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释义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电子工程系。整合了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与自动化等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力量,覆盖了电子信息科学主要领域,建立了在各个学科均有一定实力与优势的信息科学学科群。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自动化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所、图形图象研究所、电子与电工技术实验部和综合专业资料室。现有4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涵盖了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2个一级学科,并进行了合理的学科发展建设规划。 师资力量全院在岗教职工45人,其中正副教授等职称19人,中级职称15人,硕士以上教师人数达到24人,占总人数的53.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坚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服务为主的办学思想, 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教学科研并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成比较完整的、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富有特色的学科群和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初步形成学科门类较全,教育规模适度,教学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学生培养质量高的特点,以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的第一任暨现任院长为吴舒辞教授。 办学方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同时招收各类成人教育学生,学院秉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淡专业、重实践"的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优化配置和统一使用学院教师与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工程训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实施教学监督评价等措施,从课堂教学、专业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体现学院教学特色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先导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师生共同营造严谨求实、勇于开拓创新的良好学风。学院每年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声誉颇佳,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大部分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国家各部委、重点企业、涉外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有一部分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学习。 学术成果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支持、认真组织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科研课题,切实加强项目的管理。学院成立以来, 承担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948计划、国家教育部优秀归国人员基金课题等国家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目共计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当多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教材近十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和应用成果,多项成果获奖。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参加的省、国家电子竞赛中、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过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二项,省级三等奖四项。同时,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一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或正在转化为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交流合作学院与日本琉球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信息技术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攻读学位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者互访、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各种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与合作,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师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相关学科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开阔了思路与视野,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秉承"求是求新 树木树人"的校训,抓住机遇,发挥学院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突出重点,支持新兴与交叉学科发展,争取经过"十一五计划"的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本领域整体教育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科教育体系,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我省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