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央坑摩崖石刻
释义

中央坑摩崖石刻位于浙江仙居县广度乡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和里厂自然村,刻于村边古道旁的石壁上,发现有三处:1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菜园门口”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4个,其保存相当完好;2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后门山”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6个,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仍依稀可辩;3号石刻在里厂自然村东古道右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2个,字迹因风化而稍显模糊。

简介

2004年初,中央坑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仙居广度乡中央坑村发现摩崖石刻奇异古文字,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族文字。古越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还无法确定这是越族文字:“为什么在仙居发现了,而越国都城绍兴却从未发现过?”

摩崖石刻被发现后,经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鉴定,称其为古越族文字,距今至少有2200年。

摩崖石刻比较接近浙江史前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也十分接近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可能出现在秦汉以后。另外,用金属刻的字也不可能产生在史前,所以可以基本认定这些字出现在距今2200年前的春秋时期。

仙居本就是越民族的发源地,当时除越族外,没有其他民族存在,越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仙居也发现了类似的文字,故可以基本肯定仙居摩崖石刻就是古越族的文字。

研究

古越族文字以前没有被发现过,不能下结论说摩崖石刻就是古越族文字。如果这些是古越族文字,为什么在仙居发现了,而越国都城绍兴却从未发现过。2200年前虽已有了冶铁技术,但当时越国主要的工具还是青铜器,用青铜器无法在这样坚硬的石壁上刻这么深。摩崖石刻与古越族文字有某种联系,不能确定就是古越族文字。生活在仙居一带的越人属于当时百越族中的於越一支,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也许仅仅是於越族的文字或某些符号,不能说就是古越族的文字。另外,发现的只有4个字,并没有大批文字和有关文物的佐证,仅凭此就断定其系古越族文字,很难让人信服。根据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尧舜时代就与中原华夏族有交往。《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就提及商王朝东边的断发纹身的“沤(瓯)深”和“越沤”向商王进贡鱼制品和利剑。这是指江浙和东周沿海一带的越人。又讲到“正南瓯、邓、桂国……,以珠玑、玳瑁、象齿……短狗为献。”这“瓯”、“桂”人应是指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和骆越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几何印纹陶,而华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中的夔纹陶和一些青铜器和铁器,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十分明显,其文化交流情况学术界已作过充分探讨(注:参阅百越民族史研究汇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的有关论文。)。2004年2月26日,经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初步鉴定,此前在仙居县广度乡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发现的摩崖石刻奇异古文字,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文字,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

这是首次发现越族文字,是中国文字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也是越文字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

五份头自然村位于仙居盂溪中游,十几户人家傍溪而居。越族文字就刻在村前古道旁平整的石壁上,目前发现的有两块。据当地村民说,前几年村里修机耕路时,大家发现了这些古怪的字迹图案,虽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认为这些字可能有奥秘,就保留了这两块石壁。

两块刻有越族文字的石壁都非常平整。刻得较深的一块面积约有6平方米,刻有4个字,且字迹清晰;另一块石壁面积约有3.8平方米。现存的两块石壁表面平整,字迹清晰,其中刻痕较深的一块面积约6平方米,另一块约3.8平方米,风化严重,字迹已模糊,但笔划还依稀可辨。

特征

浙江仙居县发现的摩崖石刻奇异古文字经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鉴定后认为,此奇异古文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族文字,距今历史不少于2200年。这是首次发现越族文字,是中国文字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发现古越文字的五份头自然村位于仙居盂溪中游,越族文字就刻在五份头村村前古道旁的石壁上。发现的有两块。当年村里修机耕路时发现这些古怪的字迹图案,就将这两块石壁保留下来。发现的文字,从排列方式和笔画结构上看,都带有早期文字的特征,与商代早期的文字很相像,但又明显不属于中原文字系统。同时,它与出土的越国王室青铜礼器、兵器上的文字明显不同,礼器、兵器上用的是中原系统文字。越族是中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史书》记载,越族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但越族文字一直没有被发现。

仙居发现的越族文字与地方志记载的韦羌山蝌蚪文有一定的联系,说明这一带是越族的活动区域。这次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些越族文字与该县朱溪镇小方岩发现的古越先民岩画有一定的联系。

意义

中央坑摩崖石刻是首次发现越族文字,是中国文字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实际上越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也必须看到,越族各个支裔又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称——越或粤。“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中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新发现的古越族文字,在广度乡中央坑村后古道旁的石壁上。已发现的古越族文字共两处,一处刻凿在六平方米的岩壁上,共有五个字,分为两组,一组为两个字,另一组为三个字。两组字刻凿较深,字迹较清楚。另一处在相距不远的一块四平方米的石壁上,有六个文字,刻凿较浅,加上风化严重,字迹较模糊。

这些古越族的文字无法解读,如神秘的蝌蚪文和朱溪的岩画。这些越族文字,明显是用金属工具刻成的,不是自然形成的。从排列方式和笔画结构上看,都带有早期文字的特征,但又明显不属于中原文字系统。越族是中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越族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但越族文字一直没有被发现。这里发现的文字,与出土的越国王室青铜礼器、兵器上的文字明显不同,礼器、兵器上用的是中原系统文字。据分析,仙居发现的越族文字与地方志记载的韦羌山蝌蚪文有一定的联系,说明这一带是越族的活动区域。这次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些越族文字与该县朱溪镇小方岩发现的古越先民岩画有一定的联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1: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