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眼河燕
释义

白眼河燕(学名: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是一种河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特征为环眼部具白色的眼镜形斑,阔嘴黄色,尾圆而具飘带,宽阔的三角形翼似燕鵙,腰白色。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主要呈黑绿色,臀部呈白色,尾巴有两条特长的羽毛。眼睛白色,喙阔及呈黄绿色。雄鸟与雌鸟相似,但雏鸟的尾巴则没有这两条羽毛,整体亦较为褐色。。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多生活于岛屿或山脚坡地、草坪。体型略小。属于极危(CR)物种。

中文学名:白眼河燕

拉丁学名:Eurochelidon sirintarae

二名法: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燕科

属:河燕属

种:白眼河燕

命名时间:White-eyed River-martin

英文名称:Kitti, 1968

外形特征

白眼河燕体型略大,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长18厘米,主要呈黑色,有蓝绿色光泽,臀部呈白色。背部呈黑色,有绿色光泽,在近尾部有一白间。头部比背部更深色,下颌有黑绒毛。双翼都呈黑色,黑色的尾巴有绿色光泽,有两条特长的羽毛,长达9厘米。白眼河燕的瞳孔及眼皮呈白色,喙阔及呈黄绿色,上颌端黑色。脚大而且强壮。雄鸟与雌鸟相似,但雏鸟的尾巴则没有这两条羽毛,整体亦较为褐色。雏鸟在1月及2月间开始换毛。

虹膜-白黄色;嘴-黄色;脚-粉红。

生活习性

白眼河燕是于1968年在北揽坡府发现的,共采集了9个标本。越冬于泰国中部;繁殖区不详。白眼河燕一般会在11月至2月间在当地出现,估计它们会在淡水湖的附近觅食,晚间在芦苇床垫栖息过冬。它们可能是候鸟,但繁殖地方不明,泰国北部或中国西南部的河谷是可能的地方。有指白眼河燕在柬埔寨及缅甸出没,但有可能只是迁徙途经此地。

若白眼河燕的繁殖地与非洲河燕的相似,它们有可能栖息在森林河谷。这些地方可以提供沙丘及岛屿筑巢,而林地亦可让它们觅食。停栖于芦苇地,但也可能栖于大河流的卵石滩。过冬时它们很静,求爱时的叫声不明。

分布范围

在中国尚无记录,但此鸟冬季南迁至泰国,理应在中国南方有繁殖。泰国已多年无记录,可能现已绝迹。

繁殖方式

由于没有发现白眼河燕的繁殖地,所以有关它们繁殖的资料不详。不过它们可能是于4月或5月季风前,在河流的沙丘筑巢。在冬天,它们与家燕一同栖息在芦苇床垫。白眼河燕主要吃昆虫,包括甲虫。根据它们的体型及口部结构,估计它们吃较大的昆虫。它们飞行得很优雅及轻巧,且不怎么站着,其中一个标本的脚趾上沾有泥,估计它们可能较为生活在陆上。

亚种分化

白眼河燕是两种河燕中的一种,另一种是非洲河燕。这两种河燕有一些独有的特征,包括粗壮的脚及脚掌,并圆顿的喙。从它们的特征及彼此间相距甚远的分布地,可见它们是与主要燕子分支出来的后裔。非洲河燕与白眼河燕最为不同的地方是它们喙及眼睛大小,可见它们所吃的不同,白眼河燕主要吃较大的猎物。白眼河燕的口腔胀大及坚硬,不像非洲河燕的般柔软及肉质。

于1972年,白眼河燕是分类在Eurochelidon属中虽然后来很学者不怎么使用,但现时国际鸟盟仍然沿用此名字。白眼河燕的种小名是为纪念泰国的诗琳通公主。

种群现状

白眼河燕曾于1972年、1977年及1980年在泰国出没,于1986年亦有未确认的报告。在中国尚无记录,但此鸟冬季南迁至泰国,理应在中国南方有繁殖。泰国已多年无记录,可能现已绝迹。它们被列为极危物种。由于未有详细的勘察,故未被列为灭绝,但有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

不过仍有捕捉它们的情况,余下的数量相信不能再生存下去。于2004年,在柬埔寨亦有指见到它们的踪迹。

白眼河燕的衰落可能是因失去栖息地所致,它们的栖息地因兴建堤坝而改变了河流、伐林及开发为农地等而消失。现时只有少量燕子栖息在当地,当中仍不见白眼河燕的踪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