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国史”)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而相对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其专业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基本学术规范和教材体系,尚处在逐步成型、成熟的探索阶段,反映当代史学思考印迹的学术探索成果。关于“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利与弊,关于国史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归属,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与国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关于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方法,关于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关于国史的历史分期,关于国史专业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体例、风格和话语,等都尚处在讨论期。 图书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 者: 齐鹏飞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开 ISBN: 9787300112640 定价:¥49.00 目录导言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 第一节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六、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小结 第二节 新中国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小结 第三节 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起步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三、三大思想文化批判运动 四、文字改革和旧有教育制度的改革 小结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革 一、剿匪反霸和清除旧社会遗毒 二、城乡基层组织的重构和旧有社会组织的改造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 小结 第五节 新中国对外交往的初步展开 一、“三大外交方针”与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 小结 第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中国(1956-1966)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二、从反右扩大化到反右倾斗争 三、社会主义城乡教育运动 小结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纠“左”的努力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小结 第三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 一、“双百”方针与“文化界的春天” ……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时期的新中国(1966-1978) 第四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中国(1979-1992) 第五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中国(1992-2009) 主要参考书目 结语 图书信息书 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 者:陈述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010082448 开本: 16开 定价: 80.00 元 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简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当究天人之际”。人类对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界变化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影响,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整个世界的史学界对人口、资源、生态及与其相关的人类与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是薄弱的。深化对新中国60年历史的研究,应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开辟历史研究新领域。关注人类在自己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包括政治活动中,以其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环境反过来对人类的影响。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理解和探讨历史,认识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使之成为历史研究中新的增长点。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当通未来大势”。研究历史应该坚持治史经世、求真务实的中国治史的两大传统,强调从中得到高瞻远瞩、鉴往知来的历史智慧,还应强烈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深化研究新中国历史,应将视野控到人民共和国所处21世纪的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投向21世纪的中叶甚至更远。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曲折,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愈益成熟起来,但也面对着迅速发展的世界,面对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新挑战。深化研究新中国历史,就是着力引导人们既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又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风险,担负起把人民共和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的庄严使命。 图书目录第一章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第一节 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 第二节 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第二章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 第一节 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 第二节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第三节 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 第四节 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 第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节 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第五节 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 第六节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 第四章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 第一节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第二节 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 第三节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第四节 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 第五节 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 第六节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 第五章 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 第一节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第二节 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第四节 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 第五节 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 第六章 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节 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 第三节 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 第四节 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 第五节 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第七章 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 第一节 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第二节 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 第四节 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第五节 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六节 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 第八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 第一节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第三节 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 第四节 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五节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 第九章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 第二节 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节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第六节 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第一节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第二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三节 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节 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 第六节 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 第十一章 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 第五节 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第六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七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 第一节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 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节 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第五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七节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八节 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 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后记 …… 作 者: 靳德行主编 I S B N: 7810182757 页 数: 426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4-1 内容简介 这次修订在基本保持原书通史体例的基础上,对原书的观点、内容、章节布局、内容取舍、资产筛选等问题,作了大的补充和调整。具体情况是: 一“国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在体例上对各章的章题表述作了统一整合,以进一步体现通史的特点;在内容上,补充了当前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不超出原书稿的总字数也删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二、新增补一章,使原书的全五章布局,成为现在的全六章结构,时间的下限也由原书的1992年顺延到2004年。 三、新增补台、港、澳地区的内容,其内容每章中用一节的篇幅出现。 四、对原书稿中的某些观点、提法,作了进一步斟酌,力求在行文中用词适度,不妄加褒贬,同时,在文字上也作了进一步润色. 五、对原书稿中的不规范注释,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改正,并在文后附参考书目;插补图片50张。 本书目录 修订说明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49年9月~1952年12月)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节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第四节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五节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第六节国防建设和外交关系 第七节思想、文化、教育、科技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月~1956年9月) 第一节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国防建设和外交关系 第五节台湾的政治与经济 第六节思想、文化、教育、科技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年9月~1966年4月)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第三节“左”倾错误的纠正与反复 第四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五节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六节国防建设和外交关系 第七节台湾的政治与经济 第八节思想、文化、教育、科技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节全国大动乱 第三节林彪集团的形成和覆亡 第四节各条战线的整顿 第五节“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 第六节“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 第七节国防建设和外交关系 第八节台湾的政治与经济 第九节思想、文化、教育、科技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时期(1976年10月~1989年6月) 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 第二节历史性转折 第三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四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六节“一国两制”方针的构想 第七节国防建设和外交关系 第八节思想、文化、教育、科技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89年6月~)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第二节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导思想 第三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提出 …… 后记 参考书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