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原民间庙会
释义

中原庙会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础。其充满中原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从思想上认识它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到劳动群众崇高的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中原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在远离大都市的乡村,庙会成为人们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在庙会期间,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狮子、背阁、高跷、旱船、等杂耍娱乐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庙会上的商品货样齐全,琳琅满目,让人尽情购物。

基本简介

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效果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庙会的发展和变化与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密切联系。城镇的发展,为庙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庙宇在城镇的建筑群体中,其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一方面,庙宇作为神灵的“居所”,成为某一地区或某城镇的“保护”对象。另一方面,庙宇又成为表彰某些杰出人物的立碑塑像之处。中原地区作为开发较早的地区,庙会的历史和发展也更具有代表意义。庙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方面,它既是某个地区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多种社会现象共存于庙会,或者是宗教、艺术、道德说教的载体,气象万千,百花齐放。正是作为不同的载体,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庙会这个特殊的“场合”而向四周辐射,起到文体的传播作用。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中原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在远离大都市的乡村,庙会成为人们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

民间春灯

当年,凡是用于庆贺新春的花灯,均泛称“春灯”。其主要是在旧历年(除夕至正月初五日)和上元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期间,张挂于室内外,届晚燃点,以点缀年景。人们晚间外出时以手提之,以资照明。有的仅为儿童玩具。每年腊月十五日以后,街头闹市即有“春灯摊”(一直摆至正月十七日)。所售品种大致有如下几种:

1.走马灯。 《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年走马灯,以细秫秸作架,糊上彩纸,状如小龛。中有竖柱,柱底扎一钉尖,立于下横梁卡住的一小块玻璃上;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的正面可以观人,从背面白纸可以看影。

2.走丝灯。这是上述走马灯的变种,灯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每面画上各色戏出,如《打渔杀家》、《三娘教子》及《八大锤》等武戏;或画上成语故事如“画龙点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画俏皮话儿(歇后语)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神仙”、“老和尚看嫁妆——下世见啦”、“老虎拉碾子——不听这一套”等;还有画时事新闻的,如“捉拿康小八儿”、“叹青水河”、“广姑子做寿”等等。做工精巧,画工纤细。内张纸伞,下燃红烛,纸伞的杆上缚扎着许多马尾儿(读作yě),焰腾伞转,带动其马尾儿,有条不紊地拨动每个画面上的铁丝机构,画面上的人物便随之而舞动起来,极为有趣。

3.动物象形灯。最常见的是羊灯、狮灯、兔儿灯、叭狗灯,以竹皮、秫秸为骨架。上糊彩纸,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装上四个泥轮,以绳牵之能走;背上有洞,腹内燃烛,借烛力头部能上下颤动,故有谚语“羊灯一点头”之说。

4.吉利灯。因蒺藜与吉利谐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的形状,以红纸糊成多角形的灯,角与角之间作成绿地,镶一彩色玻璃泡,点起来五光十色,殊为可观。

5.气死风灯。简称“气风灯”,即今天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圆形红灯,是典型的节庆点缀物。有人为图吉利,称它为“乞赐封灯”。当年,多是用红色桐油纸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饰以绿荷叶边,灯肚饰以鲜红色或金色“鸿禧”字样。旧时,大宅门在节日期间将它挂在街门两旁,上书姓氏“堂号”如“一善堂王”、“积善堂奎”等。

中原民间庙会

6.油纸肖形灯。以竹皮扎架,糊以彩色油纸,巧做各式带有吉祥含义的象形灯。如龙睛鱼灯、绿蝈蝈灯、喜鹊登梅灯、状元骑马灯、带蔓儿的西瓜灯、带花的桃子灯、带叶的石榴灯等等。内明以烛,可悬可提。 此外,还有一种仅供观赏的“春灯”,不能燃烛其中,空有灯名,实际上仅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例由毡帘铺出售。灯分大、中、小三种,外壳以薄柳木煨成扁圆形;状如一层笼屉;其正面贴以厚纸,上绘戏曲故事。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类,其风格与杨柳青年画相似。背面糊以高丽纸,内贮细沙,有弦有斗,并有个粗铁铃铛。略触动之,则沙流铃响,人物便头摆臂摇,挥动兵器,仿佛厮杀状,十分有趣。

节日期间,民间的艺人们将半年来积累的灯品艺术杰作,拿至街市展销,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商业竞争性质的“斗灯会”。顾客当是最好的评判者,一些足以赏心悦目,艺术性较高的灯种,届时必获高价。尤其是富家小孩,见到心爱的春灯,就会死乞白赖地让家长给买上一个,否则就“打坠坡”式的哭闹不走,这是卖灯人和一切卖应时耍货者所希望发生的情况。越是这样,越要高价,家长无奈,只好认头破费。

到了灯节晚上,全家就会领着小孩,小孩提着新买的春灯,一起出游于天街月下,来个提灯逛灯。旧时的上元灯会之所以热闹,就是因为它是由三部分“春灯”所构成的,一是铺户悬灯、张灯,供人观赏;二是夜间出游的逛灯人自发地汇成人流灯海;三是艺贩的春灯“展销”。这三者合一,就构成了“上林盛举”之一的上元灯会(现在的灯会仅仅是主办单位的灯展,没有游人自然形成的“斗灯”,所以比较单调)。

文艺活动

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中原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庙会期间,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狮子、背阁、高跷、旱船、等杂耍娱乐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庙会上的商品货样齐全,琳琅满目,让人尽情购物。虽然敬祀神、佛的庙会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人们的感情交流是以道德伦理的稳定机制为基础而进行的。劝善惩恶,传统的社会规范,在庙会上起到鼓励社会树立新风尚的重要作用。

另外,庙会的娱乐功能也可以归纳社会性功能来认识。庙会的娱乐性特征体现在通过娱神达到娱人这一系列的文艺活动。震天的锣鼓,撼人的歌舞,充分显示出中原百姓高亢的精神面貌。杂技艺术的精彩表演,戏曲艺术的精湛演出,表现了中原在地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还有高跷、小品、旱船等喜剧气氛浓郁的活动,通过演员的憨态可掬、洒脱幽默博得观众的掌声。人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久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苦闷、惆怅和悲哀,一吐而后快。庙会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调整,形成轻松愉快的心境。

中原庙会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础。其充满中原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从思想上认识它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到劳动群众崇高的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历史源远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中原古代民间庙会长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和规模盛大的浚县古庙会。其中,太昊陵庙会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阳等地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朝祖进香、有的摸“子孙窑”。庙会期间,前来烧香拜佛的“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杂技、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也是忙个不停。庙会上售卖的玩具“泥泥狗”古朴别致,逛庙会的人都忘不了买几个回去。鹤壁浚县正月古庙会,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长达月余,波及周围5省80多个市县,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万人。县城四关四街,人流如潮,县城方圆数十里社会各界汇聚,泥咕咕上市,数省商贾如期赶会,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

庙会奇观

农历正月十八相传为舜帝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无论天气如何,无论路途远近,河南濮阳及周边地区的数万群众都要云集在河南省濮阳县五星乡堌堆村的负夏旧址(又名瑕邱)祭典中华人文始祖。负夏也因此而发展成为中原地带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并且千百年来久盛不衰。

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传说已流传了几千年,舜为五帝之一,上接尧,下启禹。舜帝时代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里,舜帝率领他的部族治洪水、开山川、定九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有“尧年舜日”之说。

关于舜帝活动的历史记载散见于《史记》等古代典籍,国内史学界关于舜帝故里的确切地理位置说法不一。去年由著名历史学家朱绍候、陈昌远,考古学家张维华、马世之、李绍连等组成的舜帝故里考察小组,深入到濮阳各地,结合《水经注图》、《春秋卫国地图》等,对姚墟、历山、负夏等与舜帝相关的古迹、地名以及传说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一致认为舜帝故里在濮阳县完全符合《史记》中所说的“舜耕历山、渔雷泽、淘河滨,就时于负夏”的历史事实通过科学断定:濮阳县就是4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舜帝的出生地和早期活动地。也是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著名历史学家朱绍候以濮阳独有的地名负夏为坐标,对古代的姚墟、历山、雷泽进行考证,认为舜帝定居地负夏就是现在的濮阳县五星乡瑕邱,出生地姚墟、耕作地历山、打渔地雷泽也分别在濮阳的徐镇集、杨岗上和澶州坡,此三处与负夏相距不远,且地貌特征、民间传说都与历史记载十分吻合,因而濮阳负夏为舜帝故里已无须再作争议。

今年是舜帝诞辰4322周年。2月18日至2月20日(正月十八至二十)这几天象往年一样瑕邱旧址人涌如潮来焚香祭祖,民间艺人们也赶来为庙会献艺,耍龙、舞狮、唱大戏、各种社火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八卦悠、猴秋、套圈等民间杂耍也让孩子们乐不归家。最具特色的要数这里的坐会大宴席了,这种习俗也已流传数百年了,赶会的乡亲会聚在这里焚香祭祖后,古会管理小组在广场上摆有数百桌宴席,每桌10个碗8个盘的饭菜。乡亲们可围坐在一起大会餐。由于人多都要排队轮番上阵,数千人的吃场甚为壮观。据说,最多的一年摆了上千席。这种在庙会上千人同吃一大锅热菜的情景堪称中原之最。

准备这数千人的坐会大宴席可真是够组织者张罗一番的,6个人一桌的宴席,其标准是10个碗(主要有红烧肉、红烧丸子、排骨、红烧鱼、粉皮、黄焖蛋等)、8个盘(即烧鸡、牛肉、火腿、五花肉、猪肝、猪肚、芹菜、菠菜等)、9斤半镘头、半斤白酒,这么大量丰盛的饭菜从其采购到做成成品假如没有一定的秩序肯定是不行的,为此庙会管理小组专门成立了伙食组,下边又分设了管肉组、管菜组、馒头组、厨事组等,各组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所需的经费都是由来参加坐会的人提前在前一年的腊月以前按每人5-10元或每桌60元报份,另外的资金缺口就从庙会上的善家捐款中提出一部分用于采购所需原料。

饭菜等原料采购齐全后,从正月十二开始,管理小组就开始组织村里近百人张罗着做饭菜,头一件大事就是杀猪做肉,每次大概需1500公斤左右的猪肉,也就是说二、三百斤重的大肥猪需要杀上10多头才够用。从正月十二一大早天不亮就开始杀猪,猪都是从村里各户收购的家养猪,比养猪厂的肉质要好。杀猪、分割、烧制都是分组进行的,一条龙作业,一天从早忙到晚,猪的各个部位几乎都被制成了成品菜。

自古就有“年年有余”的说法,鱼当然就成为宴会上必不可少的大菜了,每次大概要准备100多公斤的大鲤鱼。做鱼组的10多人也是够书忙火的了。今年的冬季格外的寒冷,剥鱼手都给冻麻了,可为了不误时间,大伙仍坚持干活。另外,其它的各种菜也需要加工,鸡蛋350公斤,火腿10箱,菠菜、芹菜各500公斤等等都要在几天内摘洗停当以备做成成品菜。孰不知这么多人这么多天紧着忙碌都是义务奉献,是没有一点工钱的,并且也不管饭,干完活各回各家吃饭喝汤,但大家还都乐于干这种善事,因为十里八乡的乡亲来这里相聚一次不容易,特别是还有河北、山东、山西等远道而来的祭祖的乡亲们,多年来这渐渐成了一种特有的传统。

不过在这种场合下,你也不好太放纵,原来在这坐会,有种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饭要吃饱吃好,但不可多饮酒,更不允许吆五喝六地划拳,从而避免了醉酒闹事等不良风,桌上的吃食吃不完还要兜着走,不能浪费,充分显示出文明朴实的吃文化内涵。

原来旧社会时坐会还有个规矩是只能长辈上席,女人和孩子不能入席,现在不兴这个了,人人平等,一家人都能上席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吃。坐会这种习俗已流传了千百年了,但在那兵荒马乱、自然灾害的年代里时断时行,只有在如今社会稳定,人们丰衣足食的好年景里才得以越办越红火。

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民俗、民间文化表现出了普遍的热情。舜帝后裔有20多个姓氏,遍布世界各地,象瑕邱这样具有浓郁地方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的庙会是很值得挖掘的,它不仅为纪念舜帝后裔提供了寻根祭祖的固定场所,也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商贸业的繁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