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欧神话
释义

《中欧神话》是一部描写亚洲第一商学院创业历史的书籍。该书自学校在教育特区背景之下的创立,至获得认可的初见光明,最后在市场化的运作之下取得完美的成功,描写了亚洲第一商学院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基本信息

作者:李月庆 孟群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8613260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丛书名:天翼经济管理丛书

定价:39.00

内容简介

《中欧神话: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记载了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的创业历史。它的使命,是让商业教育“文艺复兴”。我们要有自己的MBA学校!这是改革之初的呐喊。 从草创之初,在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到获得认可的初见光明,商学院市场化的运作初见成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字开始响彻世界。2005年,英国宣布,中欧毕业的MBA无需申请即可进入英国工作。

振兴企业家阶层: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缺少的就是新鲜活力。中欧的课程设计因时而动,永葆新鲜活力,让个人和企业能获得跨越式的进步。

成为行业标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招生制度,严谨的教授选拔和管理,追求细节,中欧将自己炼就成最严格的商学院。

唤醒管理教育市场:“心智模式”硕果累累,欧美商学院也成手下败将;管理教育一时波澜壮阔。

树立市场化榜样:在田园牧歌中创业的中欧,院长敢为天下先,亲自上门拜访“推销”;员工“玩命”研究课程,面对企业弊病一针见血;开创国内商学院“路演”先河,管理论坛推广品牌。

作者简介

李月庆,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层经理培训部(EDP)总监,中欧三位中方创办人之一。短短8年间,将中欧EDP项目(高级经理人短期培训项目)从籍籍无名带领至英国《金融时报》排名全球前50强、亚太商学院EDP排名第一。

在中欧期间,李月庆代表中方参加与欧盟的全程谈判,参与学院的筹建及EDP项目的市场开拓和管理;同时负责教授的选聘,并参与中欧EDP公开课、公司特设课以及与国际顶尖工商学院合作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获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和中欧工商管理硕士;曾任教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并被评为“包玉刚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被选派参加剑桥大学全球高层经理课程;2000年作为管理教育专业领域名人被收入《国际专业人士名人录》。

2003年创办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

媒体推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神话又非神话。商道在此,人道在此,说学院却非学院。

——冯仑 万通集团董事长

李月庆不仅是中欧的创业人,更是创造神话的身体力行者。他的游说使我成为中欧的“高龄”学生,也让光明团队在充分享用中欧特设课程的商道中成熟。中欧的神话还在延续,中欧的商道还在影响着……

——王佳芬 前光明乳业董事长,现纪源资本合伙人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诞生在中国的全球一流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创业奇迹,这是在教育界用企业家精神铸就的一个神话,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精彩的创业和管理经典案例。

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成熟和成功,中欧功不可没!作为校友,我深以为荣!

——李东生 TCL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神话是由人想象出来的,事业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作者告诉我们,在中欧从现实走向神话的艰难创业历程中,智慧、勤奋、合作、敢于尝试和永不放弃,永远是成功的朋友。希望中欧成功的经验能够成为创业者有益的借鉴。

——张维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中方教务长、教授

我认为中欧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商学院。在中欧工作这么多年,见证了中欧的成长。我知道这个舞台的搭建和辉煌是因为有一群为中欧全力奉献的人,李月庆就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之一。你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感受他的激情,感受中欧充满艰辛、令人敬佩的创业之路。在中欧工作、与这样的团队共事是我弥足珍贵的经历和机会。

——忻榕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作为一所优秀的国际化商学院,中欧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创业者们的远见、激情和执著正是现在的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所需要学习、借鉴的。现在我了解到中欧成功背后的诸多真实故事,我相信中欧会更加成功。

——杨澜 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编辑推荐

亚太第一商学院的传奇创业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艰难岁月,值得每一个中欧校友阅读;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值得每一个商学院的工作者阅读;世界一流组织的诞生过程,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中国人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学者刘吉、中欧现任院长朱晓明联合作序推荐。

目录

前言热血创造奇迹

第一部分 草创之初(1984-1994)

第一章 溯源

CEMI:改革之初的呐喊

首吃螃蟹:中国最早的MBA

探索最早的短期培训

夹缝中的第二次转型

第二章 移师上海

困境中的管理教育

一年半谈不下北京名校

交大搅乱战局

市政府的精明账

别人的嫁衣,做不做

选址:为何舍近求远?

办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

第二部分艰难时世(1994-1996)

第三章 从梦想到现实

上了“贼船”

和院长一起当“民工”

争取免税的制胜一击

借钱办事,抢先启动

未雨绸缪,提前拉赞助

第四章 教育特区的艰难起步

完善而又独特的组织架构

MBA:一枚印章的两难抉择

冲破体制的大胆尝试

丢掉“拐杖”的最初挑战

独特定位炒热中欧MBA

上海市政府雪中送炭

第五章 热血遭遇冰封市场

EMBA:巨额广告石沉大海

主动拜访连吃闭门羹

推广晚宴大会国企老总

院长护航,EMBA完成招生

EDP:员工“逼上前线”

疯狂客服的别样惊喜

外籍员工成为“加班族”

商学院的市场化运作

“一根筋”和拼命文化

第六章 打造卓越基因:教授

继承无价财富

放弃假期吸引一流教授

给教授一个来中国的理由

EDP:以情动人请教授

一流教授也遭“黄牌警告”

教授被“红牌”罚下场

准备,准备,再准备!

留住一流教授

第七章 炼就最严格的商学院

坚决不降低招生标准

大牌企业家被除名

毅然解聘违规教授

烙上严格的基因

第八章 在闵行的岁月

在田园牧歌中创业

自行车上的外籍院长

MBA遭遇“魔鬼训练”

两年“遗忘”传统文凭

EMBA教材风波

吉普争夺战

第三部分 初现光明(1996-1999)

第九章 从死亡边缘到大放异彩

遭遇沉睡的市场

论坛露脸荐中欧

部门内的销售竞赛

外籍院长发出关门令

6个月内“垂死挣扎”

给客户经理“追加投资”

大限将至,成绩单揭晓

痴迷完美,追求完美

第十章 EDP成为中欧发动机

“五星级服务”的商学院

抉择欧美商学院运作模式

追问中国企业家缺什么

攻城略地的急先锋

教育领域首开“路演+促销”

“全国皆知的秘密”与深圳大捷

一年之计在于秋

价格并轨的阵痛

永葆课程新鲜活力

两大产品线“两条腿走路”

拿下公司特设课第一大单

把握盈亏平衡点

第十一章 中外员工的鲜活岁月

让老外销售课程

多元文化的挑战

让老外彻底服气

外籍员工“倒打一耙”

卷铺盖走人!

退出历史舞台

感受外籍老板博纳德院长

向外籍院长发出强音

“把学校卖了也要救他!”

一流业绩来自玩命的员工

塑造世界级的员工

难忘英雄职员

中欧的新鲜血液

第四部分 获得认可(1999-2003)

第十二章 校园建设一波三折

贝聿铭方案险遭淘汰

遭遇“豆腐渣工程”

刘吉发飙:把你们送上法庭!

第十三章 击败欧美商学院

与“老师”狭路相逢

谈判一年拿下平安大单

赢在实力,更赢在态度

院长加上“最后一根羽毛’

喜获柳传志肯定

全球惊呼“狼来了”

心智模式硕果累累

反思中欧的拼命文化

第十四章 价值驱动中欧发展

教室扩容

MBA:创新招生体系

“八年抗战”换来教委肯定

没有“系主任”的学校

一流教授都是辛苦命

教授能成为富豪?

教授要能上能下

花钱让教授“预演”

摆平学员“罢课”

作弊员工被开

第十五章 中国企业“跨越式进步”

“拍脑袋”拍不下去了

从拿文凭到学功夫

头脑风暴与理念提炼

光明乳业的求学路径

打造世界级的校友

第五部分 野心与愿景

第十六章 告别晚宴

毅然递交辞呈

晚宴挥泪别中欧

勤奋+梦想+10年=成功

第十七章 追忆李家镐、张国华院长

李家镐院长

张国华院长

第十八章 商业教育的“文艺复兴”

人才流失与凤凰涅盘

直面长江,冷对价格战

EDP“航空公司”的新业务模式

以哈佛、IMD为标杆

EMBA:“全球老大”精雕细刻

中欧的历史使命

第十九章 中欧之火照亮全国

振兴企业家阶层

成为行业标杆

唤醒管理教育市场

树立市场化榜样

后记

延续中欧,梦想天翼——回首十年创业路

追寻创业者的足迹

……

序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连续几年在世界商学院排名中居11位,亚洲第1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常常有媒体、朋友问我,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这个成绩是如何做到的?我总婉拒:才只有十几年短暂的历史,回答这个问题尚为时过早。

李月庆同志是一位有心人,他业余写了这本关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十年发展的《中欧神话》。他也是一位知情人,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早的创建员工之一,曾担任短期培训部领导多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短期培训部(EDP)仅用8年时间,在伦敦的《金融时报》排名中位居全球前50强,且在公开课和公司特设课程两项指标中同时进入前50强,在亚太地区属首次,他是有巨大功劳的。书成后邀我写序,出于忘年友情,我答应了。趁此机会我试着简要回答上述媒体和朋友们关注的问题。

首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邓小平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它也享用这一伟大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崛起,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广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市场需求,当然也不可能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今日之局面。中欧人应该永远记住和珍惜这个大前提。

文摘

第一部分草创之初(1984-1994)

第一章 溯源

CEMI:改革之初的呐喊

今天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8日。然而,对任何伟大的组织来说,忽视和割裂它的前身或历史都是不合理的。中欧这棵参天大树,同样有幼苗吐新的成长阶段,其前身就是中欧管理项目(CEMP,ChinaEuropeManagementProgramme)。那时,中国这头雄狮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

1978年,农村土地承包制在全国推开。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中国的农产品供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景象,几十年的短缺一扫而光。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的企业改革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应运而生的是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制等初期的企业改革方案纷纷出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神州大地上涌动着开发热潮:成群结队的劳工涌向沿海省市,各地都在搞开发、搞建设。那些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工地上吊塔林立,施工队干得热火朝天,一辆辆翻斗车颠簸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猝不及防地“轰”一声响,石沙翻倒下来,漫天的灰尘扑面而来……

在热浪逼人的开发潮中,个体户出现了,外商来投资了,工厂和商店产销两旺,下海做生意的人数飙升,一股莫名的兴奋和狂喜涌上中国人的心头。

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机制、新思路,使得社会对管理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体制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却有点无所适从。简单地说,经济搞活了,规则开始改变了,脑袋却适应不了。

在经济管理部门中,逐渐有人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企业改革需要的是一大批不同于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人员。当时国家经济委员会(下称国家经委)负有培训经济干部的任务,因而探寻新的培训模式就此提上议事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初,国家经委向欧盟前身——欧共体提出了引进管理培训的设想。1981年底,欧共体试探性地提出:对华举办3个月的管理培训项目。出乎欧洲人预料的是,中方答复说,希望举办长期高学位的管理培训项目,即5年期的MBA合作项目!

1983年1月26日,距离猪年的春节不到一个月,应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改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也称达沃斯论坛)邀请,原国家经委副主任马仪等人率团赴瑞士达沃斯,参加欧洲管理论坛年会。会后,在布鲁塞尔,马仪与欧共体就在北京联合举办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后为MBA班)一事上达成原则性协议。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从此,在欧共体对华援助项目中,多了一个专门培养高级经管人才的项目。项目为期5年,援助资金达到350万欧洲货币单位(ECU)。……

后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功和我的经历印证了马克斯·韦伯的哲学思想:“勤劳、刻苦地创造,我们才能拥有财富,也才配拥有财富。”这财富不能以货币或者利益计算,而是最大地体现在精神领域里。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只要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到。同时,我深切感到,大到组织,小到个人,成功所需的重要因素不是硬件,而是人的心智模式。它需要我们不屈不挠地奋发,对卓越和完美的执著,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会越来越少,未来也会越来越清晰。上帝没有指定哪个民族富有,哪个国家贫穷。只要我们付出艰辛,抱定信念,中国人也能成就其他民族从未获得过的伟大创举。

中欧10年的经历让我对中国的经理人教育市场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靠智慧。而智慧的载体和来源之一是商学院。不过,随着中欧的发展以及各类商学院的崛起,我又看到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价格昂贵的商学院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