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眼锥尾鹦鹉 |
释义 | 白眼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 leucophthalma)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前胸和腹部的体色略浅;头上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眼睛外围有白色裸皮。晚成雏。主要栖息地森林的边缘地带、生长次要植被的区域、落叶林区、红树林区。食物为水果、种子、青草、浆果、花朵、当地植被、树上的坚果,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等地。 中文学名:白眼锥尾鹦鹉 拉丁学名:Aratinga leucophthalmus,Aratinga leucophthalma 别称:白眼鹦哥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鹦形目 科:鹦鹉科 族:锥尾鹦鹉族 属:锥尾鹦哥属 种:白眼锥尾鹦鹉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Müller, 1776 英文名称:White-eyed Parakeet 外形特征白眼锥尾鹦鹉体长32厘米,体重140-17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腹部的体色略浅;头上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翅膀弯曲的部分和最外侧的次要覆羽也分布有红色羽毛;翅膀内侧的覆羽为黄色;翅膀内侧以及尾羽为橄榄黄;眼睛外围有白色裸皮;鸟喙为肉色,虹膜为棕色。未成熟的幼鸟头部的红色羽毛极少甚至没有红色羽毛,虹膜颜色也比较深。 白眼锥尾鹦鹉图册网址 栖息环境白眼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的边缘地带、生长次要植被的区域、落叶林区、红树林区、沿着水源分布的雨林地区、特别偏好热带以及亚热带海拔高达1800米潮湿的森林地区,有时候也会在2500米的高度发现它们的踪迹。 生活习性通常都是成对或是以家族为单位活动,有时候会聚集10到20只左右的小群体,也曾经聚集过高达200只左右的族群一起活动。有时候会和锥尾鹦哥属家族中的另外一种大型的尖尾锥尾鹦鹉一起集结活动,因为相当吵杂平常非常明显易见;有时候数百只聚集在栖息的巢穴或是树木附近聚集的时候,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通常被人发现的时候都是白眼锥尾鹦鹉高高的在天上飞行的时候,飞行的时候会急速的拍动的翅膀,飞行的速度相当快,并会伴随吵杂的叫声。 白眼锥尾鹦鹉主要的食物为水果、种子、青草、浆果、花朵、当地植被、树上的坚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 分布范围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白眼锥尾鹦鹉在阿根廷的繁殖季节从11月至12月,在南美洲北部延伸至2月到6月。通常筑巢在高大的棕榈树上,但在市区,有时发现白眼锥尾鹦鹉在屋顶和其他空隙处筑巢。每窝产3至4枚卵,孵化期约26天,约8个周后,幼鸟羽毛丰满离巢。 亚种分化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白眼锥尾鹦鹉厄瓜多尔亚种Aratinga leucophthalma callogenys 2. 白眼锥尾鹦鹉指名亚种Aratinga leucophthalma leucophthalma 3. 白眼锥尾鹦鹉哥伦比亚亚种Aratinga leucophthalma nicefori 4. 白眼锥尾鹦鹉阿根廷亚种Aratinga leucophthalma propinqua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