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尾鸏 |
释义 | 白尾鹲 目录[隐藏]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等级
【名称】白尾鹲 【别名】长尾鸏 【学名】Phaethon leptur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Daudin, 1802 【英文名】Long-tailed Tropic-bird 【分类】鹈形目(Ciconiiformes)、鹲科(Phaethontidae)、鹲属(Phaethon)
大小量度为:体长370一40O毫米,加上延长的尾羽为680-990毫米。嘴峰44一51毫米,翅252-282毫米;中央尾羽360—575毫米,跗跖21一23毫米。
热带及亚热带的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白尾鹲分布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红海和波斯湾一带,包括印度洋马斯卡林群岛、塞舌尔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印度西部沿海、西印度群岛和百慕大,几内亚湾和阿森松岛,圣诞岛,太平洋西南部岛屿。在中国仅见于台湾省,数量非常稀少。 生活习性白尾鹲是一种热带海洋鸟类。除繁殖期外常年在海上生活,性极活跃,飞行亦更为轻快、敏捷。常单独在海面上空飞翔和滑翔,有时亦能在空中停留不动地方的飞翔,发现水面猎物后,则收起双翅直降海面捕食。主要以各种小型表层鱼类、乌贼、甲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在水面上空边飞翔边注视着海面,发现可利用食物,则急剧从空中直冲而下到水面捕食。
繁殖于热带海洋岸边和岛屿上,营巢在洞中。也在岩石缝隙,离地数米高的树杈和地上及海边悬岩上营巢。求偶期间雌雄鸟常在巢地上空,围绕巢地上的树丛或在树丛间前、后、上、下不断的飞翔。有时亦出现争偶争斗。争偶时彼此在巢位上面嘴咬着嘴静静的争斗,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不营巢,没有任何营巢材料,每窝产卵一枚。卵白色,具暗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50-56×36-41毫米。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虽全身被满了绒羽,但仍需亲鸟喂养近两个月才能离巢飞翔。 保护等级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