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将 |
释义 | 1 中将军衔中将是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的军衔称号。中国军衔制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设立中将军衔。 ◎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将军衔◎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军衔设三等九级。其中将官设置为:上将、中将、少将。中将为将官的中间级别。 北洋政府还有两个特殊的规定,其中: 虚衔规定: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陆军中将可加上将衔。如护国名将蔡锷,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追赠军衔的规定:军官作战阵亡或病逝后,依其生前业绩,可以追赠高一级的军衔,如中将可以追赠上将。 ◎ 国民政府时期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将官设置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中将军衔◎ 发展历程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其中,将官设置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中将为将官中的第三个级别。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988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恢复军衔制,并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军衔条例规定,将官设置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其中一级上将空缺未授予。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不再设一级上将。修改后的军衔设3等10级,即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中将军衔根据不同兵种分为:陆军中将、海军中将、空军中将。 1988年12月1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设置武警中将警衔。 陆军中将是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包括总后勤部副部长、副政委,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军区职军官。此外,陆军中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中将为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海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空军中将为空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空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武警中将是副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武警中将还是武警正大军区职警官和正军职警官的辅助警衔。 ◎ 军衔标识1、“55式”军衔中将肩章 陆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两枚星徽。 海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两枚星徽。 空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两枚星徽。 此套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 2、 “88式”军衔中将肩章 陆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海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空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武警中将警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此套肩章自1988年起用,至2007年更换07式军服时停止使用。 3.“07式”军衔中将肩章 2007年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部队将从2007年8月1日起,开始陆续换穿07式军服。 07式军服的军衔肩章在保持原有图案不变的基础上,主要对肩章底色作了改革。 陆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松枝绿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海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空军中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蓝灰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两颗金色星徽。 ◎ 共和国开国中将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后于1956年、1958年分别补授聂鹤亭、贺诚中将军衔。 廖汉生,时任国防部副部长。 肖向荣,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王尚荣,时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刘少文,时任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 王诤,时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 万毅,时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 苏静,时任总参谋部组织编制部部长。 谭希林,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杨秀山,时任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学校部副部长。 孙毅,时任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李作鹏,时任海军副司令。 朱明,时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谢有法,时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刘志坚,时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蔡顺礼,时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王宗槐,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孔石泉,时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刘西元,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 徐立清,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袁子钦,时任总干部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 张令彬,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邱会作,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后勤学院院长。 李耀,时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饶正锡,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傅连暲,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田维扬,时任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 张贤约,时任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余秋里,时任总财务部部长。 唐天际,时任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汤平,时任总财务部副部长。 阎揆要,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罗舜初,时任海军副司令员。 方强,时任海军副司令员。 刘道生,时任海军副政委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员。 周希汉,时任海军参谋长。 顿星云,时任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陶勇,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 康志强,时任东海舰队副政委。 周仁杰,时任海军学院学员。 饶守坤,时任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员。 赵启民,时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方正平,时任南海舰队副政委。 彭林,时任海军旅顺基地政委。 刘昌毅,时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 王秉璋,时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常乾坤,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徐深吉,时任空军副司令员。 吴法宪,时任空军副政委。 王辉球,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 朱辉照,时任原军委民航局局长。 邝任农,时任军委民航局局长。 周赤萍,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曾国华,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聂凤智,时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余立金,时任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曹里怀,时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吴富善,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罗元发,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成钧,时任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谭家述,时任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周彪,时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委。 程世才,时任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时任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时任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邱创成,时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匡裕民,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向仲华,时任装甲兵副政委。 胡奇才,时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黄志勇,时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寿轩,时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时任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张震,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唐延杰,时任军事学院教育长。 陈庆先,时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徐斌洲,时任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 孙继先,时任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滕海清,时任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 韦杰,时任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 张藩,时任军事学院高级兵团教授会主任。 刘忠,时任军事学院物质保障部部长。 莫文骅,时任政治学院副院长。 梁必业,时任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 张池明,时任后勤学院副院长。 倪志亮,时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姚喆,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庄田,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 刘浩天,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孔从洲,时任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钟汉华,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 黄火星,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杜平,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吴信泉,时任沈阳军区参谋长。 曾思玉,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周志坚,时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周玉成,时任沈阳军区财务部部长。 曾绍山,时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旅大防卫区司令员。 杜义德,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刘转连,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曾泽生,时任陆军第五十军军长。 刘金轩,时任陆军第六十四军军长。 郑维山,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王近山,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陈正湘,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韩伟,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陈先瑞,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袁升平,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先恩,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 赵镕,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张仁初,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彭嘉庆,时任济南军区副政委。 郭化若,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才千,时任南京军区参谋长。 王道邦,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王紫峰,时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 肖新槐,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吴克华,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杨国夫,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彭明治,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张祖谅,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肖望东,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时任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 覃健,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鲍先志,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赖毅,时任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刘飞,时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 饶子健,时任陆军第六十军军长。 王必成,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刘先胜,时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梁从学,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林维先,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钱钧,时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周贯五,时任浙江省军区副政委,拟任第二政委。 廖容标,时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刘培善,时任福建省军区第二政委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政委。 皮定钧,时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张翼翔,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卢胜,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文年生,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詹才芳,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刘兴元,时任广州军区副政委。 温玉成,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陈仁麒,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张天云,时任陆军第四十七军军长。 欧阳文,时任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省军区政委。 杨梅生,时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晏福生,时任湖南省军区政委。 何德全,时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吴瑞林,时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兼陆军第四十三军军长。 孔庆德,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李成芳,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谭甫仁,时任武汉军区副政委。 毕占云,时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陈康,时任陆军第十三军军长。 范朝利,时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 钟赤兵,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黄新廷,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张达志,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冼恒汉,时任兰州军区政委。 韩练成,时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王恩茂,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赛福鼎·艾则孜,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郭鹏,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张国华,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 谭冠三,时任西藏军区政委。 张经武,时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 阿沛·阿旺晋美,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韩振纪,时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邓逸凡,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 张南生,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李雪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 旷伏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陶勇,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 聂鹤亭,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1956年补授) 贺诚,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58年补授)
2 汉语词语中将(汉语拼音:zhōng jiàng,汉语注音符号:ㄓㄨㄙ ㄐㄧㄤˋ) 1.中等才能的将领。 《淮南子·兵略训》:“及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钤必多矣。” 1.军衔名。 将官的一级,低于上将、高于少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