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污生物带 |
释义 | 水体受污染后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可以用来进行水污染生物学评价。 污水生物系统是德国学者B.科尔克维茨和M.马松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后,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会产生自净过程,即随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渐减轻,生物种类也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河段出现不同的生物种。据此,可将河流依次划为4个带:多污带、 α-中污带、β-中污带(即甲型、乙型中污带)和寡污带,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补充了污染带的种类名录,增加了指示种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描述。 α-中污带的水为灰色,BOD值相当高(5~10mg/L),但是,除了还原作用之外,还有氧化作用。氧气仍然缺乏,为半嫌氧条件,并有硫化氢存在。pH不稳定。微生物:水细菌数量减少(<10万个/mL);植物:蓝藻、绿藻、硅藻;动物:出现吞食细菌的纤毛虫类和轮虫类;指示植物:大颤藻、小颤藻、椎尾水轮虫、天蓝喇叭虫、栉虾、臂毛水轮虫等多种藻类和轮虫类。 β-中污带:氧化作用占优势,绿色植物大量出现。水中含氧量增高,氮的化合物呈铵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BOD下降(<5mg/L),pH稳定。微生物:水细菌数量减少(<10万个/mL);植物:各种藻类;动物:轮虫类、贝类和各种昆虫、泥鳅、鲤鱼等鱼类。指示植物:有多种藻类(如水花束丝藻、梭裸藻、短荆盘星藻类等),轮虫(如腔轮虫、双荆同尾轮虫、卵形鞍甲轮虫等),水溞(溞状水溞、大型水溞等),以及虫类(绿草履虫、鼻节毛虫、弹跳虫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