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长城 |
释义 | 中山国又称鲜虞,春秋时代白狄别族所建,位于今河北定州西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406年为魏国所灭。不久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中山是处于赵国、燕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其疆土仅有灵寿、临城、唐县、新乐等地。战国时期对中山国最大的威胁是赵国。赵国一直视中山为心腹之患,必欲灭其国而后快,故屡次对其用兵。为了防御赵国的进攻,中山于赵成侯元年(前374年)开始修筑长城。这条长城的起讫地点,史无记载。但据中山所处位置推断,当在河北与山西的交界处。中山虽筑长城,但因国力实在太弱,终于在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中山长城大部分建在当时中山国的西北边境,目的主要是防御赵国的偷袭。其长城总长89公里,主要呈现南北走向,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另在一些险要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在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或在城墙附近驻兵防守,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其结构分为石砌和土石混砌两种,墙基宽1—3米,城墙横截面呈梯形,上宽下窄,当地有“土龙”、“龙脊”之称。由于历史久远,墙体坍塌现象十分严重.中山长城和后来的长城一样,也有烽燧和城址。在中山长城的多处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战国文物遗存。 在山西平定和河北井陉交界的地都\\娘子关\\新关村一带分步的石砌城墙居考为中山国所修,比秦始皇修的长城要早200余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