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释义

历史回顾

当下中国教育实验课题之多,用“多如牛毛”形容亦不为过。但如此多的课题又有多少能够行走到底呢?在这样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景下,由李振村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却默默坚持10年,让几十万个孩子受益,堪称奇迹———

1997年末,在山东潍坊市实验小学启动实验。2000年,实验在山东省12个区县铺开。

2003年,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山东中华诗文教育学会,这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以推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为主要工作的省级学会。

2002年10月,李振村调到上海《小学语文教师》担任执行主编,实验开始走向全国。

2005年,创办《读读写写:中华诗文学习》月刊,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指导学生经典诵读为主旨的杂志。

2005年,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观摩大会召开,与会代表近两千人。自此,每年一届的诵读大会成为国内展示少年儿童经典诵读成果的最有影响力的平台。

2007年,李振村提出了“新经典”理念,经典诵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这是很多人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也向李振村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他做出了如下回答: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成长来看,人与动物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其一代代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从零开始”,因为动物没有自己的文化积累,没有传统;而人就不同,人类新生命是在不断接受前人经验、不断接受已有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代代传承的文化,形成了传统,形成了历史,于是人类才拥有了迥异于其他物种的“文明”,人类才日臻完善。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一个没有了个性和根的民族,又能走多远呢?

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科技的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进化却很缓慢。唐诗的每句话,现在读来都依然让我们感动,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库。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精神“护照”。

当下的中国,表面上看,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社会到学校,大家都在喊要弘扬中华文化、要培育民族精神、要培养爱国情怀。可是现实状况又如何呢?我们的孩子从小以穿美国“耐克”运动鞋为时尚,以吃麦当劳、肯德基为至爱,以看美国动画片和日本动漫为最乐……即便是在学校里,也以“双语教育”的名义灌输着其他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自小就脱离了民族基因、在外来强势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人,你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你怎么能够指望他热爱自己的国家?

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对这个问题,李振村喜欢引用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的一段话来回答: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极限、锻炼意志力上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已没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素质的提高。

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也曾经说过:全世界的军人平时都在训练,训练什么呢?除了一些操纵武器的训练,就是一些基本功训练,“一二一”,“一二一”,整天气冲云天地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阔步前进。请问:世界上有哪支军队在战斗中是喊着“一二一”的口号迈着正步冲锋陷阵的?绝对没有。既然这些东西在战斗中没有用,为什么平日里还要这样训练?部队首长告诉我们,这种训练,练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的军人素质!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有多么好的武器和技术也没有办法打胜仗。

经典诵读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比如记忆能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记忆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有效提升的。凡是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的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两百篇(首)以上,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高效。为什么?因为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比如文化底蕴。持久的大量的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的名著,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几百篇汉语言文字的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仅凭口述便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记忆,后人查对,丝毫无误。何以能够如此?文化底蕴使然。

杨振宁自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家教思路给儿子强化数学,而是聘请了一位文学教授帮助强化文史素养。杨振宁的爸爸了不起,有远见卓识:他懂得为杨振宁丰富文化底蕴。后来杨振宁多次回忆说:这些经典诗文滋养了他的一生。

伟大人物是这样,普通学生也是如此。

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十多年前搞了个大量读写的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去采访,校长说:“我们的孩子人人下笔如有神,不信你可以当场试验……”我当场命题,亲自监督,40分钟后,全体孩子的作文都交上来了。孩子们的作文真是好啊,语言优美,构思新颖,让人惊叹!

原来,这所学校一直坚持提早识字,大量阅读。一年级读童话、浅显的古诗词,二年级读各种科普故事,三年级开始阅读各种适合孩子们读的中外长篇名著,孩子的阅读量到小学毕业平均高达400万字左右。在这样一个宽厚的基础上,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创作各种童话、编写各类故事,如鱼得水,信手拈来,读写能力飞速提升。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