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大节竹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中华大节竹 学名:IndosasasinicaC.D.ChuetC.S.Chao 别名:大眼竹,大节竹 科属:大节竹属 形态特征竿高6—10m,径3—6cm。新竿绿色,具紫色细脉纹,疏生小刺毛,因面略粗糙,老竿带褐色或深绿色,节下有白粉。竿环甚隆起,呈曲膝状;竿每节分枝3枚,枝近平展,枝环隆起。箨鞘背面绿黄色,干后黄色,具隆起纵肋,并密被簇生小刺毛,。箨耳发达,较小,两面幸免生有小刺毛,遂毛卷曲。箨片绿色,三角状披针形,外翻,两面密被小刺毛,粗糙。叶片通常为带状披针形。笋期4月。产地分布产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多生于低海拔地区。 生长习性 适应性较强,但抗寒较差。 繁殖采用移植母竹法种植,亦可埋鞭。此竹在浙北地区易受冻,开春后仍发新叶,宜种避风向阳处。 观赏应用 枝叶繁茂,其叶在小枝上两侧排列,如大羽状复叶,叶形大,幼竿为紫色,节间节环形状奇特,姿态甚为美观。宜小片栽植,配置于假山水榭及建筑角隅。 药用【药名】:大节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节竹的杆内伤流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功效】:清热豁喉定惊安神。 【主治】:用治高热、中风痰热壅盛,神昏谵语、小儿抽风抽搐。 【性味归经】:辛,凉。肝、心、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于广西地区。 【拉丁名】:大节竹IndosasacrassifloraMcOlure 【考证】:始载于《岭南大学科学丛刊9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