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小苦荬 |
释义 | 中华小苦荬(学名:Ixeridium chinense)为菊科小苦荬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朝鲜、台湾岛、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福建、河北、河南、西藏、山东、江西、黑龙江、四川、山西、江苏、云南、安徽、陕西、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230米至4,700米的地区,见于田野、山坡路旁、河边灌丛及岩石缝隙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别名小苦苣,黄鼠草,山苦荬 异名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 var. robusta (Chang) Shih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f. lacerrima (Hayata) Yamamoto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var. robusta (Chang) C. Y. Wu Lactuca chinensis (Thunb.) Mak. 拉丁名: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 英文名:China ixeris 别 名:苦菜、凉麻、八月老 科 属:菊科(Compositae)小苦荬属(Ixeridium (A. Gray) Tzvel.)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47cm。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基部直径1-3mm,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基生叶线形或舌形,包括叶柄长2.5-15cm,宽2-5.5cm,顶端钝或急尖或向上渐窄,基部渐狭成有翼的短或长柄,全缘,通常不分裂亦无锯齿,偶见羽状浅裂或半裂,侧裂片2-7对,长三角形、线状三角形或线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向基部的侧裂片常为锯齿状,有时为半圆形。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顶端渐狭,基部扩大,茎生叶的基部有明显的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21-25枚。总苞圆柱状,长8-9mm;总苞片3-4层,外层及最外层宽卵形,长1.5mm,宽o.8mm,顶端急尖,内层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8-9mm,宽1-1.5mm,顶端急尖。舌状小花黄色,干时带红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长2.2mm,宽o.3mm,有8-10条高起的钝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细丝状,长2.8mm。冠毛白色,微糙,长5mm。花果期1-10月。 生长习性:喜阳,耐寒,耐瘠薄,多生于海拔300—1480m以下的山坡路旁、田野、河边灌丛或岩石缝隙中。 产地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参考文献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华小苦荬.《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09年2月25日查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