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雨花台烈士陵园 |
释义 | 基本信息场馆名称: 雨花台烈士陵园 场馆位置:南京城南1公里的雨花台丘陵中岗 关键词或主题词: 中国 军事机构 烈士陵园 雨花台 辅助分类项: 军事机构 场馆介绍位于南京城南1公里的雨花台丘陵中岗,面积113公顷。自1927~1949年,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都在这里英勇就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此建立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 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 广场、 纪念馆、纪念桥、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纪念馆坐落在主峰南面的任家山上,平面呈向南开口的矩形结构,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中间为主堡,四层,重檐,高25.8米。正门馆名由邓小平题写。墙外面及地坪贴铺花岗石,朴素庄严。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 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 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陵园内还建有“四一烈士墓”、“望江矶烈士墓”以及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三烈士墓”等。 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党和政府决定在先烈殉难处南京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 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届第二次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雨花台开始全面绿化造林、修建道路的工作。1950年建起了奠基纪念碑,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纪念性标志。 80年代起,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0年开始向全国各地征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设计方案。1983年6月,邓小平亲笔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题名。 次年4月,纪念碑、纪念馆等新建工程全面启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各方协力,几易寒暑,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廊、忠魂亭等相继竣工,形成了气势宏伟、庄严凝重的纪念建筑群体。雨花台烈士陵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