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杂技
释义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秦统一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

简介

杂技,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

历史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中国杂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秦统一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汉代,角抵戏的内容更充实,品种更丰富,技艺更高超。到东汉时,则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南北朝时期,各族艺术交流频繁,使这一时期的杂技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不仅民间基础丰厚,而且各朝宫廷表演也异彩纷呈。

唐代时,一些节目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其中“载竿”之艺极高,马术节目也有很大发展,驯兽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自宋代起,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创造了名目繁多的新节目。瓦舍、勾栏的兴起使艺人有了易合易散的卖艺场所,此外,宋代还有了专业的杂技班和培养新人的“科班”。

宋代以后,杂技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元朝建立后,杂技沦落为走江湖、耍把戏的江湖艺术。清代艺人则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撂地”演出,或靠赶会流动演出,以维持生计。至近代,杂技更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解放后,杂技艺术获得新生。杂技艺术从简单的技巧表演发展到有乐队、舞蹈、灯光等配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代中国杂技已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奇葩。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节目。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例如,在当代的《千斤担》节目中,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耍坛子”、“转碟”等表演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

杂技词语解释

广义的杂技是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为“杂伎”、“杂技乐”。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百戏、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宋元(公元10~14世纪)以后,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饮誉欧美。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汉代更将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多种乐舞杂技节目的角抵百戏,其中弄剑、跳丸、倒立、走索、舞巨兽、耍大雀、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人兽相斗、五案、七盘、鱼龙漫延、戏狮等节目,盛极一时。根据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为了显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种百戏技艺,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代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这些技艺奇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对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深为赞叹,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异域奇技使汉代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发展。自此皇室每年都要举行此项活动,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会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唐代杂技在宫廷与民间并盛。皇室贵戚不仅在宴乐中欣赏杂技,而且在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队中,也常有行进中的杂技表演,如敦煌壁画中的《宋国夫人出行图》就是一例。唐代杂技不如汉代时那样盛大,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戏中的一些节目,但保存下来的节目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较之汉代有了新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唐代的《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一位宫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顶竿,上面竟装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还有小孩手持红色符节合乐歌舞。宋代(公元960~1278年)杂技从宫廷转移到民间,从演出形式到节目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封建伦理的充斥,使来自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的杂技艺术受到排斥。除了诸军百戏等带有训练性的节目,在皇室庆典表演之外,大多节目都沦为都会瓦子场所和乡镇流浪艺人的谋生方式。这种变化使一些排场豪华的大型节目消失,而多种多样的小型节目,一家一户或一个人表演的节目发展起来。彩戏法中的系列节目“剑、丹、丸、豆”等手彩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腰腿顶功为主要特征的特技异技,也出现了不少绝活。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杂技沦落江湖的情况未变,个人表演、父子师徒相传的杂技更为发展,形成了小型多样系列化表演,保持了许多古老技艺。一些特技在元明戏曲形成之际,被吸收入一些剧种,如蒲剧《挂画》中的“椅技”,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等。

特色、超常、神奇和险难异能是杂技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

近年来中国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屡次获奖,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第一杂技大国”。

中国杂技之乡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周口、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吴桥天下杂技第一乡

河北省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吴桥县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杂技第一县候选世界纪录,创下新的世界之最。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以后。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现在,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 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团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顶”等节目,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录制成影片播放。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边云明,1956年随中国杂技艺术团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访问演出时,他主演的“蹦床飞人”、“杠杆定车”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1年,河北省杂技团到墨西哥等4国演出,主要演员大多数来自吴桥。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国外朋友的赞扬。 扩大一点说,和吴桥毗邻的天津、唐山、聊城等地,都可以称之为杂技之区。聊城杂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曹植。这位建安才子善于“跳丸击剑”,并酷爱“斗鸡”、“跑马”。从那时起,聊城的杂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新中国建立后,以聊城艺人为主建立的杂技团就有贵州杂技团、云南杂技团、山西长治杂技团和山东杂技团、德州地区杂技团等。

河南最古老的杂技之乡

在河南历史上,不仅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杂技表演艺术家,而且举行过中国最大的“百戏”汇演。《列子》一书记载:“宋有兰子,以技于宋元君,召见,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这是见之于记载的河南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隋大业六年,又出现了我国最大的“百戏”汇演,不仅有18000人的乐队,3万余人的表演队伍,而且还有绵亘八里、周围2500丈的巨大戏场。据《隋书》记述,这次在洛阳端门外举行的“总追四方散乐”的演出活动,“从昏达旦”,“终月而罢”,其营费钜亿万”,民众“三百里皆来观”,达到了历史上“百戏”活动的顶峰。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间,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区所难以比拟的。例如,太康县马厂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百户村民即有8个杂技团。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营魔术村”,仅千户人家即有33个魔术团,从艺人员达百余名;新野县仅施庵、沙堰、范集三个乡,即有玩猴专业户1200余人;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上,从农历二月到三月三,上会演出的杂技团常多达二三十个,“人祖爷”的“节”竟成了自发的“杂技节”。

周口市级杂技之乡

2004年10月21日,中国文联将“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吴桥县,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 周口的杂技历史悠久,是我国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虽经时代变迁,但杂技艺术在周口大地历久不衰,每年一度的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大展演的舞台。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催生了众多的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范围内,目前有专业杂技团体100多个,业余杂技团体201个,从业人员近15000人。从市、县到乡、村,从基础培训到高精尖竞技,各类杂技团、魔术团、驯兽表演团、飞车表演团等犹如朵朵鲜花,开遍周口大地。

大王庄 东北庄村级杂技之乡

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河北省肃宁县窝北镇大王庄村和河南濮阳市东北庄村被首次命名为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

大王庄村现有3080人,从事杂技的就达1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2多。当地的杂技班、团有15个。说起大王庄人玩杂技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著名的杂技艺人、人称“画眉张”的张增财。张增财生于1890年,卒于1964年,他以口技著称,尤其擅长模仿画眉鸟的叫声,故艺名叫“画眉张”。

濮阳素来被称为河南的“杂技之乡”,濮阳的东北庄和河北的吴桥自古就有“杂技南北两故里”之说。濮阳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庄村人酷爱杂技,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顽童,几乎人人都会耍上几个把式。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该村为国内外输送杂技人才4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及朝鲜、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内外杂技团中,担任过团长的东北庄村籍人就有37人,在近10年的国内和国际大赛中捧回奖杯达30多个,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国际比赛中的辉煌成果

中国杂技从1956年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就不断获得优异成绩。孙泰的“口技”,金业勤兄妹的“车技”,夏菊花的“顶碗”,乔平海等的“转碟”以及战士杂技团的“板凳游戏”、“爬竿”等分别在华沙国际杂技比赛和世界青年联欢节文艺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而获得银奖、铜奖和其他荣誉的节目更多。

自1981年12月第一次参加法国巴黎第五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比赛,中国杂技就一鸣惊人,获得金奖中的首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在其后的数届比赛中,中国杂技演员又连续获得了这项金奖。从1981年第八届至1987年十二届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大奖赛,中国杂技共有三个节目获最高奖“金小丑奖”。

1985年,中国首次进入英国主办的第十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场,初露锋芒就夺得了四项冠军。1986年底的第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赛上,中国杂技演员获得了全部25块金牌中的22块,同时夺得了最高奖“黑湖塔”杯和团体冠军奖杯。独树一帜的中国杂技艺术,展示了东方文化的辉煌和神韵,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杂技大国。九十年代,中国杂技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1990年1月24日至31日第十三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节和第四届“未来杂技节”上,中国福建的方圆、何瑛表演的《单拐倒立》和内蒙古的旭仁花、塔娜、珊丹、托亚表演的《四人高车踢碗》,双双夺得金奖。最为世人轰动的是中国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六岁的小演员小米粒表演的《柔术转毯》,夺得了两个杂技节的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金奖”。

1993年在摩纳哥第十七届蒙特卡洛世界杂技比赛中,中国杂技演员又获得多项奖励,特别是传统节目《双顶碗》更获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金小丑奖”。

中国杂技的意义

中国杂技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两点:一是中国杂技艺术具有的悠久传统和丰厚的历史积累,为其提供了创新的基础;二是中国杂技有它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卓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