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央研究院
释义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简称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也是现我国台湾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量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直接隶属于台湾当局,现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现任院长为翁启惠。任务包括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并兼有科学与人文之研究。

基本情况

院长:翁启惠

副院长:刘兆汉、王惠钧、王泛森

总办事处处长:叶义雄

成立年份:1928年6月9日

授权法源: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总部: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

经费来源:台湾当局、财团法人

人员总数:2698人

内部单位:总办事处(4组、4室、2中心)、学术咨询总会、32委员会

附属机关:24研究所、7研究中心

机构设置:(01)数学研究所;(02)物理研究所;(03)化学研究所;(04)地球科学研究所;(05)资讯科学研究所;(06)统计科学研究所;(07)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0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09)植物研究所;(10)动物研究所;(11)生物化学研究所;(12)分子生物研究所;(13)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14)历史语言研究所;(15)民族学研究所;(16)近代史研究所;(17)经济研究所;(18)欧美研究所;(19)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1)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22)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研究范围: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地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历史沿革

成立过程

1927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30人在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

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宗旨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研究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学与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质与地理学、生物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农林学、医学等11组科学。条例还对组织、基金、名誉会员等作了规定。中研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特任蔡元培为院长。5月,启用印信。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举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系由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历史语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展而来。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方复还京、沪。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选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会议举行,中研院之体制始告完成。

理化实业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地质调查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7月成立地质研究所,在上海。

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观象台于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组、气象组。1928年2月分立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语言历史研究所于1927年夏设于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正式成立,后迁北平。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于1944年由史语所第四组中抽出另设,抗战胜利复员后因限于经费,又由史语所收回接办。

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29年1月筹备,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1934年7月更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于1928年11月决定设立,1929年1月筹备,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数学研究所于1941年筹备,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医学研究所于1944年筹备。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于1945年秋筹设,嗣因仓促迁台,未能完成。

正式成立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召,蔡元培主持宣告该机构正式成立。

1927年4月17日,李石曾提议设立中央研究院。5月9日,决定成立筹备处,由蔡元培等筹备。10月大学院成立。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王季同、张乃燕、杨杏佛等30人,在南京召开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并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

1928年4月10日,国民政府修改组织条例。4月20日,国民政府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任命蔡元培为院长。6月9日,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为本院院庆纪念日。

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11条。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在台复建

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数学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图书、文物、仪器、设备运往台湾,迁至台北的台湾大学,暂存在桃园县杨梅镇火车站仓库;其余研究所皆留置于中国大陆,并发展为后来“中国科学院”之主体。(中国科学院早期的外文译名亦一直沿用Academia Sinica,近年来多采用英语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但仍有部分研究所沿用拉丁文译法。)由于多数院士及第一次院士会议所选出之第三届评议员32人亦都留在大陆或留置国外,在台者仅有吴大猷、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数,两会无法召集并行使职权,中研院陷入半停顿状态。

1954年,经朱家骅多方奔走,在台北南港现址营建院区。“植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筹备处。

1957年,多方讨论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之办法并呈奉台湾当局领导人令准,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院长”,次年正式就职。“化学研究所”在台复所。

1958年,举行“第三次院士会议”。

1959年,举行“第四次院士会议”。同年“动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1962年,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王世杰担任“院长”。成立“经济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在台复所。

1970年,钱思亮继王世杰之后担任“院长”。成立“生物化学研究所”。

1974年,举行“第十一次院士会议”。成立“美国文化研究所”。

1975年,“三民主义研究所”成立。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筹备处,次年成立“资讯研究所”筹备处。

1978年,举行“第十三次院士会议”。

1980年,举行第一次国际汉学会议。

1981年,成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

1983年,吴大猷接任“院长”。

1986年,举行第二次国际汉学会议。

1989年,成立“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1年,ICSU在台首次学术研讨会。成立“欧美研究所”。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4年,旅美科学家李远哲赴台接任“院长”。

1995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1997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1998年,成立“生物农业研究所”筹备处。

2002年,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

2004年,成立“ 社会学研究所”、“ 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

2005年,“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更名为“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2006年10月,翁启惠接任“院长”。

2008年,举行“第二十八次院士会议”。

2010年,举行第二十九次“院士会议”。

组织

院本部

院长

院士会议

评议会

总办事处

处长

副处长

秘书组

学术事务组

总务组

公共事务组

计算中心

仪器服务中心

会计室

人事室

政风室

国际事务办公室

委员会

因应业务需要,中研院在院务会议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

资讯安全委员会

人文社会科学馆公共事务委员会

行政电脑化推动委员会

人权委员会

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科学教育推动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协议

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动物实验管理小组

生物实验安全委员会

本院出版委员会

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

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

资讯业务咨议委员会

本院与公私立大学及研究机构订定学术合作办法审查委员会

本院克隆植物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数位典藏咨议委员会

本院台湾地震数位知识库建置咨议委员会

院区环境美化推动委员会

院区交通管理委员会

宿舍管理委员会

岭南美术馆管理委员会

学术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

综合体育馆管理委员会

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专书编纂委员会

艺文活动推动委员会

周报编辑委员会

研究发展成果管理委员会

太平洋邻里协会

国际研究生院推动委员会

温室管理委员会

院长

遴选办法

依新版中研院组织法在2001年10月公布实施,其中的院长遴选办法规定,院长任期届满时,由院评议会就院士中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台湾当局领导人遴选并任命。院长任期五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历任院长

蔡元培:1928年4月 - 1940年3月

朱家骅:1940年9月 - 1957年10月(总干事代理院长)

胡适:1957年12月 - 1962年2月

王世杰:1962年5月 - 1970年4月

钱思亮:1970年5月 - 1983年9月

吴大猷:1983年10月 - 1994年1月

李远哲:1994年1月 - 2006年10月

翁启惠:2006年10月 - 现任

院士

职责

中央研究院院士仅为荣誉,平常并无任何职务或实质酬劳,而两年一次的院士会议,则为院士唯一需要出席的活动。虽然院士并不担任中研院任何职务,但许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当选,或是当选后兼任研究员或通信研究员。所以院士同时担任研究员的比率相当高。

选举

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由院士会议选举选出,每二年选出一次,共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及社会科学三组,每次新任院士名额至多30位,每组至多十位。院士候选人可以由各大学院校、学会、研究机关、中研院院士或评议员提名,之后经过评议会以通信方式无记名投票进入“初步名单”。之后评议会会再于会中投票,决定正式的院士候选人,并于院士会议中投票选举。

中央研究院从1948年开始选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选举后,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迁徙至台湾,1958年选出第二任院士。第一任院士中,只有少部分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

现任院士

目前每两年由院士会议从台湾学术界成绩卓著人士中新选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名誉职,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 人文社会科学三组。职权如下:选举院士及名誉院士;选举评议员;筹议台湾地区学术研究方针;受台湾当局及有关单位之委托,办理学术设计、调查、审查及研究事项。

中研院现有院士计240人,其中数理科学组100人、生命科学组75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56人。

当选届数 当选日期 组别 姓名 性别 当选年龄 出生 专长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李政道 男 32 1926年11月25日 物理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林家翘 男 42 1916年7月7日 流体力学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杨振宁 男 36 1922年9月22日 物理

第6届 196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炳棣 男 49 1917年4月6日 历史学

第6届 196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王瑞駪 男 45 1921年3月16日 化学、生物化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6届 196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邓昌黎 男 40 1926年9月5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7届 196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顾应昌 男 50 1918年11月22日 经济学

第7届 196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王兆振 男 54 1914年10月20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物理

第7届 196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冯元桢 男 49 1919年9月15日 工程科学

第8届 1970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邹至庄 男 41 1929年12月25日 经济学

第8届 197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叶玄 男 54 1916年12月1日 工程科学

第9届 1972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琨 男 55 1917年11月17日 语言学(汉语、藏语、苗瑶语、梵文)

第9届 197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曹安邦 男 43 1929年7月17日 

第10届 1974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余英时 男 44 1930年1月22日 历史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张伯毅 男 57 1917年10月10日 细胞生物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郭宗德 男 41 1933年2月27日 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周元燊 男 50 1924年9月1日 数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刁锦寰 男 43 1933年11月8日 统计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陈奇禄 男 53 1923年4月27日 人类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张传炯 男 48 1928年10月23日 药理学、电生理神经科学、神经毒理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钱煦 男 45 1931年6月23日 医学生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丁肇中 男 40 1936年1月27日 粒子物理

第11届 197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葛守仁 男 48 1928年10月2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方怀时 男 64 1914年11月7日 快速减压生理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何曼德 男 51 1927年3月28日 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生理学、新陈代谢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彭明聪 男 61 1917年11月28日 生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蔡作雍 男 50 1928年2月17日 生理学及药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郑洪 男 41 1937年3月2日 理论物理

第13届 1980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许倬云 男 50 1930年7月10日 历史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生命科学组 何潜 男 46 1934年10月23日 生物化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梁栋材 男 64 1916年7月10日 药理学、毒物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吴大峻 男 47 1933年12月1日 物理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李远哲 男 44 1936年11月29日 化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项武忠 男 45 1935年7月12日 数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刘遵义 男 38 1944年12月12日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王倬 男 46 1936年11月18日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宋瑞楼 男 65 1917年8月6日 消化系、肝脏学、内科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黄周汝吉 女 50 1932年4月2日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药理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韦潜光 男 52 1930年12月7日 化学、工程科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李亦园 男 53 1931年8月20日 人类学、宗教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吴成文 男 46 1938年6月19日 生物化学、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彭汪嘉康 女 52 1932年9月19日 医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丘成桐 男 35 1949年4月4日 数学、物理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吴耀祖 男 60 1924年3月20日 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林圣贤 男 47 1937年9月17日 化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丁邦新 男 50 1936年10月15日 语言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罗浩 男 49 1937年5月28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神经药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黄秉干 男 55 1931年7月13日 分子遗传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罗铜壁 男 59 1927年2月15日 生物化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鲍亦兴 男 56 1930年1月19日 理论与应用力学、物理声学、土木工程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赵佩之 男 68 1918年12月18日 机械工程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于宗先 男 58 1930年9月10日 经济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丙郁 男 62 1926年4月4日 历史学(科学史)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宋文薰 男 64 1924年5月14日 考古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简悦威 男 52 1936年6月11日 遗传学、血液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陈长谦 男 52 1936年10月5日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蔡南海 男 44 1944年4月8日 细胞生物学、发展生物学、植物生物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朱经武 男 47 1941年12月2日 应用物理科学、物理

第17届 198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田炳耕 男 69 1919年8月2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18届 199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卞赵如兰 女 68 1922年4月20日 音乐社会人类学

第18届 199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陶晋生 男 57 1933年5月23日 历史学

第18届 1990年 生命科学组 钱泽南 男 41 1949年9月22日 分子生物学

第18届 1990年 生命科学组 黄诗厚 女 51 1939年3月22日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学(病毒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孔祥重 男 45 1945年11月9日 计算机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徐遐生 男 47 1943年6月2日 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物理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沈元壤 男 55 1935年3月25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卓以和 男 53 1937年7月10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韩光渭 男 60 1930年1月29日 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邓大量 男 53 1937年7月3日 地球物理、地理、应用数学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徐皆苏 男 68 1922年5月27日 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许靖华 男 61 1929年1月7日 地球科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杜正胜 男 48 1944年6月10日 历史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士元 男 59 1933年8月14日 语言学、认知演化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赓武 男 62 1930年10月9日 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玉法 男 56 1936年12月28日 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方闻 男 62 1930年12月9日 美术史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灏 男 55 1937年8月24日 历史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徐立之 男 42 1950年12月21日 人类遗传疾病、基因组研究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赖明诏 男 50 1942年9月8日 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陈定信 男 49 1943年7月6日 肝脏学、内科学、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廖一久 男 56 1936年11月4日 水产养殖学、水族生态学、栽培渔业学、水产养殖管理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王正中 男 56 1936年2月10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崔琦 男 53 1939年2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杨祖佑 男 52 1940年11月29日 航太工程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王佑曾 男 58 1934年12月24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高锟 男 59 1933年11月4日 光纤通讯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刘太平 男 47 1945年11月18日 偏微分方程、震波理论、动力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王义翘 男 56 1936年3月12日 生物科技、生化工程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梅强中 男 57 1935年4月4日 工程科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郑天佐 男 58 1934年9月6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方复 男 62 1930年9月11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金耀基 男 59 1935年2月14日 社会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业键 男 64 1930年5月6日 中国经济史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曾志朗 男 50 1944年9月8日 认知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记忆、阅读历程及注意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梅祖麟 男 61 1933年2月14日 语言学、文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麦朝成 男 51 1943年2月26日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林毓生 男 60 1934年8月7日 中国思想史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李远川 男 62 1932年3月30日 生物化学、糖科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李文华 男 44 1950年6月1日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伍焜玉 男 53 1941年7月6日 血管及干细胞生物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廖述宗 男 63 1931年1月1日 生物化学、 分子医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黄以静 女 48 1946年8月27日 细菌学、分子生物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周昌弘 男 52 1942年9月5日 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郑永齐 男 50 1944年12月29日 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医学生理学、新陈代谢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王光灿 男 65 1929年10月19日 生物化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毛河光 男 53 1941年6月18日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朱棣文 男 46 1948年2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李雅达 男 48 1946年9月8日 物理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黎子良 男 49 1945年6月28日 应用数学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翁启惠 男 46 1948年8月3日 化学生物学、合成有机化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厉鼎毅 男 63 1931年7月7日 应用物理科学、电机电子工程、光电科技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汤仲良 男 60 1934年5月14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施敏 男 58 1936年3月21日 应用物理科学、半导体物理及装置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刘翠溶 女 55 1941年12月5日 历史学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郝延平 男 62 1934年12月22日 历史学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萧政 男 53 1943年6月27日 经济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陈良博 男 53 1943年8月23日 细胞生物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李国雄 男 56 1940年1月4日 药物化学、生物活性天然产物、新药发现与开发、中医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庄明哲 男 65 1931年11月16日 遗传学、医疗遗传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钱永佑 男 51 1945年3月3日 生物物理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林荣耀 男 62 1934年5月27日 生物化学、基因体学、蛋白质体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何英刚 男 57 1939年5月7日 药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黎念之 男 64 1932年12月25日 化学工程、工程科学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崔章琪 男 59 1937年7月16日 凝态物理、超导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张俊彦 男 59 1937年10月12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物理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朱兆凡 男 63 1933年5月28日 工程科学、电子致冷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胡流源 男 54 1942年6月3日 工程科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朱敬一 男 43 1955年10月29日 经济学、法律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余国藩 男 60 1938年10月6日 宗教与比较文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杨国枢 男 66 1932年12月22日 人格及社会心理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林南 男 60 1938年8月21日 社会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曹永和 男 78 1920年10月27日 历史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胡佛 男 66 1932年5月14日 政治学、宪法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叶公杼 女 51 1947年1月20日 神经生理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詹裕农 男 52 1946年12月20日 神经生理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李文雄 男 56 1942年9月22日 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基因体研究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何大一 男 46 1952年11月3日 免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龚行健 男 51 1947年12月24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陈建仁 男 47 1951年6月6日 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林秋荣 男 70 1928年8月25日 植物生物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吴茂昆 男 49 1949年12月6日 应用物理科学、物理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萨支唐 男 66 1932年11月10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林耕华 男 60 1938年1月11日 光电科技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鲁国镛 男 51 1947年10月19日 天文物理学、电波天文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刘兆汉 男 59 1939年1月3日 工程科学、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沈吕九 男 60 1938年4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何志明 男 53 1945年8月16日 工程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彭旭明 男 49 1949年3月2日 化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林长寿 男 47 1951年4月17日 数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陈惠发 男 62 1936年12月23日 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夏伯嘉 男 45 1955年11月15日 历史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萧启庆 男 63 1937年5月16日 历史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李龙飞 男 52 1948年5月5日 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统计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郑锦全 男 64 1936年12月30日 语言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胡胜正 男 60 1940年8月5日 经济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王惠钧 男 55 1945年11月29日 结构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蒲慕明 男 52 1948年10月31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沈哲鲲 男 51 1949年7月29日 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医药遗传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刘昉 男 51 1949年7月28日 癌症药理学、癌症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曹文凯 男 54 1946年10月23日 医学、分子生物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林重庆 男 57 1943年3月16日 癌症研究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吴妍华 女 52 1948年2月11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廖运范 男 58 1942年8月15日 内科学、肝脏病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姚期智 男 54 1946年12月24日 计算机原理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李太枫 男 52 1948年7月5日 天文物理学、地球化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陈建德 男 47 1953年5月23日 物理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吴建福 男 51 1949年1月15日 应用数学科学(统计)、工程科学(品质工程及工业工程)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虞华年 男 71 1929年1月17日 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刘炯朗 男 66 1934年10月25日 应用数学科学、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林明璋 男 64 1936年10月24日 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燃烧推进化学、物质科学、可再生能量研究、第一原理分子轨域计算)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蔡振水 男 65 1935年11月3日 工程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李欧梵 男 60 1942年10月10日 现代中国文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蔡瑞胸 男 51 1951年12月8日 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龚煌城 男 68 1934年12月10日 语言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管中闵 男 46 1956年8月15日 经济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劳思光 男 75 1927年9月3日 哲学、历史学、文化研究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洪明奇 男 52 1950年9月4日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肿瘤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孙同天 男 55 1947年2月20日 生物化学、细胞及发展生物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梁赓义 男 51 1951年9月7日 统计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陈景虹 女 60 1942年1月29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生物化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潘玉华 女 52 1950年12月11日 癌症生物学、癌症遗传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贺端华 男 54 1948年10月1日 植物生物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陈垣崇 男 54 1948年9月24日 遗传医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朱国瑞 男 60 1942年10月10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姚鸿泽 男 43 1959年6月29日 数学物理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王文一 男 49 1953年6月11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郭位 男 51 1951年1月5日 工程科学、可靠度工程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李罗权 男 55 1947年4月20日 物理、地球物理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赵午 男 53 1949年7月2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杜经宁 男 65 1937年12月30日 薄膜材料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王德威 男 50 1954年11月6日 文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谢宇 男 45 1959年10月12日 社会学、统计学、教育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陈永发 男 60 1944年9月1日 历史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罗闻全 男 44 1960年4月18日 经济学、财务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王泛森 男 46 1958年10月25日 历史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吴仲义 男 50 1954年5月3日 演化生物学、遗传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于宽仁 男 66 1938年1月27日 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张文昌 男 57 1947年11月28日 前列腺素、讯息传递、基因调控、抗炎药理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王宽 男 59 1945年9月9日 肌肉生物和生理学、肌肉疾病、收缩系统的结构生物学、肌肉蛋白质体学和纳米技术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萧荫堂 男 61 1943年5月6日 数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毛昭宪 男 65 1939年1月10日 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胡正明 男 57 1947年7月12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黄锷 男 67 1937年11月26日 工程科学、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胡玲 女 57 1947年5月15日 微电子科学技术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刘国平 男 55 1949年1月25日 化学、物理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廖国男 男 60 1944年11月16日 大气科学、地球物理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李德财 男 57 1947年4月5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夏志清 男 85 1921年1月11日 中国文学、英美文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李壬癸 男 70 1936年9月20日 语言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一农 男 52 1954年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吴以仲 男   分子细胞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姚孟肇 男 57 1949年3月21日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核仁功能、基因体不稳定性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庄德茂 男   神经药理学、神经退化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的神经生物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叶笃行 男   心脏病学、医疗生理学及新陈代谢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陈培哲 男   微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消化内科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杨泮池 男   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范良士 男   化学工程、工程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陈守信 男   中子、X光及雷射散射研究、复杂流体和软物质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刘必治 男   信号处理及多媒体技术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陈力俊 男   工程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朱时宜 男   原子、分子及光学物理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庄炳湟 男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雷干城 男 59 1949年 物理、应用物理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黄煦涛 男 72 1936年 信号处理及图形分析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舒维都 男 62 1946年 语言科技、人机互动、计算机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杨祖保 男 66 1942年 化学工程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李雄武 男 68 1940年 电磁学与无线电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贺曾朴 男 57 1951年 电波天文学、干涉法、光谱学、恒星与行星形成、邻近星系、星系中心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伊林 男 57 1951年 物理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李远鹏 男 56 1952年 物理化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蔡立慧 女 48 1960年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钟正明 男 56 1952年 干细胞学、发生学、皮肤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赵华 男 61 1947年 结构和计算生物物理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蒋观德 男 50 1958年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沈正韵 女 51 1957年 植物分子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林仁混 男 73 1935年 生化肿瘤学(癌症化学预防)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刘鸿文 男 56 1952年 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段锦泉 男 52 1956年 财务与计量经济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进兴 男 58 1950年 历史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平 男 51 1957年 经济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广达 男 77 1931年 中亚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梁其姿 女 57 1953年 历史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大安 男 62 1948年 历史语言学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邢义田 男 63 1947年 历史学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树民 男 65 1945年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永续农业发展、医疗与健康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王永雄 男 57 1953年 统计理论暨方法、计算生物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孟怀萦 女 49 1961年 无线通信与数位信号处理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冯又嫦 女 61 1949年 大气科学、气候变迁、全球碳循环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王瑜 女 67 1943年 化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张永山 男 80 1930年 物理科学-材料科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李世昌 男 58 1952年 粒子物理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翁玉林 男 64 1946年 大气化学与环境变迁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张石麟 男 64 1946年 凝态物理与结晶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翟敬立 男 54 1956年 数学(算术代数几何)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钱永健 男 58 1952年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王学荆 男 73 1937年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调控、蛋白酶学、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细胞钙研究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蔡明哲 男 67 1943年 分子内分泌学暨发育生物学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王陆海 男 63 1947年 肿瘤学、细胞转化与信息传导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陈仲瑄 男 62 1948年 物理生物科技

现有研究所

数理科学

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资讯科学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应用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变迁研究中心、资讯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

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生物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基因体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欧美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重大事件

淹水事件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发,中研院各馆大约有一半进水,其中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馆,傅斯年图书馆、胡适纪念馆、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损失不大。

1984年,六三水灾造成四分溪(当时尚未命名)暴涨,导致中研院院区严重淹水。台北市政府因而拟以“截弯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所挟带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涨,中研院邻近四分溪之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首当其冲,直接遭受大水侵袭,粗估此次水患硬件受损新台币二亿元左右,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其损失项目,如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昂贵仪器与稀有样本,以及欧美研究所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