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秋望月 |
释义 | 《中秋望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于1947年9月29日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有感所写下的诗作。诗中表到了诗人对远在异乡的亲人的思念,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对革命即将胜利的乐观情怀。 作品名称:《中秋望月》 创作年代:近代 作品出处:《董必武诗选》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中秋望月 秋月光如水,今宵分外明。 太清云不滓①,永夜露无声②。 仰望莫能即③,徘徊有所萦④。 南征诸将士,对此若何情? 注释译文①太清云不滓:太清,天空。滓,杂质,污黑。此句的意思是,天空一片乌云。《晋书·谢郎传》里讲司马道子称月夜无云为佳景,谢重说:“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②永夜:长夜。 ③即:就,接近。 ④萦:回绕。 作品鉴赏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在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的同时,也想到正在解放战争前线浴血奋战的可敬可爱的指战员们,因而,激荡在这篇诗作中的已经不再是使人伤感的别离愁绪了,而是一种胸襟开阔、欢快喜悦的乐观心境。自然,这篇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是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紧密关联的。1947年中秋,正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全面反攻后获得伟大胜利的时刻,诗人面对这大好形势,感到蒋家王朝行将覆灭,新中国就要诞生,一抹激动、喜悦的情绪浮上他的心头,流注于他那生华的笔端。 “秋月光如水,今宵分外明。太清云不滓,永夜露无声。”这是一副很清幽可人的中秋月夜景色。透过这个景致和轻快的节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明朗欢快的心境,“仰望莫能即,徘徊有所萦。南征诸将士,对此若何情?”面对这中秋郎月和良辰美景,诗人不禁想到了远在异地的家人妻儿、亲情骨肉。“徘徊有所萦”,就理所当然地蕴含了这种人伦之情。但此刻萦回于诗人心田深处的,不仅是人伦之亲情,更有对解放军指战员们的热切关怀。“南征诸将士,对此若何情?”面对此情此景,人民子弟兵指战员们不知会引起怎样的情感:抑或是想念起父母妻儿,激励自己奋勇杀敌,打败反动派,早日与家人团聚;抑或是念起了牺牲的战友,决心以更加顽强的战斗意志,去安慰他们难以瞑目的英灵。最后这样的一个设问句,也包含着许多难以尽述的感情思绪,寄寓着诗人热忱的关切与期望。在这篇诗中,诗人感情的抒发是透过中秋月夜这一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意境实现的。诗的前四句,诗人主要是在描绘、营造朗丽清幽的中秋月夜的诗意境界,并奠定下欢快、乐观的基调;后面四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启迪人们丰富联想的构思与诗句,去充实、开拓其情感内涵,从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样,诗人感情的抒发,就委婉、深沉、意趣无穷了。 作者简介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董必武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是中共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同国民党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国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