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作 者:郑师渠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ISBN: 9787303097456 开本: 16开 定价: 66.00 元 内容简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德性与特质的集中反映。民族精神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个性与特质,它便成为了本民族赖以凝聚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目录导言 上篇 第一章 先秦华夏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宗教、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章 隋唐“盛唐气象”——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练、提升和拓展 第四章 宋元忠孝节义——宋人的理念与作为 第五章 明清民族精神的变迁 结束语 中篇 第六章 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第七章 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中国的重铸 第八章 近代中国的民族自省 第九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第十章 近代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一章 民主的追求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的振兴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 第十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下篇 第十四章 “和合”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五章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六章 史学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七章 义利观与中华民族精神 试读章节上篇 第一章 先秦:华夏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华夏族的形成与兼容并包精神的构建 从很早的古代开始,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就聚居着许多方国部落。在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之际,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占据着诸方国部落的主导地位。后来的华夏族即滥觞于炎黄部落。各部落间虽然不乏碰撞、冲突乃至战争,但是相互包容与融汇则是其关系的主流。相传黄帝部落就曾经与炎帝部落打过仗,“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但是此后黄帝部落却长期与炎帝部落结为联盟。这两个部落的发展,成为后来华夏部的主干。 炎黄两大部族的联盟,表明了两部族相互包容的可贵精神。远古时代的各族,在撞击、冲突及战争之后,很少有赶尽杀绝、断其子孙、不留孑遗而将对方完全彻底剿灭的情况出现,而常常是只要斗争的一方表示服从,即可化干戈为玉帛,双方握手言欢。炎黄两部族三战于阪泉之野却结为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史记·五帝本纪》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河。”黄帝族的影响巨大,在广泛的区域里建立了自己的权威;这主要靠的不是武力征讨,而是靠其包容精神。例如,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说,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战败之后, “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黎民”成为社会庶民的名称,表明他们已经融人炎黄之族。华夏族以包容百川的宽博胸襟,历经长期发展,成为汉族的前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