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
释义

“心心之火”支教队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组织。该组织以中山大学在校学生为基础,通过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合作,以信息化建设、支教、“1 1”帮扶和物资捐赠为主要形式帮助贫困山区的少年儿童圆求知之梦。现已发展成为近200人的队伍,支教足迹遍布贵州、安徽、广西、广东四省内共八个支教服务点。“心心之火”支教队性质:公益组织, 支教队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支教队成员:以中山大学在校生为主。

支教队介绍

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创立于2007年6月,是一个面向全校的公益组织。心心之火始终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以“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宗旨,关注每一个孩子,提倡朋辈教育,重视心灵陪伴。在过去的四年里,“心心之火”通过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合作,以支教、信息化建设、1+1帮扶和物资捐赠为主要形式,并不断寻求和发展更多有益的方式,来帮助贫困山区的少年儿童圆求知之梦。

自2007年至2011年,“心心之火”的足迹已经遍布贵州省本里、九盘、计埃、加两、加去、杨柳、杨梅、安徽省、广东省揭阳等地。已接受帮扶的山区学校累计达13 所,受益学生累计达3800 人,支教人数累计达400 人,累计支教小时数49500 小时,累计支教行程42050 公里。

与此同时心心之火开展了1+1帮扶计划,迄今为止,心心之火已经为463个孩子找到了550个资助者,资助金额达90690元,并且在2010年与各个学校签订了“心心之火助学金”,初定于2011年开始实行。心心之火面向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募捐物资,并且与广州十余所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至2011年7月,已累计捐赠衣服13716件,书本18526册,文具25006件,总价值达20万元。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心心之火”在各个支教小学还设立了阳光书屋。

支教课程

本队的支教课程包括知识性课程和创意类课程。

知识性课程:

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

创新性课程:戏剧课,手语课,体育课,绘画课,音乐课,体育课,生理卫生课

组织架构

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本部设立在东校区,其他三个校区均有分支,分别为北校分队,南校分队和珠海分队。北校区分队有秘书、外拓和课程三个分组,南校和珠海分队正在建设中,东校区分队有完整架构,架构如下:

秘书组:支教队的中枢机构,主要工作是为支教队的整体工作提供策划与构想,同时监管文档整理、财务和后勤工作,起着协调内部事务,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作用。

外拓组:支教队对外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负责收集和传递信息,保持与其他社团机构的联系,小学物质募捐,拉赞助等。

1+1组:对贫困学生资料进行收集管理,并联系资助者,“1+1,心连心”,是资助者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技术组:为支教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主要负责博客维护建设,活动摄影拍照记录,DV视频剪辑,对外宣传支持,山区信息化建设。

课程组: 对于全体支教队员而言,孩子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上课是我们的要务;对于支教队而言,队员也是受益的对象,希望在助人同时,队员自身也有提升。因此心心之火在2011年专门成立了课程小组,承办课程培训、课程展示、课程试讲、教案库整理等工作。

支教队活动

主要活动

活动内容之一:义教

义教是支教队的主体工作和中心环节。从支教队成立以来,每年暑假期间我们支教队都会组织队友们前往前期联系的各个支教点开展为期半个月左右的爱心义教活动。前往支教人数依据每年的支教点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一个支教点10~20人左右。每个支教点的支教队友组成一个支教小队。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分别突出我们上课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宗旨。基础课程包括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特色课程,包括励志课、话剧课、趣味生活知识课、音乐美术课、天文地理、科普网络等等。意在将外部的世界带入学生的视野,并加强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注重心理辅导,开展公民素质教育与乡土回归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引导而非灌输,课程之于我们只是一个载体,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温暖和关爱,学会成长,充满希望地对待未来的生活。

活动内容之二:山区信息化建设

为了给山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改善山区信息资源不畅的问题和投资环境,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资源的发展,同时响应国家山区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山区信息化建设一直被我们列为支教队工作的一项重点,从实际出发,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帮助山区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两方面:一、组织支教队技术组组员在部分山区学校开设科普电脑知识的课程,普及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提高当地的信息化水平;二、通过调查研究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信息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给当地提出进一步促进当地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活动内容之三:1+1帮扶

1+1帮扶,顾名思义,即以个人或者一个集体为单位的资助者直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1+1帮扶是支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构建贫困地区孩子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平台。支教期间,队员通过各种形式(如家访)了解当地学生的情况,收集贫困学生的资料。返校后,面向全校开展寻找资助者的活动,让有意愿出资帮助山区贫困学生的同学或组织与该学生建立1+1直接帮扶。此后,1+1组员还会继续跟进资助者的资助进度,确保受资助的孩子可以长期得到外界的关爱。

此外,从2010年起在支教学校设立“心心之火助学金”。现助学金的协议已经与各个支教学校签订,初定2011年开始实行。

年度 资助金额(元) 资助学生数(人) 资助者人数(人)(包括集体及个人)

2007-2008 8,000 61 103

2008-2009 26,345 119 148

2009-2010 30,000 178 183活动内容之四:物资捐赠

到贫困山区支教,本质的任务是给当地带去知识,给他们以思想上的启发,但如果能给与物质上的资助,我们爱心分量则增加了不少;前往支教前,我们不仅仅在校内开展大范围的募捐物资活动,而且积极寻求外面热心集体的合作,集群众之力量,为孩子们筹集衣物、书籍、文具、玩具等大量的物资,为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关怀,同时也将社会公益人士的爱心传给山区的孩子们,心心之火,点滴相传。

除此之外,针对当地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2010年支教我们还为各个支教点购买了3400元的体育用品。

自07年始,我们已与广州十余所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广州市爱心车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每个支教的学校设立一个“阳光书屋”。

其它活动剪影

1、招新

2、各部门内部培训

技术组:电脑技术的培训,例如视频的制作、Photoshop 的使用等

3、课程库准备

4、试讲

试讲即支教前支教队新成员选择自己的课程在老队员的观看下进行讲课,并由老队员对新队员进行指导,使其教授课程尽可能适合接受支教的孩子们。

5、支教前培训

以2011~2012年度为例:

2011年11月份 团队凝聚力培训 邀请专业人员全程设计并参与培训,带领队员进行体验式、心理游戏式的团体凝聚力培训

2011年12月份 金牌课程展示 课程组收集上期暑假支教获得学生反映良好的课程,录制成公开课,在全队内进行展示和推广。并开展“孩子的老师也学习”项目

2011年12月份 联系已经征集到的资助者,建立1+1帮扶 为有意愿出资帮助山区贫困学生的同学或组织与该学生建立“1+1”直接帮扶

2012年1月份 总结大会 总结过去一年团队的收获和经验,安排寒假的工作,开始着手准备暑期支教

寒假 课程设计 课程组组织支教队员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库,并且开始进行自己的课程设计

2012年三月份 工作坊培训 “心心之火”在戏剧、儿童心理、学生工作和艺术励志等多个领域开展为期3周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带领成员用多种方式思考和体验。

2012年四月份 课程试讲 每位参加暑假支教的新队员从自己设计的课程或者已有的课程库里面挑选一节课(节选到10分钟以内)进行课程试讲。

2012年五月份 支教分点 结合队员的个人选择和团队的综合考虑,为每个支教点配备10-20名支教队员

2012年五月份 本地试教 “心心之火”将在广州穗石小学开展活动月,为队员提供课程试教的机会,让队员对教学有立体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本地小学的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穗石小学进行。

2012年六月份 支教培训 支教的前期准备中,我们针对支教的具体需求进行了多项培训,比如家访培训、医疗培训以及各个组的内部特色培训等等。

2012年七月份 支教物资准备、团队磨合 将募捐到的文具、书籍、衣物运送至各个支教分点,并且准备支教活动中所需要的教具、医药等。6、故事分享会

故事分享会是心心之火支教队的品牌活动。故事分享会通过分享队员们的不同支教经历,激起爱的火花,为队员们创造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队,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支教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悲伤。故事分享会让队员们聚在一起,回味支教的难忘时光,与支教队共同成长。

支教队队员的感受分享:

1、从物欲纵横的世界到了简单朴素的世外桃源,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变换,更是人性一种重塑轮回。我们去支教的心态决定我们收获的多少。我不想做孩子们生活的旁观者,更不愿意站在一边悲天悯人,我只想尽我全力融入他们生活,和他们一起笑过,哭过,疯狂过。不要说我们十五天的日子是滴落在炽热的铁的小水珠,瞬间会挥发掉,那种难忘的记忆永远埋在我们心底。计埃清澈的河水每时每刻奔腾着,祝福孩子们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有精彩的演出!

———欧燕玲

2、天使无法守护在每个人的身边,于是便有了我们。虽没有天使的力量,但是我们坚决走进大山,给山里的孩子带去爱与希望。一路欢歌笑语,山里的呼喊有了回音,那是一声声爱的回答,是一首首真情之歌。感动不时常有,可现在它却时时陪伴着我,在贵州的日子里,我们支教队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有苦有乐,团队合作和友谊在此加强,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贵州是个值得终生回味的地方。让我们继续努力将这份希望延续下去,铭记大山里的微笑,并试着带回大山去传响传响。

———甘小珍

支教活动的细节

从2007年7月开始的我们的旅程,“梦,起航”、“心心之火,你我相传”、“爱与希望”一路走来,我们感动有时,流泪有时,辛苦有时,快乐有时······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的面孔,相同的梦想,把青春投掷给无悔的支教事业,伴随着支教队慢慢成长的,是我们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缩近。

2007年暑假,中山大学心心之火支教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往贵州凯里榕江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活动受到当地政府部门一致好评,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广州日报还派记者随行跟踪报道。

在贵州最贫困的乡之一的榕江县计划乡,支教队员们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校进行支教活动。每天给孩子上课、生火做饭、唱歌跳舞、谈心家访……一点一点走进孩子们的心,引领他们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去拼搏自己的未来,去追寻人生的方向。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的笑脸却足以驱散一切。

回校后,支教队在校内进行了成果展示,同时开展“1+1”帮扶活动,所有贫困学生都找到了资助者,意味着他们能够继续上学。

2008年7月,经过一年的发展,支教队的规模渐渐扩大,队员由最初的27人到70人,支教点由最初的1个到4个,在此基础上,支教队总结了去年的经验与教训,再次踏上了我们的爱心之旅。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奥运会、四川汶川大地震,都为2008描下独有的色彩。因此,2008年的支教内容都是围绕“奥运”和“赈灾”开展,我们希望让孩子分享祖国的荣耀,感恩生命的可贵。

在4个不同的支教点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感人故事。物质的匮乏、营养的不足、疾病的折磨……这些不但没有让我们的队员屈服,相反的,是让队员们对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感情有了更深的珍惜,对孩子有了更浓的爱。“我们要教给他们的生活的坚强而不仅仅是知识。”

2009年,有了前两年支教的铺垫,支教队的支教点已经扩展到6个,队员人数进一步增多,课程进一步丰富。带着满满的希冀,我们继续前行,愿将爱与希望撒播每一个角落。

短短15天里,100多名队员充分发挥了自身所长,展示了中大学子的精神风貌,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义务支教、1+1家访、信息化调研和物质捐赠派发等支教工作。

支教队文化

创新:

相比较传统的义教项目,“心心之火”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课程的设计中,将传统的以知识性课程为主导、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的的义教逐渐过渡到以特色课程为主线、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为目的的义教项目。同时,“心心之火”始终立足于义教但并不局限于义教。在整个项目中,我们在支教的平台上,同时开展1+1帮扶计划、物资募捐计划、阳光书屋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学生的生活状况。本支教队的主要成员为大学生,成员组成结构合理、专业性强、技术过硬。利用这一优势,“心心之火”在原有“1+1”家访的基础上在未来更注重对支教点当地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宗旨/理念:

心心之火”始终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以“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宗旨,关注每一个孩子,提倡朋辈教育,重视心灵陪伴。在过去的四年里,“心心之火”通过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合作,以支教、信息化建设、“1+1”帮扶和物资捐赠为主要形式,并不断寻求发展更多有益的方式,帮助贫困山区的少年儿童圆求知之梦。

支教队标志:

具体阐释:标志中的两颗心,寓意我们“心心之火”支教队。标志由一大一小两颗心构成,外面由红色和绿色组成的大心,代表支教队队员们饱含热情与希望的爱心;大心环绕下黄蓝两色的小心,是孩子们纯洁、温暖的心。两颗心紧紧相依,相互交融与碰撞,产生温暖与感动,燃起一团的火焰,虽然渺小,但带来光明和希望,并将薪火相传。支教队的标志很好的诠释了“心心之火”支教队“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宗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注重心灵陪伴,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持续性的影响和推动。

心心之火支教队荣誉

2007年度广东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2007年度中山大学“三下乡”先进团队

2008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服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8-2009中山大学暑期公益评比一等奖

2011年中山大学四校区暑期公益评比大赛二等奖(“梦,点亮”贵州大型支教活动)

2010年中山大学四校区暑期公益评比大赛三等奖(侗文化展示)

中山大学2010年“EDP优秀公益活动”一等奖

2010年度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奖”活动“福彩公益团队奖”

“微公益,做不凡”联想微公益大赛前十名

中山大学2011年“EDP优秀公益活动”一等奖

未来展望

在“心心之火”支教队的第六个年头,我们将在原有的成果上力求突破瓶颈,通过制度上与项目上的创新,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更丰富的课程与更实在的帮扶,同时也让参与进“心心之火”支教大家庭的成员拥有个人成长的机会与体验。孩子与孩子的“老师”们共同学习,享受半个多月的温暖时光,更充实彼此之后的生命旅程。

未来规划:

一.课程改革

“心心之火”支教队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支教课程的整理、丰富与创新之上。2011年起,本队在东校区与北校区分队均设置了课程组,将在未来负责起“金牌课程展示——让新队员了解本队创意课程”、“心心之火课程库——整理5年积累的课程”和“孩子的老师也学习——新队员课程培训、试讲”等项目。同时,本队的支教课程将从知识性课程逐步过渡到创意类课程,戏剧课、阅读课、手语课、绘画课、生理卫生课等特色课程将成为支教过程的主打,培养孩子们广泛的爱好。

二.当地调研

在未来,“心心之火”将在原有1+1家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2011年,“心心之火”在南校区首次开辟分队,以社会学与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的相关人员为依托,进行社会调研培训。同时北校区也将在公共卫生调研方面进行努力,争取将调研体系不断完善。

三.绩效评估

2011年至2012年,“心心之火”支教队将邀请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相关专家针对本年度支教活动进行相关的绩效评估,以更好了解支教成果。

四.公益互动与合作

在未来,本支教队将与更多的公益团体、个人展开沟通与合作,从而向优秀公益团体借鉴经验,同时拓宽为山区的孩子们争取更多资源的渠道。而在物资募捐(如图书、冬衣、鞋子等亟需品)、团队培训、免费午餐等方面,本队会更加注重与相关公益团体的合作与交流。

支教队年表

年度 活动名称 累计帮扶山区学校数(所) 累计受益学生数(人) 累计支教人数(人) 累计支教小时数(小时) 累计支教行程(公里)

2007 梦,起航 2 245 32 4800 3800

2008 “心心”之火你我相传 6 1351 126 18900 12900

2009 爱与希望 8 1852 258 38700 23900

2010 爱点亮 12 2500 330 49500 34900

历届主要队员

年度 地点 队员

07 贵州加两 

 贵州加去 

08 贵州加去 柳绿、胡清通、张芸、谭小燕(广东药学院)、江树锋(华南农业大学)、彭荣耀(华南农业大学)、王炬强(华南农业大学)、何梅燕(华南农业大学)、苏筱丽(华南农业大学)、蔡世文(华南农业大学)、郑佳曼(华南农业大学)、周巧钰(华南农业大学)

 贵州计埃 朱世允、欧燕玲、耿莉娜、黄丹虹、潘晓聪、罗武深、全秀龙、张晓红、罗苑红

 贵州毕节 郑天凯、徐燕君、郭林峰、刘京洋、潘群、何斯韵、甘小珍、曾译萱、肖苗苗、张朝雄、李慕嘉、驰喆慧、莘翊路、王天、陈词、刘汉凝、杨达东、李楚莹、汤玉妃、黄润兰、丘宪恩、张蕾、王雪鹤、刘芷彤

 安徽桐城 陈春霞、郭晓丹、吴陪玮、黎子铭、张璇、严菊、蔡月香、刘蔓、潘慕英、李韵、刘洋

 广东揭阳 何哲明、渠涛、蔡敏肖、詹育艺、梅寒、甘百长(信息化建设小组)、姜政委(信息化建设小组)

 信息化建设调研 郑太海、张思、黄演林、赵玉华、徐攀雄

09 贵州加两 

 贵州加去 

 贵州计埃 

 贵州本里 

 广东揭阳 

支教队合作伙伴

学校:

贵州省榕江县本里小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小学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江龙区杨柳小学

贵州省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巴结镇南龙村南龙小学

贵州省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兴仁县新马场乡九盘村九盘小学

公益团体:

灯塔计划

V-BUS义工加油站

木棉剧团

零下四度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

V乐益公益成长中心

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中山大学爱心助学协会

启明星支教队

NGO、基金会: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EDP基金会

爱心车队

健朗物流

免费午餐组织

校内: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

中山大学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