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山性海寺
释义

中华山性海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 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华山性海寺位置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寺庙历史

明初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民国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 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

1981年

1981年,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释慧瑛法师率20余名僧尼重返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新泉公社也将油茶林基地无偿交给他们管理。从此,他们坚持实行“农禅并举”的方针, 既念佛经,又念“山”经,除经营好3080亩油茶林外,还种植了9亩水稻、10亩茶叶,同时垦荒种菜、种果,先后种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树1000多株。他们还把有一技之长的僧尼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兴办了砖瓦厂、榨油厂,并在寺内开设缝纫、医疗、照相、 日用品代销店等服务项目。每年劳动收入达六、七万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养自给。在保证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他们还把节余的资金、劳力投向寺庙建设。坚持自己烧制砖瓦、 自己备料、 自行设计施工,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大寮(即厨房)、斋堂(即饭厅)、法堂、卧佛楼、藏经楼、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楼、钟楼、鼓楼,还在山顶建起天坛五佛塔等。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扩大10多倍。

人才培养

中华山性海寺重视寺庙建设也重视人才培养。1984至1994年,先后选送10名青年僧尼到中国佛学院及福建省佛学院校学习。1987年8月, 中华山性海寺还首次创办“闽西佛学培训班”,招收本地区及省外女尼学员20余名, 学习佛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此外,该寺还选送一批受了比丘戒的

寺庙管理

弟子参与别的寺庙管理,如龙岩天宫山园通寺的住持释光胜,莲花山,的住持释光炳,漳平高明寺的住持释光仁、释光浩,永定东福山胜因寺的住持释光明以及福州1鼓山监院释光轮等等。

释慧瑛法师

中华山性海寺在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住持期间,信徒踊跃,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该寺坚持“农禅并举”及自力更生建设寺庙等事迹, 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画报》和全国《法音》杂志上发表过,也曾在香港、泰国的报纸上登载过。省内外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参观该寺庙后,都留下极好的印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还特地为“性海寺”题匾,并于1987年仲夏写“寄采桑子”一词: “举起锄头开净土,无尽庄严。顿现人间, 宝树琪花山后前。如来家业须弥重,都在双肩。高唱农禅,普与恒沙结胜缘。”以颂扬性海寺慧瑛方丈暨诸上善人。

释慧瑛圆寂后, 中华山性海寺僧尼继续发扬“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近几年, 寺庙建设又有新‘的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