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性货币政策 |
释义 | 简介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详解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既不扩大,也不紧缩的政策措施。其目的是使货币在经济活动中保持中立地位,不对经济增长发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均衡。 中性货币政策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J.G.K.维克塞尔创立,奥地利经济学家F.A.von哈耶克发展。维克塞尔认为,如果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投资利润率)相等,则投资者不会告贷,社会真实资本不会变动,社会贷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也不变,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这时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产量,完全由非货币的即实物领域的因素所决定,因而货币对经济过程是中性的。哈耶克认为,在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已定,投资与消费保持一定的比例,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由于人们自愿缩减消费,增加投资,而使生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不会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但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膨胀信用,则会诱发危机。原因是膨胀信用,扩大投资,原来一部分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生产资本物上,使生产结构延长,而当新增加的货币经生产者转手成为人们的货币收入后,消费品需求增加,导致部分生产要素转向生产消费品,使已被延长的生产结构被迫回复到过去程度较低的生产结构,这就表现为经济危机。所以,避免危机就必须使货币供应对经济过程保持中性,而保持中性的首要条件是使货币总流量(货币量与货币流能速度的乘积)固定不变。此外,还要求所有物品价格都能随供求变化而相应调整,在对未来价格变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签订长期货币契约。 中性货币理论与政策认为货币不是现实的生产要素,只是使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过程的媒介物,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却较多地注重货币对经济过程的消极影响。同时,中性货币政策要求对货币供应量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总流量保持稳定,并假设使货币保持中性的一些条件,但在实践中难以实行,缺乏可操作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