠礼物。他说,为臣的罪过莫大于贪,假如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受,则会互相顾畏,不敢放肆。如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要想使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不可能的。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便敕命阁部大臣,一切公事均在朝房计议,不准在私人宅邸接待宾客。又命外官不得与京官私通,有事照章办理,办完即日出城,不得擅自逗留。

吏部推荐孟一脉为应天府丞,蔡时鼎为江西提学,此二人因常进谏,引起皇帝不满,不被任用。他便向皇帝进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则会使人们认为敢于争谏之臣,不止因言辞不合帝意而一时见斥,而且再无进取之路。这样会“销忠直之气,结谏争之舌”,对国家不利。结果钟羽正因此获忤旨罪受降俸处分。

其它信息

1592年(万历二十年),皇长子年已11岁,但册立太子一事,皇帝仍迟疑不决。正月十九日,羽正偕同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等,疏请皇长子出阁豫教,皇帝大怒,当即把李献可降为杂职。他认为此事原是自己与李同议上奏,理应同罚,便向皇帝说明,“献可之误,皆臣误之”,请求与献可一同降调。此时,孟养浩、陈尚象亦相继上疏议论,皇帝怒不可遏,欲廷杖羽正等。幸亏大臣们求情,才只杖孟一人,羽正得免,但被削职为民。他被罢官后,即日便身着村装野服,骑着毛驴,踏上了返归故里的道路。

回乡后,他闭门读书,士大夫争相拜访,一概不见。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青州发生大饥荒,他倾资赈济,救活1500余人。使者核实上奏,朝廷赐“代天育物”门匾。同年,吏部尚书郑特上疏荐举当年因谏言被废弃的大臣,请求起用羽正。次年升他为光禄寺少卿,但他一直没有到任,在故乡闲居了30年。

光宗继位,起用他为太仆少卿,继而升太仆正卿。1622年(天启二年),将用为左副都御史,他谦辞不受,乃任佥都御史。一上任便连劾方从哲、沈淮,引起对立派不满。1623年(天启三年)春,拜工部尚书。不久,敌对者便唆使太监发难,原定太监冬衣隔年一供给,这年六月,千余名太监要求提前供应冬衣,他们蜂拥入署,砸毁他的公座,殴打他的下属官员,肆意谩骂而去。事后他上疏说这样大伤国体,要求解任。皇帝下诏命司礼太监“杖谪群阉”,命他照常出班视事。他去心巳定,复上言:“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他连奏三本,乞求引退。皇帝见他决心已定,就批准他驰驿回籍。

1624年(天启四年),逆党霍维华追理“梃击”等三案。已引退的钟羽正,又以“委身门户”之罪被削,职夺官。直到崇祯初年,才又给他平反复官。

1637年(崇祯十年)冬,83岁的钟羽正在故乡青州去世,遗命“勿请祭葬,勿请谥”。赠太子太保。

著有《厚德录》十卷、《管见》一 册、《诗》一编,以遗丁耀亢(丁野鹤)编纂。“胶西高司空硁齐者(高宏图),久服膺先生,借书观。时高以病起授南都,慨然任梓。亢(丁耀亢)幸剞劂得人,且江南流传易广,逐以稿付。安知甲申国变,高君与书俱殁。”诸书虽不传。顺治年间,丁耀亢与钟伯敬编遗文为《崇雅堂集》。另纂有《青州府志》诸书。

钟羽正,明(约公元一五六一年至一六三六年前后)字叔濂,益都人,约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卒于穆宗崇祯中,年约七十余岁。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o年)进士,除滑县令。时年甫弱冠,多惠政。累官工部尚书,会群奄用事,遂自劾归。旋夺官。崇祯初,复官,久之卒。羽正诗多感激时事之作,有《崇雅堂集》十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他26岁出任滑县知县;此县“素称繁剧”。他广到任,即着手处理积案,“断决如流,三日而毕”。接着又清丈农田,整顿赋税。魏南有600余顷农田经常被淹,而赋税照收,他亲临现场查清上报,请求免税,获免十分之七。当时,全国勘实田亩,地方官多以“增地为功”。滑县多丈出土地100余顷,但他却不以此请功邀赏,而是用多出土地的税额来抵补荒年所欠赋税。两河地区有一疑案,“牵累甚重,十年不决”。两河官员呈请转托羽正处理,审讯时,“观者如堵”,他“谈笑摘发”,不多时结案,众皆贴服。

他的才华受到朝廷的重视,奉调进京,升礼科给事中。当时,万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对大臣奏章,有的置而不览,有的览而不用。且不听公议,对有罪的内监张鲸,赦免留用。他便上疏:“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力陈皇帝按时临朝听政的重要,建议皇帝“先出视朝,次出听讲,章奏留中者,次第发出。斥逐张鲸,以明元恶之罚”。

在担任工科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时,他不畏权势,严惩贪官。兵部左侍郎许守谦抚宜府;受贿,被他劾去。侵盗军资的副总兵张充实等人,亦被他劾罢。他视察上谷时,有赀郎隐屯粮、侵军饷,惧怕羽正,便托人送礼,他查实罪行后,立即严惩。

回京后,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寺少卿杨四知、洪声远玩忽职守,都受到他的禅劾。他还奏请严禁内外大臣互馈赠礼物。他说,为臣的罪过莫大于贪,假如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受,则会互相顾畏,不敢放肆。如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要想使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不可能的。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便敕命阁部大臣,一切公事均在朝房计议,不准在私人宅邸接待宾客。又命外官不得与京官私通,有事照章办理,办完即日出城,不得擅自逗留。

吏部推荐孟一脉为应天府丞,蔡时鼎为江西提学,此二人因常进谏,引起皇帝不满,不被任用。他便向皇帝进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则会使人们认为敢于争谏之臣,不止因言辞不合帝意而一时见斥,而且再无进取之路。这样会“销忠直之气,结谏争之舌”,对国家不利。结果钟羽正因此获忤旨罪受降俸处分。

1592年(万历二十年),皇长子年已11岁,但册立太子一事,皇帝仍迟疑不决。正月十九日,羽正偕同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等,疏请皇长子出阁豫教,皇帝大怒,当即把李献可降为杂职。他认为此事原是自己与李同议上奏,理应同罚,便向皇帝说明,“献可之误,皆臣误之”,请求与献可一同降调。此时,孟养浩、陈尚象亦相继上疏议论,皇帝怒不可遏,欲廷杖羽正等。幸亏大臣们求情,才只杖孟一人,羽正得免,但被削职为民。他被罢官后,即日便身着村装野服,骑着毛驴,踏上了返归故里的道路。

回乡后,他闭门读书,士大夫争相拜访,一概不见。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青州发生大饥荒,他倾资赈济,救活1500余人。使者核实上奏,朝廷赐“代天育物”门匾。同年,吏部尚书郑特上疏荐举当年因谏言被废弃的大臣,请求起用羽正。次年升他为光禄寺少卿,但他一直没有到任,在故乡闲居了30年。

光宗继位,起用他为太仆少卿,继而升太仆正卿。1622年(天启二年),将用为左副都御史,他谦辞不受,乃任佥都御史。一上任便连劾方从哲、沈淮,引起对立派不满。1623;年(天启三年)春,拜工部尚书。不久,敌对者便唆使太监发难,原定太监冬衣隔年一供给,这年六月,千余名太监要求提前供应冬衣,他们蜂拥入署,砸毁他的公座,殴打他的下属官员,肆意谩骂而去。事后他上疏说这样大伤国体,要求解任。皇帝下诏命司礼太监“杖谪群阉”,命他照常出班视事。他去心巳定,复上言:“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他连奏三本,乞求引退。皇帝见他决心已定,就批准他驰驿回籍。

1624年(天启四年),逆党霍维华追理“梃击”等三案。已引退的钟羽正,又以“委身门户”之罪被削,职夺官。直到崇祯初年,才又给他平反复官。

1637年(崇祯十年)冬,83岁的钟羽正在故乡去世,赐太子太保。著有《崇雅堂集》、《青州府志》诸书。

智勇双全钟羽正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赐封太子太保。

1神童巧对应知府

钟家是青州的大户,拥有千亩良田。钟羽正在八九岁的时候,不但书读得好,而且账目算得也很好。持家理财头头是道。

一天天还没亮,钟父就安排钟羽正去找短工。钟羽正来到阳河滩的短工市,发现还一个人没有。正疑惑着,过来一群到青州府考秀才的学子,有一位老学究领着。老先生也发现来早了,就对学生们说:“咱到了青州府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先出个对子,你们对一对:

黑乎通来黑乎通。”

学生们交头接耳,嗡嗡嗡对不出来。老先生长得又矮又胖,穿了件月白的棉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活像一只布口袋。

钟羽正就在旁边笑,忍不住对道:

"一根面布袋跟着些铜苍蝇。”

老先生不干了:“你个小娃娃怎么如此没教养,怎么骂人呢?”

钟羽正笑道:“你们这个水平也甭去考秀才了,赶紧回家吧。”

老先生更生气了:“小小娃娃竟敢口出狂言,看我怎么教训你。”……

正在吵吵嚷嚷呢,青州知府来接主考官也到了阳河滩。听到吵闹声,就走了过来。问道:“何事在此喧哗?”

老先生道:“这小娃好没教养,我在教学生们对对子,他竟然开口骂人。”

知府问:“你出的什么上联啊?”

老先生道:“我看到河滩尚黑遂出上联:黑乎通来黑乎通。”

知府又问钟羽正:“你是如何应对啊?”

钟羽正道:“我对的是:

不见青山影,

只闻溪流声。”

知府言道:“对的妙啊。把个俗不可耐的上句,引申到一个优雅的境界。”

老先生忙言道:“他不是这么对的,他对的是:一根面布袋跟着些铜苍蝇。”

知府看了看老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忍不住扑哧笑了:“这个娃娃说得对,你们不用考了,赶紧回家吧。让我对就给你对:一只大饭桶跟着些铜苍蝇。”

知府一想:这小娃倒是有文采,我出个上联逗逗他:

齿白唇红谁家子?

钟羽正遂即对道:

蟒袍玉带哪家官?

知府一想有意思,对:

大明朱氏应天下。

钟羽正即对:

钟氏崇雅是我家。【崇雅是钟羽正的书斋名】

2 一举两得双登科

明万历八年,钟羽正进京赶考。走到河北地界,有一大户人家招亲。小姐长的貌美如花,而且才情过人,不爱金银财宝,只爱有才公子。

小姐姓李,招亲方式也特别:对联招亲。

钟羽正一想,对对子是咱的强项啊。先去看看。

到地方一看,李小姐出的上联是:

走马灯,马灯走,灯停马止步。

李小姐站在绣楼之上,果然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只看得钟秀才痴痴呆呆迈不动步,李小姐也钟情于钟羽正的一表人才。然则原则性问题不能改,只盼情郎能尽快对出下联。

在这时钟羽正却关键时候掉链子了,冥思苦想,怎么也对不出来。怎奈考期不等人,只好边走边想了。

一路上,钟羽正不停地想啊想,就是想不出来。

考试结束,钟羽正一举中举。

殿试之上,万历皇帝出上联:

飞虎旗,旗飞虎,人隐马藏身。

钟羽正豁然开朗,犹如拨云见日,压在身上的石头一下子就掀翻了。朗声对出:

走马灯,马灯走,灯停马止步。

殿试下来,马不停蹄赶到李员外府上,又将殿试的对子对上。

李员外打开府门,将贵宾迎入,成就了一对佳缘。

民间有入洞房为小登科之说。报禄官遂将禧字改为囍,报到青州钟家庄。

3 高耸入云听月楼

钟羽正中举后,首先出任的是河南滑县县令。仅仅半年时间,他除恶霸,量田地,将滑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一天,钟羽正正在县城闲逛,顺便体察民情,就发现一个老头闷闷不乐,忍不住上前问询。

老人一看是钟羽正,急忙跪倒行礼:“钟大人,小老儿是山东桓台人,看大人审过案,故而识得大人。”

钟羽正急忙扶起老人:“都是老乡,就不必客气了。看老人家愁眉苦脸,不知是何缘故啊?”

老人说:“小老儿姓张,在城东王员外家做教书先生。前几日,王员外在后花园建得一座高楼,以作中秋赏月之用,取名望月楼。又花去纹银二百两从苏州定的一块牌匾,因为无人书写,小老儿禁不住别人撺掇,一时技痒,就给写上了。”

钟羽正说:“这是好事啊,说明老人家的字还是被认可的。”

张老头说:“怪就怪我一时糊涂,笔下误竟给写错了。我一月只不过二三两散碎银子,如何赔得起二百两的匾钱啊。”

钟羽正问道:“不知是如何写错啊?”

张老头说:“错把‘望月楼’写成了‘听月楼’。”

钟羽正说:“你先回去,造出舆论,就说钟羽正是你的学生,改日我去给你破解。”

张老头说:“那怎么敢,可不折煞小老儿了。”

钟羽正说:“看老先生仙风道骨,也似满腹经纶,并屈不了羽正,就不用客气了。”

张老头回到王家,就给王家两个儿子加了课量,原先每天只需背诵一篇课文,现在必须背过三篇,背不过就打板子。一边打还一边说:“三篇尚且背不过,如何成才?我教钟羽正的时候,他一天背十篇。”

两小孩苦不堪言,回家就对王员外说。王员外半信半疑:他教过钟大人,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又过几日,下人来报:钟大人求见恩师。

张老头坐在客厅,派头做足:“不见,到滑县已半年有余,才想起为师,我不见。”

王员外苦劝:“这如何使得?快快迎进。”

钟羽正进来,行师生大礼。王员外又安排两个儿子拜见学兄,端茶倒水伺候着。

坐了片刻,张老头瞅机会走了。钟羽正要到后花园走走。

进得园来,首先见到假山之上新修的高楼。登上楼来,极目远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确是极有气魄。

看到墙角扔着的牌匾,钟羽正言道:“一看就是家师所书,依旧遒劲道骨,犹如刀削斧劈般有力。”这倒不是钟羽正故意这么说,张老头写得字的确不错。

王员外叹气:“只可惜,写错了。本来取名是‘望月楼’。”

钟羽正言道:“此言差矣,听月楼更有气势。也只有家师的奇思能够想出啊!尚有诗为证啊,诗云:

听月楼高接九重,

依楼听月最分明。

织女穿梭声唧唧,

吴刚攀桂斧铮铮。

颗颗流星眼前过,

声声焦雷耳下鸣。

王员外大喜,即令人将牌匾高挂,同时令人将钟大人的诗刻出同挂。

自此“听月楼”声名大振,人人争睹为快。张老先生也因此出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4 二贤苦劝救秀才

钟羽正因为在滑县政绩卓著,不久即升为京官礼科给事中。后因“训储”之事,皇帝廷杖孟养浩。钟羽正认为事是自己挑头,遂自己请罪,万历皇帝让其带俸还乡避避风头。

谁知一呆就是三十年。

当时同时赋闲在家的还有诸城人邱月林。邱曾官居二品,是有名的清官,与海瑞齐名,有南海北邱之称。

二人闲来无事,整日饮酒做赋,游山玩水。

一天二人正在闲聊,有城东冀姓人家来找。冀姓本是城东大户,家财万贯,只恨儿孙不喜读书,苦无功名。为振家风,冀老太爷找了个赵姓秀才替考。谁知那监考官清正廉明,被一下识破,带走了赵秀才。冀老太爷也是有名的善人,自己没功名不要紧,别害了人家赵秀才啊。遂来苦苦相求二位大人帮忙。

钟羽正早就听闻那赵秀才诗书一绝,只是家道贫寒,有心相助苦无机会,哪有不救之理?

遂于驿道接官厅设宴等着。不一刻,主考官孙大人来到。见到二位大人,孙考官急忙下轿行礼。

二人将其让进亭来,先闲话一些京城旧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孙考官已明白了二人之意,那孙考官本是翰林出身,学问了得。就道:“如此饮酒无趣,不如作诗助兴?”

钟羽正说:“好啊,不知以何为题啊?”

邱月林说:“前面有一牌匾:湘溪水清。不如以此为题吧?”

孙考官说:“下官无理,抢先了。

有水也念湘,

无水也念相 去水加雨变成霜。

劝君各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邱月林一听,这是知道我们的来意了。区区五品官,也太无理了,感情我们这二品大员不管事了。就说:“好了,我来。

有水也念溪,

无水也念奚,

去水加鸟变成鸡【繁体】。

得时狸猫塞猛虎,

落翅凤凰不如鸡。”

钟羽正想,咱这是求人,人家还要回去邀功呢。不能把话说绝了,就说:“该我了。

有水也念清,

无水也念青,

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风情看雨情。”

孙考官一看,钟大人把话说到这儿了,二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罢罢罢,就卖个人情吧。

被救下的赵秀才名秉忠,果不负众望,第二年一举夺得头名状元,以后与钟大人同朝为官,成就一段佳话。更奇的是,其状元殿试卷,四百年后被后人贡献出来,成为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此是后话,此处不表。

5 二贤璧合连巧对

钟邱二人闲来无事,游遍祖国大好河山。

一天走到一个村子里,发现一家正在修大门。东家一直在训斥工匠,闲把大门修大了。钟羽正看着不愤,忍不住说:“

门大好发丧。”

这可不是在青州府,主人揪住他不放,非揍他不可。邱月林在旁边接上:

“千年出一口,

万年出一双。”

主人转怒为喜,还是这人会说话。前句虽然晦气,可俺家千年万年不死人不也是好事?

二人继续往前走,发现一家人正在给一老太太祝寿。钟羽正想逗逗邱月林,说:“咱也去凑凑热闹?”

进得门来,发现正在给老太太写寿词,一人一句,无非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

钟羽正提笔写了个:

这个老太不是人,

把笔递给邱月林。老太太的孩子们不干了,哪里来的人,谁请来的,怎么骂人呢?正欲发作,邱月林提笔写下:

九天仙女下凡尘。

钟羽正又写下:

儿女个个都是贼,

那家人刚刚松下的脸又绷紧了。邱月林却端起茶杯喝起茶来,直看到钟羽正要挨揍了,才又提笔写下:

偷来蟠桃献娘亲。

6 羽正拜女慰老妇

一天,钟羽正正在村外散步,发现过来一个哭着的老太太。最爱打抱不平的钟羽正急忙上前询问:“老人家,看你脚步匆匆,哭泣不断,不知所为何事啊?”

老太太道:“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由不悲伤啊。”

钟羽正劝道:“生死由命,保重身体要紧,也不必太过悲伤。”

老太太说:“只不过悲我的女儿,十八岁嫁与城南孙家庄。夫家也算得殷实之家,家有良田百顷,牛羊成群。只因我家败落,除我一个老娘外别无他人,女婿家欺我无人,遂一口薄木棺材盛了,也不停尸,今日就草草发丧。”

钟羽正看老太太可怜,就说:“你也不必悲伤了,你且前去,中午发丧之前,他要问你有什么要求,你就说,她干爹可能还要来看看。他要问她干爹是谁,你就说钟家庄钟羽正。”

老太太依言,到了女婿家只顾啼哭。发丧前,果然来问有什么要求。

老太太就说:“她干爹说要来看看,不知还来不来。”

女婿家就问:“她干爹是谁啊?怎么没听说过?”

老太太说:“就是钟家庄的钟羽正。来了你就知道了。”

这还了得,女婿家立刻把一丈二的灵棚高打三丈六,多买纸人纸马。临时买不着好棺材,先把公婆的换上。又请来和尚超度,戏班唱戏。公事延期三天。

三天后女家来信:她干爹不来了,埋了吧。

7 巧借故事戏阉贼

万历四十八年,钟羽正重新入朝为官。

当时上朝都比较早,去了,皇帝还不到,就先在旁厅休息。

朝官们有的打瞌睡,有的喝茶,有的闲聊,而钟羽正精力旺盛,总是讲故事。又因久居乡野,新鲜事特别多,因此围着他的官员也特别多。

有一次,大太监魏忠贤看着热闹也凑过来,就说:“钟大人,你整日讲故事,能不能也给我讲一个?”

钟羽正说:“行啊。你喜欢听长的还是短的?”

魏忠贤问:“长的多长短的多短呢?”

钟羽正说:“长的现在开讲,年底就讲完了。短的吗,当然一会就讲完了。”

魏忠贤说:“杂家还要伺候万岁爷起居,哪有空听长的。就来段短的吧。”

钟羽正就说:“一个人。”

然后坐下来,端起茶杯喝茶。

魏忠贤一手举宫灯,一手拿拂尘,张着嘴等下文。看钟羽正老不讲,忍不住了,就问:

“下面呢?”

“没了。”钟羽正说。

气得魏忠贤一扬拂尘,走了。

有人笑起来。青州状元赵秉忠就问:“怎么回事?就笑。”

别人给他重复:“一个人,下面,没了。”

赵秉忠才笑起来。

可惜赵状元整日忧国忧民,不懂回旋,受魏忠贤迫害,五十三岁抑郁而死。

而钟羽正则苦中求乐,八十三岁满寿而终。

明史记载

钟羽正,字叔濂,益都人。万历八年进士。除滑县知县。甫弱冠,多惠政,征授礼科给事中。疏言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不报。

迁工科左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哈剌慎老把都诸部挟增市赏二十七万有奇,羽正建议裁之。与参政王象乾詟以利害,莫敢动。兵部左侍郎许守谦先抚宣府,以贿闻,羽正劾去之。又劾罢副总兵张充实等,而悉置诸侵盗军资者于理。

还为吏科都给事中。劾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少卿杨四知、洪声远不职,四知、声远坐贬谪。时当朝觐,请禁馈遗,言:“臣罪莫大于贪。然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援,则尚相顾畏莫敢肆。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欲仕路清、世运泰,不可得也。”帝善其言,敕所司禁之。且命阁部大臣公事议于朝房,毋私邸接宾客。吏部推孟一脉应天府丞,蔡时鼎江西提学,副以吕兴周、马犹龙。帝恶一脉、时鼎尝建言,皆用副者。羽正率同列上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中外谓建白之臣,不惟一时见斥,而且复进无阶,销忠直之气,结谏诤之舌,非国家福。”疏入,忤旨,夺俸有差。

二十年正月,偕同官李献可等请皇长子出阁豫教。帝怒,谪献可官。羽正以己实主议,请与同谪,竟斥为民。杜门读书,士大夫往来其地,率辞不见。林居几三十年。光宗立,起太仆少卿。未至,进本寺卿。

天启二年,吏部将用为左副都御史,羽正辞曰:“冯公从吾佥院已久,吾后入先之,是长竞也。西台何地,可以是风有位乎?”乃受佥都御史而让从吾为副。甫入署,即言:“方从哲进药议谥,封后移宫,无谋鲜断,似佞似欺,宜免其官秩,使为法受过。沈纮结内援,招权贿,宜遄决其去。”群小多不悦。熊廷弼、王化贞之狱,众议纷呶。羽正言:“向者开原、铁岭之罪不明,致失辽阳;辽阳之罪不明,致失广宁。朝廷疆土,堪几番败坏!”由是二人皆坐大辟。会朱童蒙以讲学击邹元标及从吾,羽正言书院之设,实为京师首善劝,不当议禁,因自劾乞休。顷之,代从吾为左副都御史,俄改户部右侍郎,督仓场。

明年春,拜工部尚书。故事,奄人冬衣隔岁一给。是夏六月,群奄千余人请预给,蜂拥入署,碎公座,殴掾吏,肆骂而去。盖忌羽正者嗾奄使发难也。羽正疏闻,因求罢。诏司礼太监杖谪群奄,而谕羽正出视事。羽正求去益坚,因言:“今帑藏殚虚,九边壮士日夜荷戈寝甲,弗获一饱;庆陵工卒负重乘高,暴炎风赤日中,求佣钱不得;而独内官请乞,朝至夕从。此辈闻之,其谁不含愤?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复三疏自引归。

逾年,逆党霍维华追理三案,言羽正委身门户,遂削夺。崇祯初,复官。久之,卒。赠太子太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