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绒螯蟹
释义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蟹类,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在中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江苏阳澄湖的中华绒螯蟹。

中文学名:中华绒螯蟹

拉丁学名: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

别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螃蟹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

纲:甲壳纲

目:十足目(Decapoda)

亚目:爬行亚目

科:方蟹科(Grapsidae)

亚科:弓腿亚科

属:绒螯蟹属

分布区域: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东部沿海湖泊、河流。

英文名称:Chinese Mitten Crab

物种简介

拉丁名: 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

英文名: Chinese mitten crab

属于: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 绒螯蟹属甲壳动物。

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是一种经济蟹类。

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 出身地就在崇明岛的长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 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

生存分布

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中国唯一的中华绒螯蟹苗繁育基地在江苏启东,六十年代以后产量锐减,近年实行人工移苗放流,产量有所恢复。每年9-11月为生产旺季。

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中国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随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但品质以长江下游阳澄湖的大闸蟹和河北的胜芳蟹最为著名。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随海船移植至德国,然后沿莱茵河传布,今已遍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水域。

形态特征

身体结构

身体分两部分:头胸部和腹部,附有步足5对。头胸部的背面为头胸甲所包盖。头胸甲墨绿色,呈方圆形,俯视近六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中央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共有6条突起为脊,额及肝区凹降,其前缘和左右前侧缘共有12个棘齿。额部两侧有一对带柄的复眼。头胸甲的腹面,除前端为头胸甲所包裹外,大部分被腹甲,腹甲分节,周围有绒毛,腹部紧贴在头胸部的下面,普通称为蟹脐,周围有绒毛,共分7节。雌蟹的腹部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俗称“尖脐”。第一对步足呈棱柱形,末端似钳,为螯足,强大并密生绒毛;第四、五对步足呈扁圆形,末端尖锐如针刺。

体形

体近圆形、头胸甲背面为草绿色或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额缘具4尖齿突,前侧缘亦具4齿突,第4齿小而明显。腹部 平扁,雌体呈卵圆形至圆形,雄体呈细长钟状;但幼蟹期雌雄个体腹部均为三角形,不易分辨。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其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4对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长节末前角各有1尖齿。腹肢雌性4对,位于第2至第5腹节,双肢型,密生刚毛,内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生物特性

习性

中华绒螯蟹栖于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咸水域繁殖;每年6~7月间新生幼蟹溯河进入淡水后,栖于江河、湖荡的岸边。喜掘穴而居,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掘穴时主要靠1对螯足,步足只起辅助作用。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为食。取食时靠螯足捕捉,然后将食物送至口边。营养条件好时,当年幼蟹体重可达50~70克,最大可达150克,且性腺成熟,可与 2龄蟹一起参加生殖洄游。如放养密度大或生长慢,则2龄时性腺也难以成熟,不能参加生殖洄游。

交配

中华绒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长至2龄,自9月下旬(秋分前后)蜕壳为绿蟹起性腺开始迅速发育,30~40天内雌蟹生殖指数由蜕壳前的0.36%骤增至10~15%左右。至10月中下旬(寒露、霜降时节),大部分性腺已发育进入第Ⅳ期,遂离开江河、湖泊向河口浅海作生殖洄游。11月上旬(立冬)后群集于河口浅海交汇处的半咸水域,开始交配繁殖。在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繁殖区的盐度为8~15,水温为6~12℃,时间在当年12月至翌年3月。交配时雄蟹以螯足钳住雌蟹步足,并将交接器的末端对准雌孔,将精液输入雌蟹的纳精囊内。整个交配过程历时数分钟至1小时。雌蟹一般在交配后7~16小时内产卵。受精卵附着在雌蟹腹肢的刚毛上。在水温10~17℃情况下,受精卵经30~60天后孵化出溞状幼体,

繁殖

在河口浅海浮游30余天,经5次蜕皮,然后进入大眼幼体期。此时兼营浮游及底栖生活,并能逆流上溯至湖沼。大眼幼体经6~10天后蜕壳而成幼蟹,开始营底栖爬行生活。

亲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后,蛰伏在河口浅滩的沙丘上,其头胸甲及四肢有苔藓虫、薮枝虫等附着,腹部常有蟹奴寄生。产后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继死亡。从溞状幼体起,雌蟹的寿命为2足龄,雄蟹则交配后即死亡,寿命比雌蟹短2个月。当年成熟的中华绒螯蟹寿命仅1年,且雌性占绝对优势。性腺成熟缓慢的个体,寿命较长,有的可达3~4年。

生产养殖

简介

中华绒螯蟹的汛期在10月初至11月上旬(寒露至立冬前),约40天左右。主要捕捞工具为簖丝网、定置张网、地拉网、罾网等。河口浅海捕捞季节在11月上旬至3月下旬(立冬至春分),其中分2月初(立春)以前的冬蟹和2月初(立春)以后的春蟹2个汛期,主要捕捞工具为蟹拖网。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河口沿海一带开始大量兴建水闸,导致亲蟹生殖洄游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60年代起资源量骤 减。1969年在长江口的崇明岛附近发现了规模巨大的中华绒螯蟹天然产苗场。该处一年出现1~2个汛期,汛期高峰多在6月上旬。全国许多地方来此捕捞蟹苗运回放养,成活率为1~5%,取得一定增殖效果。但由于蟹苗资源量波动幅度很大(产量少时仅为正常年份的1/10~1/50),故生产不能稳定。

70年代起中国开始利用天然海水或人工海水进行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均获成功。采用天然海水育苗年前收集健壮亲蟹,按一定雌雄比例投入海水(半咸水)养蟹池中进行笼养或散养,使其交配抱卵。次年4月中即可孵化出溞状幼体。如能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盐度适宜(9~15)、温度稳定、敌害少及丰富的饵料,约经3周左右即可孵出蟹苗。人工海水育苗的技术条件和措施与天然海水育苗相似。其主要技术关键在于配制高效低价的人工海水(半咸水),难度较大,但产量稳定,占地面积也小,并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已在一些内陆地区推广应用。

养殖技术规范

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065—2001),规定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技术,适用于河蟹池塘饲养,稻田饲养也可参照执行。

一、术语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公斤。

仔蟹: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6000只/公斤。

扣蟹: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二、仔蟹培育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①培育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②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③面积,600~2000平方米。

④水深,0?8~1?2 米。

⑤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⑥土质,以粘壤土为宜。

2、放苗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公斤/平方米。

②设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③增氧设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养殖老塘,塘底较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2?5公斤和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250公斤。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应立即将老水抽掉,换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选择,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公斤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 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5、仔蟹分塘: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三、一龄扣蟹培育

1、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①育种池选择与改建,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0?6米以上。

②形状,长宽高按4∶1∶2。

③面积6000平方米以下,以1500~3000平方米为宜。

④水深2米以下,以1?2~1?5米为宜。

⑤水质,按二、1?⑤。

⑥底质,按二、1?⑥。

2、放仔蟹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放仔蟹前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0?2公斤/立方米。

②移植水草,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80厘米。 特别是对于池内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极为有利。水草移植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

3、仔蟹放养:

①仔蟹质量,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沿海外购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②放养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平方米,Ⅴ期仔蟹30~40只/平方米。

③放养时间,5月底至6月中、下旬。

④放养方法,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4、饲料投喂:

①饲料种类,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②饲料质量,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③投喂量,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④投喂时间,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⑤投饵方法,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应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5、水质调控:

①注水与换水,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厘米;7月份后保持水深1.5米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50厘米。

②调节pH值,7月份后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6、日常管理:

①巡塘值班,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②防逃防鼠,下雨加水时严防幼蟹顶水逃逸。在池周设置防鼠网、灭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7、扣蟹起捕: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促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蟹聚缩虫病病害防治

病原

由聚缩虫引起,该虫为单细胞虫体,前端生有许多纤毛,后端有一细长有收缩能力的柄,固着于其它物体上形成很大的分枝群体。

症状

被感染的蚤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下降,蜕皮困难,使幼体失去平衡漂浮于水面,严重附生可致幼体死亡。成蟹一般在黄蟹到绿蟹阶段较为明显,特别是性成熟2龄以上蟹。病蟹白天在池边浅水区独立爬行,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虫体塞满蟹鳃血管。病蟹的活动表现为无力的瘫痪状,呼吸微弱,以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防治方法

(1)可用浓度为0.5—1.25‰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2小时,或用新洁尔灭药物杀死。

(2)已经发病时,可用0.25-0.6mg/L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注意鱼蟹混养池中忌用。

(3)最好不养2龄以上性成熟的绿蟹,因为这时河蟹一般已不再蜕壳,使聚集在身上的虫体越来越多。

经济价值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经济价值很高。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

中华绒螯蟹味美且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上品。每100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其发热量超过一般鱼类的营养水平。

中华绒螯蟹是出口品种,输往地区:香港、澳门

出口口岸:江苏、浙江、广东。

营养研究进展

蛋白质需要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 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铒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

徐新章等于1998年用20μm-40μm胶囊饲料饲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 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5%。

韩小莲等在1991年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II期幼 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幼体脱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达86.5%。

徐新章于1998年采用0.618法计算配饵中心需氨基酸含量的方法配制饵料,以鱼粉、黄豆、熟豆饼、玉米、面粉、麦麸等为原料,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为17.668%,得出大眼幼体到体重0.1g蟹饵料中适宜的蛋白 质含 量为48.6%,饵料系数为1.155。

徐新章等在1992年用正交L16(4的5次方)表设计,以0.618法优 选出饲料蛋白质各水平值进行试验,以成活率为指标,发现体重为0.1g的幼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 含量为41.7%。

为了进一步探讨河蟹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和其它生长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的差异, 陈立侨等在1994年采用酪蛋白、明胶和酵母粉为蛋白源,以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质利用率及试 验后蟹体的生化组成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6g-10g河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 34.05%-46.50%,每100g蟹日蛋白质需要量为2.04g-2.79g。

钱国英等于1999年采用正交L18(3的7 次方)表,用酷蛋白作为蛋白源制成含蛋白质36%、40%、44%的试验饲料,在水族箱中对体重 19g-25g的河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含40%-44%蛋白质具有显著的促增重效果, 高的生长比率,良好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P<0.01)。

樊发聪于1989年以河蟹食性为依据, 得出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6%,饵料系数为2.2。有学者通过养殖效果的比较试验来筛选实用 饵料配方,发现河蟹饲养前期粗蛋白质含量为41%,中后期35%,动植物蛋白比1.6:1是较为适 宜的(刘学军等1990年)。

据以上资料表明,河蟹不同生长时期蛋白质需要量不同,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为45%,大眼幼体 至0.1g幼蟹为48.6%,体重0.1g以上的河蟹为35%-45%。

氨基酸需要

河蟹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其实质是对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需要。河蟹对 必需氨基酸需要的种类,目前认为与对虾相似,即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 、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10种。各种氨基酸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生长试验和放射同 位素标记测定法加以确定。但还未见用同位素C14标记法加以确定。Phillips和Brockway认为与动 物体必需要氨基酸(EAA)组分相近的饵料即为该动物的最适饵料,为此,不少学者采用分析不同 阶段河蟹肌肉氨基酸的方法,不估测河蟹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8年) 。

陈立侨等在1994年用豆饼替代鱼粉适宜添加量的研究中,以河蟹体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为标准氨 基酸,把必需氨基酸供求比(河蟹体蛋白必需氨基酸/饵料蛋白必需氨基酸)作为评价指标。结 果表明,当豆饼添加量超过43%,鱼粉比例低于30%时会引起蛋氨酸不足,蛋氨酸成了限制氨基 酸;但当鱼粉超过 40%,豆饼低于29%时,则造成组氨酸和精氨酸的不足,此时组氨酸和精氨酸 成了限制氨基酸。总的来说,有关河蟹不同生长时期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限制性氨基酸的种 类以及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等还缺乏系统入的研究。

脂类需要

脂类在虾蟹类生长和生殖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河蟹不同生长时期脂肪需要量不同。徐新章(1998年)用正交设计法得出,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脂肪需要为6.0%,大眼幼体至0.1g以上的河 蟹为6.8%而对于5g-10g的蟹种,当粗蛋白为34%-37%时,脂肪需要量约3%,可获得较高的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陈立侨等1994年)。刘学军等(1990年)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河蟹的高产试验中 ,得出河蟹饵料粗脂肪的适宜含量为5.2%。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8年)认为饵料脂肪含量 8.7%时,河蟹生长好,且不存在饥饿残杀现象,成活率高。钱国英等(1999年)采用正交L18(3的7次方)表,用鱼油作为脂肪源制成含脂肪4%、6%、8%的试验饲料,在水族箱中对体重19g- 25g的河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含有4%-6%脂肪具有显著的促增重效果,高的生长 比率,良好的饲料系数。

饲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的生长和性腺发育有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甲壳动物有限的磷脂合成 能力,磷脂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促进虾蟹类的生长和成活。同时饲料中磷脂成分直接影响甲壳动物体磷脂的含量,而对于虾蟹类来讲,磷脂对其脂肪在体内的转 运和利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外源性脂类经开肝胰腺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转运至其它组织过程中,磷脂的作用极大。蜕壳前虾蟹类整个体脂中的磷脂含量增加,主要是肌肉组织和其它磷脂的增加。由于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和组成对膜的韧性、流动性等影响极大,所以体脂中磷脂含量的增加对十足类顺利完成蜕壳至关重要。池塘养殖条件下,如果缺乏磷脂,在早期可能影响肌肉组织的正常生长,因为饵料中磷脂含量对虾蟹类肌肉组织磷脂的含量有显著( 肌肉中脂肪80%是磷脂)。磷脂缺乏,在肝胰腺中积累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运出,也影响其它组 织对能源物质的利用,造成这些组织的滞育。这些都可能造成中性脂在肝胰腺中过早过多的积累,从而会促使河蟹提早蜕皮。缺乏磷脂,也可能影响膜组织的柔韧性,所以在蜕壳以后其组织的 伸展性较小,加上提早蜕壳缩短了蟹的增长,所以与正常发育的蟹相比,早熟蟹的规格都比较小 。

饲料中蛋白质与磷脂的配比不当,比如,蛋白质含量过高和营养过剩,由于磷脂的缺乏,可能造 成吸收的蛋白质转换为组织蛋白的效率降低,不得不将多余的蛋白质转换为脂肪在肝胰腺中储存 ,肝胰腺的储存脂肪在短时期内显著升高,这在河口蟹(方蟹科)已证实(Kucharski 等),从 而引起提早蜕皮。虾蟹类只有极有限的合成胆固醇的能力,而胆固醇也是生物膜脂类的组分之一 ,同时又是固醇类激素如蜕皮激素的前提物,如果饲料缺乏胆固醇,也必将影响虾蟹类的生长和 蜕皮。

饲料脂类脂肪酸的组成,特别是C18:2和C20:5(EPA),C22:6(DHA)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是虾蟹类的必需脂肪酸,对虾蟹的生长、生殖和蜕壳也有重要影响。而且有试验还证实虾 蟹类都优先将饲料中的PUFA合成体磷脂的成分。李淡秋等(1992)对一秋龄和二秋龄蟹的脂肪酸 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河蟹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很大,约为70%-83%,而其中多烯 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的比例 。此外幼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成蟹,而单烯脂肪酸的含量又显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 二碳四烯酸比成蟹高出2倍多。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III期 仔解的成活率有较显蓍的作用,并能加速仔猪的蜕皮;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仅能提高幼体到I期 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地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成 永旭等1998)。

能量需要

关于河蟹能量需求方面的资料很少,林仕梅等(1999年)对体重9.75g左右的河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最适蛋白能量比 (P/E)为28.93mg/kj。关且发现体重10.5g-14.2g的河蟹最适可消化蛋白与 可消化能量比(DP/DE)为28.46mg/kj。钱国英等(2000年)在水族箱中用体重19g-25g的河蟹研究 了配饵中能蛋比与蟹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蟹体的生长、SGR和PER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 增加和能蛋比下降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则下降。当粗蛋白质为44%,能蛋比为45kj/kg时,可获 最大生长和饲料效率。

河蟹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饵料蛋白,但也能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有研究表明河蟹对脂肪的消化 率高达85.69%-88.39%,而且还能利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

糠类需要

徐新章等(1990年)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指标认为蚤状幼体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0%,为最次要的因子,而纤维素居蛋白、脂肪之后,成为第三限制因子,其适宜含量为4%; 大眼幼体至0.1g幼蟹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1.2%,纤维的适宜含量为4.9%;体重0.1g以上的河 蟹配饵中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1.0%、7.8%,均明显高于蚤状幼体的需求量,且在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无机盐各因素中,糖是第一限制因子,表明影响成活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糖 。陈立侨等(1995年)发现糊精添加量高于47%时,除蟹的生长率明显下降外,还影响到机体营养 物质的积累,致使全蟹水分偏高而蛋白质含量下降,这可能因饵料中糊精含量过高,影响河蟹的 蛋白质利用率所致。但饵料中添加37%的糊精对蟹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粗纤维一般不能为虾、蟹利用,但却是维持虾、蟹类健康所必要的。饵料中适量的粗纤维具有刺 激消化酶分泌,有助于消化道蠕动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但过量添加会影响虾、蟹的生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8)试验表明,饵料中含6%左右粗纤维对河蟹生长发育有利。

当然,深入了解与河蟹糖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对糖的利用率等,有利于促进河蟹 生长,节约饵料蛋白质,降低饵料成本。

无机盐需要

河蟹虽可通过鳃从水环境中吸收一些矿物质,但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而目前仅见矿物质总 量和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一些报道。

钙和磷对于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营养物质代谢以及生命活动等极为重要。陈立侨等(1998)报 道,河蟹不同生长阶段钙含量相差不大,在11.12%-14.99%之间。而相应生长阶段磷含量的变 化较大,分虽为大眼幼体0.759,0.1g幼蟹1.50、9g-10g幼蟹0.56,120g-150g雌蟹0.27、 120g-150g雄蟹0.25,不同规格蟹磷含量最大可相差6倍,相应它们的钙、磷比值在之间变化,高 低之比为5.9倍,这种差别是由于体内磷的变化造成的。作者在池塘养殖试验中发现,雄蟹(性未 成熟)体组成钙、磷含量均高于雌蟹(性未成熟),分别为5.51%和7.59%。反映出在相同养殖条 件下,雌、雄蟹个体在营养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徐新章(1998年)报道,蚤状幼体I期至大眼幼体最适Ca/P比为2:1,高于或低于此比值时,对蚤状 幼体的生长变态均不利。大眼幼体至0.1g幼蟹1.5:1,体重0.1g以上的河蟹为2:1。陈立侨等(1994年)用CaCl2调节水中钙硬度为50mg/l,当饵料含钙0.5%时,体重1.32g的河蟹最适Ca/P比为: 1:1.90;随含量的增加和比例的下降,河蟹的生长率和蛋白质利用率等指标明显下降;另外,蟹 体的钙、磷含量并不随饵料中钙、磷含量的不同而变化,但水中添加钙的试验组,螯体的钙较未 添加组提高了7.3%-15.8%,磷提高了1.4%-15.6%,而Ca/P比恒定。我们在养殖蜕壳及生长 ,用CaCO3调节水中钙硬度,发现有利于河蟹蜕壳及生长,提高了成活率。

Hatcher(1994年)也指出,饲料中N:P比能较好地反应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价值,特别是要提 高磷的比例,这是因为在生长过程中,体中含磷成分的变化比较快速,如生物膜中的磷脂、核酸 和ATP等。动物体每天磷失去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氮失去的比例,所以饲料中磷的含量是生长的限制 因子之一。陈立侨等(1998年)证实了河蟹不同生长阶段,蟹体的磷含量变化较大,也说明河蟹对 磷的需求量较大。

关于河蟹对其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营养生理及相互关系未见报道,还需进一步研究。

维生素需要

维生素是维持甲壳动物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营养素。实际上河蟹对维生素需求量受种类、发育阶 段、饲料组成和品质、环境因素以及营养素间的相互关系等影响,较难准确地确定。

有关这方面报道极少。有资料表明,饲料中添加。VB110mg/kg,VB220mg/kg,VB620mg/kg,VE40mg/kg,VA2500IU,VD250IU,VC100mg/kg,肌醇100mg/kg, 生物素0.1mg/kg,胆固醇250mg/kg,氯化胆100mg/kg。以增重为指标,比对照组增重大。林仕梅 等(2000)采用L9(3的4次方)正交设计法,配制9种不同VC、VE、肌醇、胆碱水平的配合饲料喂 养中华绒螯蟹,测定蟹体的增重。试验结果表明,VC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最大。中华绒螯蟹 配合饲料中VC的适宜最为100mg/kg,VE为45mg/kg,胆碱为400mg/kg。总之,蟹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滞后。轮虫、丰年虫是育苗应采用的优质饲料,但有些育苗单 位考虑到减少投入,用蛋黄、鱼糜等作饵料,造成育昔水败坏,而且不能满足其营养要求,是得 不偿失的,应该大力推广使用优质的饲料。除了增加轮虫、丰年虫的生产供应外,要积极开发在 水中稳定性强的高质量人工微颗粒饲料,以满足大规模育苗的需要;成蟹的营养需求亦需进一步 深入研究,分阶段开发和推广各种优质的蟹全价配合饲料。

国家标准

标准号Standard No. :GB/T 26435-2010

中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 :中华绒螯蟹 亲蟹、苗种

英文标准名称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 Brooders and larvae

发布日期Issuance Date: 2011-01-14

实施日期Execute Date :2011-07-01

首次发布日期First Issuance Date :2011-01-14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现行

计划编号Plan No. :19990059-Q-326

采用国际标准Adopt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67.120.30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B52

标准类别Standard Sort :产品

主管部门Governor: 农业部

归口单位Technical Committees: 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Drafting Committee :上海水产大学、江苏省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