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 |
释义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书名: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 作者:杨筑慧 类别:社会文化 页数:389 页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目录前言 概论 第一章生人之谜--生殖崇拜管窥 第一节生人的葫芦 第二节出人的洞穴 第三节生殖器及性交崇拜 第四节生殖崇拜的其他象征物 第二章为色?为后?--婚姻家庭与生育 第一节婚姻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婚姻与子嗣 第三节婚姻家庭与抚育 第三章虔诚的祈盼--求子习俗 第一节灵魂观念与求子 第二节求鬼神拜佛祈子 第三节“架桥”、“补路”求子 第四节生殖崇拜与求子仪式 第四章希望与惶恐的交结--孕产习俗 第一节对孕育的认识 第二节孕育习俗 第三节分娩习俗 第五章从自然走向社会--诞生与人生礼仪 第一节出世:走向社会的开端 第二节人生礼仪 第三节喂养、招魂与拜干亲 第六章个体符号的标示--命名习俗 第一节西南民族姓氏来源 第二节命名习俗 第三节连名制 第七章走向苍茫世界--社会角色的塑造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塑造 第二节成年礼 第八章理性?非理性?--生育观念 第一节生育观念及其内涵 第二节西南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节育 第九章从传统走向现代--传统生育 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实施 第二节优生:人口素质提高的自然基础 第三节优育优教:人口素质提高的社会基础 第四节新型生育文化的构建 余论--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化的思索 一、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关于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三、妇女生育健康的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历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一览表 云南省沧源县勐董镇帕良村佤族《村规民约》 中有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 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计划 生育章程》(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 后记 …… 书摘第一章生人之谜--生殖崇拜管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对于生命起源的思考与探索似乎从未停止过,石生人,水生人,植物生人,蛋生人,土生人,上帝造人,人源于猿等等。无论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都反映了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艰难求索。 在人类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人自身生命情态的运动缺乏科学而理性的认识。大自然是一个有生气而又变化无常的世界,日月运行,昼夜更替,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崩地裂,雪落霜降,江河湖海奔流,植物荣枯,禽翔兽走,生死无常……它一方面赐予人们生存的各种物质,带给人们衣食之源;另一方面又无时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带给人们不可抗拒的灾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无助,那么脆弱和渺小,于是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感、依赖感和敬畏感,并认为大自然有一种至高、至强、至大的力量在操纵,它和人一样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但其力量远远大于人类,可以赐福于人,也可以降祸于人,只有对它进行膜拜,向它贡献,才能消灾弭难,才能获得护佑。于是,与人类生存相关的诸多自然现象成为人类膜拜的对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湖海、动植物、火、石、天地等等。可以说,宗教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基于自然与自身存在的互动关系思考的结果。 同样,在人类自身繁衍和生命运动的过程中,早期的人类也并不了解生与死的奥秘。生命源于何处?人为什么能生育?一个个幼体如何成长?人为何会形容枯槁?鲜活的生命为什么瞬息消失?一个个的困惑迷茫着在今人看来似乎并不智慧的头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