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释义

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期间签订的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精神组建起来的,是中国科学院直接领导下的所级高科技运行与科研单位。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站名。作为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和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地面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

历史沿革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型装置,也是我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建成以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又对系统进行过多次的升级改造和维护维修,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技术系统和较大规模的运行体系。

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它的发展催发和支持了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应用从科学实验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发展。地面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20年来地面站在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形成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密云)接收站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从建成时只能够接收处理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到现在能接收处理 十多颗卫星,谱段涵盖光学与微波,分辨率从2.5米到1000米,同时代理分发0.61米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真正实现了一站多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信息服务系统。

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别与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了卫星数据接收协议,目前正在接收美国LANDSAT-5、法国SPOT-2/4/5、加拿大RADARSAT-1、欧空局ENVISAT-1和ERS-2、印度RESOURCESAT-1、美国Terra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CBERS-02B等11颗卫星数据,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

2007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的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根据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布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期中科院科研工作发展的需求而成立的集运行与研究为一体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型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机构,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应有贡献。目前,地面站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技体系中。

历任站长王新民、潘习哲,现任站长王杰生。

签约情况

地面站代表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表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与国际卫星管理机构签约情况

NDSAT-5 美国 NASA/NOAA/EOSAT 1986年

JERS-1 日本 NASDA 1993年

ERS-1 欧空局 ESA 1994年

ERS-2 欧空局 ESA 1996年

RADARSAT 加拿大 CSA/RSI 1997年

SPOT-1/2/4 法国 CNES/SPOT IMAGE 1997年

LANDSAT-7 美国 USGS 2000年

SPOT-5 法国 SPOT IMAGE 2001年

ENVISAT-1  欧空局  ESA  2003年

数据服务

主要作用

地面站从1986年正式投入运行。 通过对卫星数据持续的接收和处理,形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历史资料,这是我国进行空间信息应用中宝贵的数据资源。

作为我国遥感应用所需卫星数据的主要信息源,地面站为全国各遥感研究和应用部门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卫星遥感资料,为促进全国遥感应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面站现有国内外用户600多家,遍及政府部门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地面站提供的卫星资料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质勘探、测绘、城市规划、水火虫灾害监测评估等众多领域,促进了我国高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宏观决策的科学化论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数据使用部门

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国家环保局、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石油、冶金、煤炭等集团公司、研究机构、高校、省市地方政府、国际用户等。(图4)

重要服务项目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与灾情分析及灾后植被恢复监测;胜利油田黄河入海口改造规划;三江平原数万亩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葛洲坝工程环境监测;为地质矿藏勘探进行的地质地貌研究;为围海造田进行的珠江口海水泥沙量分析等;1991年以来每年的洪涝灾害监测,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监测(首次应用了5颗卫星重复监测的技术);我国每年大中城市扩展变化监测业务;大比例地形图修编;全国荒漠化监测;京津唐地区沙尘暴调查;全国农情速报;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各级资源环境大型数据库建设等。

最大用户

国土资源部是目前中国遥感卫星数据的最大用户。自1999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始借助遥感卫星进行土地执法检查,通过“拉网”式检查,使以往难于把握的土地违法违规瞒报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005年,国土资源部对全国5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285个区县实施了卫星监测,监测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购买卫星数据430景。卫星遥感监测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得到了动态管理。利用高精确度的监测数据,可制作1:1万正射遥感影像图,用于辅助土地利用更新的调查。

研究获奖

科学研究

地面站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重点项目,以及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等大量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遥感信息系统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获奖情况

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立与系统功能发展(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国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技术方法研究(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SPOT数据预处理系统技术(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航空磁带图像预处理系统(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TM信息进行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监测和灾情分析(1988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TM图像信息特征及在南皮县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199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注:以上仅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奖项。

地面站主要任务是

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服务,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地面站已形成了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接收站(位于密云)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接收站内配备大型接收天线2部、中小型接收天线2部及相关的各种卫星数据接收、记录设施多套,具备接收国内外15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目前全天候运行性接收9颗卫星数据,初步实现了一站多星,多种分辨率和全天候、全天时、准实时。同时,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技术服务系统等。具备日处理各类卫星影像数据100多景的能力。

地面站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长达18年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资料,这是我国进行空间信息应用中宝贵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资源。数据种类涵盖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空间分辨率从2.5米至100米。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为国家关键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源,是国际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

接受卫星介绍

美国陆地卫星七号 (LANDSAT-7)

卫星参数: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o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波段号 类型 波谱范围 地面分辨率

1 Blue-Green 0.450-0.515 30m

2 Green 0.525-0.605 30m

3 Red 0.630-0.69 30m

4 Near IR 0.775-0.90 30m

5 SWIR 1.550-1.75 30m

6 LWIR 10.40-12.5 60m

7 SWIR 2.090-2.35 30m

8 Pan 0.520-0.90 15m

美国陆地卫星五号 (LANDSAT 5)

卫星参数: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o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波段号 波段 频谱范围μ 分辨率m

B1 Blue-Green 0.45 – 0.52 30

B2 Green 0.52 - 0.60 30

B3 Red 0.63 - 0.69 30

B4 Near IR 0.76 - 0.90 30

B5 SWIR 1.55 – 1.75 30

B6 LWIR 10.40 – 12.5 120

B7 SWIR 2.08 - 2.35 30

RADARSAT-1

基本信息: RADARSAT卫星是加拿大于95年11月4日发射的,它具有7种模式、25种波束,不同入射角,因而具有多种分辨率、不同幅宽和多种信息特征。适用于全球环境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监测等。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晨昏)

轨道高度:796公里

倾角:98.6o

运行周期:100.7分钟

重复周期:24天

每天轨道数:14

卫星过境的当地时间约为早6点晚6点。

重量:2750kg

工作模式 波束位置 入射角(度) 标称分辨率(米) 标称轴宽(公里)

精细模式(5个波束位置) F1- F5 37---48 10 50x50

标准模式(7个波束位置) S1- S7  20---49 30  100x100

宽模式 (3个波束位置) W1-W3  20---45 30 150x150

窄幅ScanSAR (2个波束位置) SN1 20---40 50 300x300


 SN2 31---46 50 300x300

宽幅ScanSAR SW1 20---49  100 500x500

超高入射角模式(6个波束位置) H1-H6 49---59 25  75x75

超低入射角模式 L1 10---23 35 170x170

日本JERS-1卫星

基本信息:

JERS-1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92年发射。用于国土调查、农林渔业、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星上传感器SAR。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

赤道上空高度:568.023公里

半长轴:6946.165公里

轨道倾角:97.662o

周期:96.146分钟

轨道重复周期:44天

经过降交点的当地时间:10:30-11:00

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18米

距离方向18米

幅宽:75公里

ERS卫星

基本信息:

ERS-1 ERS-2 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由于ERS-1(2)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来获取全天候与全天时的图象,比起传统的光学遥感图象有着独特的优点。

卫星参数:

椭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80公里

半长轴:7153.135公里

轨道倾角:98.52o

飞行周期:100.465分钟

每天运行轨道数:14 -1/3

降交点的当地太阳时:10:30

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30米

距离方向<26.3米

幅宽:100公里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

基本信息: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 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
波段数: 4
波谱范围:
B6:0.50 –1.10(um)
B7:1.55 – 1.75(um)
B8:2.08 – 2.35(um)
B9:10.4 – 12.5(um)
覆盖宽度:119.50公里
空间分辨率:B6 – B8:77.8米
B9:156米

CCD相机:
波段数: 5
波谱范围: B1:0.45 – 0.52(um)
B2:0.52 – 0.59(um)
B3:0.63 – 0.69(um)
B4:0.77 – 0.89(um)
B5:0.51 – 0.73(um)
覆盖宽度:113公里
空间分辨率:19.5米(天底点)
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
波段数: 2
波谱范围:
B10:0.63 – 0.69(um)
B11:0.77 – 0.89(um)
覆盖宽度:890公里
空间分辨率:256米

法国SPOT卫星

卫星参数:

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高度:832公里

轨道倾角:98.721o

轨道周期:101.469分/圈

重复周期:369圈/26天

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

扫描带宽度: 60 公里

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

波谱范围: 

多光谱XI B1 0.50 – 0.59um

20米分辨率  B2 0.61 – 0.68um


 B3 0.78 – 0.89um

SWIR 1.58 – 1.75um

全色P10米 B2 0.61 – 0.68um

在科研发展与用户技术服务方面

积极参与国家“七五”、“八五”、 “九五”、 “十五”科技攻关及高技术研究,为用户提供了大量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的特殊处理和技术咨询服务,掌握了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预处理与系统集成及遥感信息分析与提取等关键技术。在科研工作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其它部委奖励数十项。锻炼培养了一支有丰富运行经验和较高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现设有北京接收部、数据处理部、信息处理部、数据管理部和用户服务部5个业务部门和业务办公室、综合办公室2个职能部门。在编员工151人,科技人员约占84%(其中研究员占11%,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占26%,中级职称人员占48%),是研究生培养单位。

地面站现有国内外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用户600多家。数据资料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调查、全国林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调查以及重点城市扩展情况监测、荒漠化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与评估、地质与资源勘探、地形图测绘等众多领域,为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为促进我国高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宏观决策的科学化论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服务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近年地面站引入了新的激励机制和新的服务观念,加强了数据服务,产品分发、技术咨询以及产品质量的把关工作。并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多次举办卫星遥感数据专题应用培训班和全国遥感卫星数据成果应用调查活动,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展望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决心继续发扬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站风,向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并提供高质量服务、成为国际先进的空间信息地面基础设施的方向努力,实现江泽民同志对我站提出的要求,“努力建好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努力奋斗,开拓进取,谱写我国航天遥感事业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