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政治思想史
释义
1 萧公权著同名书籍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从中国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想的政治学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下的重要学科,是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萧公权、萨孟武、陶希圣等在此领域研究突出,当今国内曹德本、葛荃,刘泽华等也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另有同名著作多本。

内容简介

此书初成于一九四○年,五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

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汪荣祖教授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犯之‘圣教’。诌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之效。”

本书采政治学的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 ),字恭甫,号迹园。生于江西南安(今大县)。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光华、华西、政治等大学教授。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至1968年退休。1981年11月4日卒于美国。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为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康有为思想研究》、《政治多元论》、《宪政与民主》、《中国乡村》等。全部著作由汪荣祖教授编为九卷本的《萧公权全集》。

目录

凡例

绪论

第一编 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创造时期

第一章 先秦政治思想之流派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地理分布

第三节 交互影响

第四节 时代先后

第二章 孔子

第一节 孔子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从周与正名

第三节 仁

第四节 德礼政刑

第五节 君子

第六节 大同小康与三世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一节 孟子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民为贵

第三节 定于一

第四节 一治一乱

第五节 礼

第六节 治法与治人

第七节 天人之分

第四章 墨子

第一节 墨子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兼爱交利

第三节 尚同

第四节 天志明鬼

第五节 尚贤

第六节 节用

第七节 非攻

第五章 老子与庄子

第一节 老庄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

第三节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节 齐物外生

第五节 在宥

第六章 管子

第一节 管子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尊君与顺民

第三节 以法治国

第四节 经俗

第五节 经产

第六节 经臣

第七章 商子与韩子

第一节 商韩之身世及时代

第二节 势

第三节 农战

第四节 法

第五节 术

第二编 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因袭时期

第八章 秦汉之墨与法

第一节 墨学之消沉

第二节 李斯

第三节 法家思想之余波

第四节 法儒之争胜与合流

第九章 贾谊与仲长统

第一节 儒学之复兴

第二节 贾谊

第三节 董仲舒

第四节 董子以后之天人论

第五节 桓谭至仲长统

第十章 《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

第一节 道家与杂家

第二节 汉代之黄老

第三节 《吕氏春秋》

第四节 《淮南鸿烈》

第五节 王充《论衡》

第十一章 王弼至葛洪

第一节 魏晋老庄思想之背景及渊源

第二节 无为

第三节 无君

第四节 列子

第五节 葛洪

第六节 佛教所引起之争论

第十二章 韩愈柳宗元林慎思

第一节 唐代儒学之复盛

第二节 韩愈

第三节 柳宗元

第四节 林慎思

第十三章 唐朝五代道家之政论

第一节 唐代道教之尊崇

第二节 元结

第三节 无能子

第四节 罗隐

第五节 谭峭

第十四章 两宋之功利思想

第一节 宋代思想之大势

第二节 李觏

第三节 王安石

第四节 陈亮

第五节 叶谪

第十五章 元祐党人及理学家之政论

第一节 司马光

第二节 苏洵苏轼苏辙

第三节 邵雍

第四节 二程与朱陆

第五节 《忠经》

第三编 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转变时期(上)

第十六章 明代专制思想之反动与余波

第一节 刘基

第二节 方孝孺

第三节 张居正

第四节 吕坤

第十七章 王守仁与李贽

第一节 王守仁

第二节 李贽

第三节 西学之初来与失败

第十八章 明末清初之反专制思想

第一节 专制之覆辙

第二节 黄宗羲

第三节 唐甄

第四节 顾炎武

第十九章 王夫之

第一节 制度论

第二节 民族思想

第三节 吕留良与曾静

第二十章 太平天国

第一节 政治思想之消沉

第二节 太平天国政治思想之背景

第三节 太平天国之政治理想

第四编 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转变时期(下)

第二十一章 戊戌维新

第一节 戊戌维新之历史背景

第二节 康有为之政治哲学

第三节 大同之理想

第四节 康有为之维新论

第五节 谭嗣同

第二十二章 梁启超

第一节 身世与学术

第二节 世界大同与民族国家

第三节 民权与君宪

第四节 民治理论

第五节 进步思想

第二十三章 戊戌前后之维新思想

第一节 冯桂芳

第二节 张之洞

第三节 何启与胡礼垣

第四节 严复

第二十四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革命运动之勃兴

第二节 邹容《革命军》

第三节 同盟会时代之革命思想

第四节 章炳麟

第五编 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成熟时期

第二十五章 孙中山

附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辑要凡例

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

2 萨孟武著同名书籍

内容简介

萨孟武一生思想的亮点,在其“国家主义”之信仰:他以为近代以来之“国际关系”,“全为弱肉强食之世界”,西洋所谓“世界主义”,所谓“人道主义”,是不涵盖“吾华人民”的;甚至西洋所称之“人类”,亦不包含“吾华人民”。故中国当以“国家主义”自救,使一般民众“皆有国家意识,努力求国家之统一,努力刷新国家之政治”。目标是“强我国家,使彼辈强者认吾辈为人类,记忆吾辈为人类也”……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史。本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本书是一部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幻影响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以字行。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13—1924)。曾任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政治系教授(1930—1945),中山大学法学院主持(1946—1947),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1948—1959),台湾法科研究所所长(兼,1955),台湾政治大学兼课教师(1954)。曾讲授《中国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政治典籍研究》等课程,著有《政治学》、《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法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被视为政治学家、法学家。

治学严谨,独辟蹊径。好为人师,诲人不倦。“授课之时,学生云集,不仅座无虚席,且户牖为塞”。

目录

再版序

绪论

第一篇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与庄子

第三章墨家的政治思想——墨子

第四章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管仲

(二)商鞅

(三)韩非

第五章名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篇秦汉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法家思想的贡献——李斯

第二章汉代初年黄老思想的盛行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兴起

(一)陆贾

(二)贾谊

第四章法家思想的复兴

(一)晁错

(二)桑弘羊

第五章儒家与阴阳家的合流——董仲舒

第六章各种思想的杂糅

(一)刘安

(二)刘向

第七章东汉时代阴阳学说的盛行

第八章宿命论的发生——王充

第九章荀派儒学的挣扎

(一)王符

(二)荀悦

(三)崔实与徐斡

第十章悲观的政治论之发生——仲长统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列子的玄虚思想与杨朱的快乐主义

第二章清谈派的政治思想

(一)由玄虚而放浪

(二)由纵欲而奢靡

(三)由无为而无君

第三章各种政治思想的调和

(一)傅玄

(二)葛洪

(三)刘勰

第四章佛教与吾国固有思想的论争

第四篇隋唐五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隋代儒学的复兴

第二章唐初君臣的儒家政论

第三章安史乱后的儒家政论

(一)陆贽

(二)韩愈

(三)柳宗元

第四章唐及五代的道家政论

(一)元结

(二)无能子

(三)罗隐

(四)谭峭

第五篇宋元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北宋进取派的政论

(一)李觏

(二)苏洵

(三)王安石

第二章北宋保守派的政论

(一)司马光

(二)苏轼

第三章两宋理学家的政论

第四章南宋反理学派的政论

(一)陈亮

(二)叶适

第五章元代政治思想的消沉

第六篇明清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方孝孺之反对专制及其民族思想

第二章王守仁的思想解放论

第三章李贽的传统思想推翻论

第四章黄梨洲与顾炎武反对专制的思想

(一)黄梨洲

(二)顾炎武

第五章王夫之的社会进化论及民族思想

第六章鸦片战争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太平天国的民族思想及其革命之失败

第二节戊戌变法以前的洋务运动及反对的言论

第三节西洋思想的输人

(一)何启与胡翼南

(二)严复

第四节革命与维新两派的言论斗争

第七章思想的统一及调和

附录

参考书目

3 陶希圣著同名书籍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他当时在北大开设的课程,也是他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书中依据陶希圣自己的历史分期观点,对氏族时代、王权时代、士族时代及王权再建时代的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转变过程,做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初稿于1932年至1936年间写成,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又在重庆南方书局出版了修订版。从1943年到1945年两年问,共加印6次,一时洛阳纸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陶希圣的史学成就逐渐得到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为了延续学术传统,保留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列入《百科史学·史学名著丛书》,重新整理出版,希望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湖北黄冈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教授法学和政治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弃教从政,曾担任过《中央日报》总主笔、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等职务。这部《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他当时在北大开设的课程,也是他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书中依据陶希圣自己的历史分期观点,对氏族时代、王权时代、士族时代及王权再建时代的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及转变过程,做了独具特色的分析。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卷

出版说明

原版重版序

第一编人类之自然状态

第一章自然状态的推测

一、自然状态的两说

二、自然状态究竟怎样?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思想

一、总说

二、自然主义

三、超自然主义

四、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二编氏族时代

第一章商族

第一节商之氏族与尊祖教

第二节僧侣贵族的发生

第三节神权思想的势力

第四节僧侣的盛衰

第五节宋族之沿袭

第二章周代诸族的组织及其变化

第一节周族

第二节秦楚诸族

第三章周代诸族的身份等级

第一节僧侣之降落

第二节武士与平民的等级第四章德与刑

第一节明德

第二节明刑

第五章天与人

一、以祖配天

二、神之主在德

三、神之主在民

第三编王权时代

第一期由氏族到国家的过渡期

第一章社会构造的变化

第一节社会变化的概况

第二节士人的兴起

第二章孔子

一、继往开来的大师

二、道与器

三、性

四、仁与礼

……

第三章杨朱与墨翟

第四章老庄及邹衍

第五章孟轲与荀卿

第六章管仲至韩非

第七章重农思想的发生

第三编王权时代

第二期王权发达期

第一章统一国家的构成

第二章黄老思想的发达

第三章儒家的思想发展及政治的进取

第四章儒家的经济及财政理论

第五章社会矛盾的爆发及社会改革运动

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卷

原版第三册小序

南方书局版重版记

第四编士族时代

第一期士族发展期

第一章儒学的矛盾及其综合

第二章儒学的衰落

第四编士族时代

第二期士族统治期

第一章士族的发达

第二章老庄思想的盛行

第三章道佛的竞争及教俗的冲突

第四章礼学律学的发达

第五章南北统一后的政治与思潮

原版第四册小序

第五编王权再建时代

第一期王权再建期(上)

第一章宋初的保守主义

第二章渐进的改革与思想的解放

第三章急进的改革与渐进派的退膺

第四章道学的兴起与教权的衰落

第五章社会矛盾与民族思想的冲突

第六章君主集权与道学正统的确定

第七章自由与法治思想的见端与反动

4 吕振羽著同名丛书

作者简介

吕振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人。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目录

初版序

修订版序

修订版再版代序

第一编导言

第一章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

第二编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

第一章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

一“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

二“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

三巫教僧侣的职分和巫教

第二章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变革时代的政治学说——“周易”

一卦辞、爻辞、“易卦”、“易传”之出世时代

二由神学的宇宙观到辩证的宇宙观

三由唯物主义再降到唯心主义

第三编初期封建主政治思想的演化

第一章作为初期封建主政治学说的“洪范”

一“洪范”的时代

二“洪范”所表现的“神权”和王权之统一的思想

第二章随着西周的没落而来的政治思想的演化

一西周的没落和“敬天”思想之动摇

二作为统治者阶级统治武器的“礼”与“刑”的产生

三由“敬天”到“重民”思想转化的社会内容

第四编初期封建制上升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第一章没落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老聃的复古主义

一“老子”成书的时代及老聃的社会身分

二老聃的辩证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老聃的政治学说

第二章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集大成”的孔子(丘)学

一孔丘的身分和其身分观念

二作为孔丘思想出发点的“仁”

三孔丘时代的政治问题和其对策

四“正名”、“礼治”和“伦理”的社会观一

甲正名主义

乙“礼治”

丙“德”和“刑”

丁“伦理”的社会观

五孔丘所倡导的政治运动

六曾参对孔丘学说的解释

第三章新兴地主一商人政治思想的萌芽第五编初期封建制矛盾发展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第一章作为农民阶级政治学说的墨子

一墨翟的年代、阶级性及其著作

二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兼爱”和“互利”

四“尚贤”和“尚同”

五墨翟的宗教思想和其所领导的政治运动

六墨派的发展和消亡

甲宋钘对墨翟的继承

乙墨翟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丙许行对墨翟的政治学说的发展

丁墨派的消亡

第二章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一杨朱的“为我”主义

二申不害、慎到、邹衍对杨朱的继承

甲申不害

乙慎到

丙邹衍

三作为封建地主阶层在政治上初步表演的商鞅的封建改制论

第三章没落封建主的政治学说——庄周的出世主义

一庄周传略及其著作

二庄周的认识论

三庄周的政治论

第四章没落期封建领主的政治学说

一孟轲的社会两阶层调和论

甲孟轲的年代及其社会身分

乙孟轲的人性论——性善论

丙社会论上之孔丘“伦理”说的新发挥

丁孟轲的政治学说

二荀卿的封建制度改组论

甲荀卿生平及其社会身分

乙“性恶”与“伪”

丙社会论——“群”与“分”

丁政治论——“法后王”与贤能政治

第五章统一封建阶级各学派的韩非学说

一韩非传略及其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参验”主义的认识论

三政治论上的三条原理——法、术、势

四利己主义的经济论

第六编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初期政治思想各流派及其演变

第一章由初期封建制到专制主义封建制转换期之封建地主政治学说的演变——由“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一“吕氏春秋”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吕不韦传略及“吕氏春秋”的著者

乙在认识论方面的“吕氏春秋”

丙“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丁大一统千围的创设与专制丰义

戊“用民”和农业的经营组织

二陆贾和贾谊

甲陆贾

乙贾谊

三“淮南子”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在认识论方面的“淮南子”

乙在政治论方面的“淮南子”

第二章适应于专制主义封建经济发展而来的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董仲舒的社会身分及其著作

二作为董仲舒认识论的“天人合一”论与“性”说

三对孔丘伦理社会观的神学解释

四“大一统”与专制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贵族地主自救运动的指导原理——刘歆的复古主义

一刘歆传略、阶级性及其时代

二谶纬说和“复古改制”的理论根据

三复古的政治论

第四章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思想的升沉与其统一

一今古文学派的对立与调和

二关于政治论上的各派见解

三调和各派之荀悦的折衷论

第五章农民派的政治学说

一王充的批判主义

甲王充传略

乙作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丙唯物主义的政治论

二在农民阶级实际运动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纲领

甲在“太平清领书”中所表现的农民的政治教条

乙“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运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纲领

第七编矛盾斗争扩大期中的各派政治思想

第一章矛盾扩大期中地主阶级各派思想的演变

一反映地主阶级颓废思想的儒、道学的合一

二回光一忽的傅玄反清谈的儒术论

三各部族集团间矛盾与道、儒学和佛学的对立

四反映阶级内部统一的王通儒佛道三教合一论

第二章在矛盾斗争扩大期中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鲍敬言的无政府主义

第八编地主阶级经济复兴时代的各派政治思想

第一章随着地主阶级社会秩序重新安定而来的礼制和刑法的制定

第二章反映地主阶级内部冲突之世俗大地主的政治学说——韩愈、李翱的排佛论

一韩愈的政治学说

二李翱的政治学说

三儒道思想的统一与对立

第三章寺院僧侣地主和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

一寺院哲学的“入世”主义倾向

二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柳宗元的三教调和论

第四章作为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吕才的道学论

第九编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一)

第一章代表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之理学的发展

一展开形而上的理学端绪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栽的复古主义

甲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乙张载的封建复古论

二周张哲学的初步发挥——二程哲学

甲二程传略

乙“心”一元论的认识论

丙二程的政治论

三司马光的保守主义

甲司马光传略及其政党

乙司马光的政治论

第二章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朱陆两学派的对立

一朱熹的折衷主义

甲朱熹传略

乙作为朱熹哲学之认识论的“理”、“气”二元论

丙折衷主义的政治论

二和朱熹派相对立之陆九渊的保守主义

甲陆九渊传略

乙作为认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一代表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之王安石的政治理论及其政策

甲王安石传略

乙王安石前驱者李觏思想的要旨

丙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

二反映初期自由商人集团一些要求的叶适、陈亮学说

甲叶适的批判主义

乙陈亮的功利主义

第四章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矛盾的扩大和各派政治思想

一充任元朝统治者统治工具的寺院哲学

二不绝如缕的汉族地主阶级的理学

三表现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妖道”

第十编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二)

第一章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其消沉

一随着地主经济暂时安定而来的政治思想各流派

甲吴与弼、胡居仁的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乙薛碹的大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丙代表地主阶级内部之统一倾向的陈献章的政治学说

二集大地主集团哲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学说

甲王阳明传略

乙认识论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丁作为阳明哲学之正统派的王学右派——王汝中、钱德洪的一派

三表现临于没落期的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陆桴亭、李中孚学说

第二章农民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反映农民阶级一些思想情况和要求的王学左派——王艮的政治学说

二“异端之尤”的王学左派另一代表者李贽的政治学说

三随着封建农村的崩溃而来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颜元的唯实主义

第三章萌芽状态中的市民政治思想

一黄宗羲、唐甄的非君论——市民民主思想的萌芽

二王夫之的经济欲望论

三作为市民思想来考察的龚自珍和魏源学说

5 曹德本著同名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政治学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本学科领域著名学者联袂编写而成。编者结合时代特点,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查阅、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学派、人物为核心,阐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的思想学说;书中首次把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分为六个时期,科学地揭示中国政治思想演进的基本脉络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全书史料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历史学、供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曹德本,男,1943年8月出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政治学)。

目录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创新

第一编思想形成期

引言先秦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与商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演变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的观念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第二节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三、敬天保民

第二章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孔子

一、身世

二、仁、礼学说

三、德治主张

四、人生哲学

第二节孟子

一、身世

二、性善论

三、仁政学说

四、历史观

第三节荀子

一、性恶论

二、礼治主张

三、社会观

第三章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老子

一、道论

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庄子

一、政治理想

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

三、人生观

四、社会批判精神

第四章墨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兼爱主张

第二节尚贤主张

第三节尚同主张

第四节非攻主张

第五节节用主张

第五章法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慎到

一、关于权势的作用

二、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

第二节申不害

第三节商鞅

一、历史观

二、人性论

三、法治理论

四、耕战思想

第四节韩非

一、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论

二、君主至上论

三、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第二编思想发展期

引言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社会政治状况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三、空前的古代民族大融合

第六章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始皇

一、尊君

二、中央集权思想

三、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

第二节汉武帝

一、独尊儒术

二、杂霸政治术

第三节唐太宗与贞观时期的统治集团

一、贞观集团的基本政治主张

二、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第七章汉唐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汉初黄老

一、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

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三、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四、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五、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第二节《淮南子》

一、无为论

二、“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历史观

三、兼容仁义的法治论及用贤观

第三节鲍敬言

一、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

二、“强陵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

三、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第四节葛洪

一、尊君思想

二、道本儒末、儒道合一

第五节《无能子》

一、理想社会及对圣人的批判

二、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

三、自然主义与无为论

第六节罗隐

一、论君主的合法性

二、论明君

三、君主批判论

第八章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贾谊

一、基本治世原则

二、礼法兼用的治国主张

三、治国策略

第二节董仲舒

一、天人合一论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四、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

第三节王符

一、民本论

二、德化论

三、重贤论

四、明君论

五、重法论

第四节傅玄

一、崇儒论

二、君道论

第三编思想完善期

第四编思想反思期

第五编思想转型期

第六编思想变革期

6 刘泽华著同名合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泽华先生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合集,共分三卷:第一卷《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通观三卷,他有两个论断,一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质,他的结论是王权主义,儒学就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权力支配经济。在学术界,持此类学术观点的学者被称为“刘泽华学派”,与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学者形成对比。

作者简介

刘泽华是目前国内著名的政治思想史专家,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肄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选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10余个研究会理事。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主编并与他人合著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士人与社会》(第一卷、第二卷)、《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商代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社会概况

二、上帝和祖先崇拜与神权政治

三、“余一人”和王权专制思想

四、几个政治概念的出现

五、结语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周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周公尊天崇祖,敬德保民思想

一、周公旦辅政

二、敬天思想和对殷代上帝观念的修正

三、尊祖敬宗

四、明德慎罚思想

五、保民

六、建业与守业

七、结语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的政冶思想

一、《尚书·吕刑》关于刑的起源与用刑原则的理论二、祭公谋父论德与兵

三、邵公论弥谤

四、芮良夫论王不可专利

五、虢文公论民之大事在农

六、伯阳父论“和”、“同”

第四节西周后期讥讽诗的政治意义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春秋时期社会概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状况

二、政治形势发展的特点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春秋时期政治思潮综述

一、对“民”的种种认识

二、关于对君主、圣王的诸种认识

三、关于天人关系与政治

四、关于礼、法、刑、政的诸种观点

五、关于君主专制的种种认识

六、关于用人的几种主张

七、关于忠孝

八、关于仁

九、华夷之论

第三节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一、管仲的修旧与改良思想

二、晏婴的社稷重于君主说与“和同”论

三、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四、叔向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

五、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论

……

第四章春秋末和旧中国社会概况

第五章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

第九章《管子》“轻重”篇的商业治国理论

第十章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吕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附言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

第一章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先秦政治文化的集成

第二章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

第三章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

第四章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

第五章《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

第六章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

第七章《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第八章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第九章《五经》崇拜与思维方式

第十章经学的在官与在野之争与儒学之分化

第十一章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十二章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

第十三章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

第十四章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

第十五章《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

第十六章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

第十七章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

第十八章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

第十九章裴颁的崇有论和名教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章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一章论贞观时期君臣的民本思想

第二十二章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

第二十三章从韩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

第二十四章“理学”的圣人无我与圣王专制

第二十五章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第二十七章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自由观念的转变

第二十八章近代社团政党与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

第二十九章学会做公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

弁言

第一章王权主义: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第三章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

第四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第五章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第六章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第七章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第八章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第九章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十章先秦人性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一章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的整合

第十三章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

第十四章王权至上观念与权力运动大势

第十五章先秦民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六章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第十七章礼学与等级人学

第十八章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第十九章儒家人论与王权主义

第二十章儒家的理想国与王权主义

第二十一章不宜从儒学中刻意追求现代意识

第二十二章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

第二十三章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第二十四章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第二十五章君主名号穹庐性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十六章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十七章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

第二十八章臣民卑贱论

第二十九章臣民的罪感意识刍议

第三十章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

第三十一章论处在政治与思想文化复杂关系中的士人

第三十二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与王政

第三十三章清官问题评议

第三十四章先秦诸子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认识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