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笋竹城
释义

中国笋竹城即福建省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635万亩),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1121个自然村、2054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12亿元。

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陆游、辛弃疾、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海拔1822米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还有堪称小黄山的九仙山。

历史遗存

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御焙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还有东岳庙、圆通寺、宋朝理学家朱熹主持开凿的艮泉井等名胜古迹,其中东岳庙和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

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0.52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 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工业经济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完成产值4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2.5%,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3.4%,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6.5%,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上5000万元企业有20家。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中国笋竹城建设强力推进,一期开发已完成,开发面积1045亩,入园企业30家,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莲花坪和川石、东游、东峰、南雅、徐墩、吉阳6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已逐步形成。

商贸流通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7.43亿元,餐饮业2.28亿元,其它业0.41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5个,批发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8个,村级23个,其它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等4个。大型超市4家,药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4家。全市已成立水煮笋、蔬菜、锥栗、柑桔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6个,拥有会员2.3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汽车、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兴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闽芝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销售公司。

项目开发

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2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2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完成投资3.47亿元。

对外经贸

200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75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38家,外贸出口总额5255万美元,拥有明良集团、柏物产食品、颖食物产、樟建木业、吉阳工艺品、弘光席业、绿剑食品等13家出口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9.5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21亿元。全市共培育信用镇4个、信用村82个、信用户22955户。

基础设施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205与省道204、303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规划中通过建瓯的高速公路有4条,其中浦南高速公路2008年可建成通车,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古、宁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随着这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142座,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9.8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为福建省民间根雕艺术之乡,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农民文化俱乐部1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座设施先进的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人口比率达4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和99%,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连续16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人民生活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423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414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67人,列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285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426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4人。

大事记

5月13日临近中午,在第十一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一阵阵掌声热烈响起,在一号签约台上,中国笋竹城、福建宏远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签订了竹纤维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对接合同,至此,仅这单项投资3.14亿元,可新增产值14亿元,创税利4600万元的大项目花落建瓯“中国笋竹城”。

建瓯地处海西绿色腹地的闽北山区,从2006年下半年打造“中国笋竹城”品牌,逐年响起来,引来了全省、全国注目。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该市靠“中国笋竹城”的特色,在全国以唯一的县级地方展馆参展,一时轰动京城,几十家新闻媒体争先报道。福建省竹业协会笋食品分会和竹炭分会设在建瓯,省政府向中央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笋竹加工贸易示范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答复代表建议中表示对建瓯市建设“中国笋竹城”给予大力支持。5月15日,国家林业局第三次派员考察“中国笋竹城”,要求加快建成“国家高新技术笋竹加工贸易示范区”;这是全国第一个打出“中国”品牌的集笋竹加工、交易展示、信息交流、竹业科研、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平台。

俗话说:“无浙不成商。”浙商也纷纷入驻“中国笋竹城”,如安吉企业家沈建华办起雅风竹业有限公司、绍兴企业家唐金荣办起绿剑食品有限公司、温州企业家诸建华办起利树浆纸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同时,“清华同方”、“世纪阳光”、“福人”等一批上市公司也看好“中国笋竹城”,先后在这投资兴业。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也接踵落户建瓯,如昌隆竹业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生产竹集装箱复合板,可新增产值1.8亿元;圣达公司总投资2.5亿元、总产值可达6亿元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国家高新技术和“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去年9月份,泉州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到笋竹城考察后,与建瓯签约1000亩供地意向书,作为该公司生态纺织项目发展用地,该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可为中国笋竹城年创产值60亿元、税收5亿元。去年该市新办项目78个,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

随着“中国笋竹城”的建设,建瓯逐渐形成笋竹行业的“硅谷”,吸引了一批高科技大项目落地,促使竹笋加工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科技,清洁型,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上述的建瓯和宏远集团与中科院对接的科技成果,联手开发生产被专家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的竹纤维功能性面料。推进纺织业的环保清洁生产,提高全国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有效破解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原料的进口“限量”、“禁运”之困,如今,该项目建设已列入“国家支撑项目”。颖食物产有限公司开发生产“毛竹笋加工附产物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综合利用”项目,从竹笋加工的废弃笋头、笋壳中开发出竹膳食纤维、竹笋氨基酸肽类提取物、竹笋甾醇等8种产品,均为国内首创,价格比黄金还贵。特艺竹木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纳米改性竹炭光触媒材料”项目,从废弃的竹加工下脚料中开发出纳米改性竹炭系列产品30种,专利技术4项,均为国内首创。利树浆纸有限公司引进国外高科技制浆新技术--国内唯一采用无水无药的物理制浆办法生产竹浆。该工艺能充分利用竹木废弃物、节约能源、得浆率高,又能满足环保要求。这一批项目的实施,促使该市笋食品加工从生产水煮笋罐头向软包装笋系列产品升级和竹业“衍生品”的开发。竹材加工从生产竹凉席、竹筷、竹地板坯向竹胶板、竹工艺板、竹地板成品、竹纤维升级。初步形成从竹根到竹叶、从笋肉到笋壳、笋头的系列开发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零”剩余,具有较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一批高新技术、高效益的品牌企业集聚“笋竹城”,推动建瓯市的笋竹产业迅猛发展,该市现有笋竹加工企业337家,产品多达13类500多种,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涌现出众多的“福建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以及全国唯一的笋食品“产品质量国家免检”等知名品牌。水煮笋产品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竹胶板、竹地板名列福建省首位,三森竹胶板还成为北京奥运会建设场馆指定产品等等。

随着“中国笋竹城”的品牌叫好,笋竹成了建瓯的“品牌农业”,也催生了一大批有工业背景的农民。竹业经济整体效益提高,激发农民抓好笋竹资源培育的积极性,全市已投入1200多万元,开发1800多公里竹山机耕路;在竹林资源培育上,除推广一系列丰产培育技术外,近年来,从竹林可持续经营出发,还推广竹山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竹阔混交林经营等新技术。大批劳动力吸纳到中国笋竹城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根毛竹从3元收购来卖到20元,企业收购20元毛竹,通过加工后价值可达百元左右。建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南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东峰镇东峰村村民王建辉夫妇当工人有两年多的历史,他们是华宇公司生产骨干,每月每人有上千元的工资收入,公司还给每位职工上了保险。与过去相比,干一年比待在田间山头干农活多收入一万多元。去年还花了6000多元买了摩托车,上班有了“专车”。他那个村民小组有100多户村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像他一样离土不离乡,上班是工人,上山成农民,亦工亦农两相宜。

像王建辉夫妇这样有工业背景的农民,建瓯全市有9.18万。在房道镇安宁村,整个村369户、1480人。其中110户农户成了企业的股东,占全村农户的三分之一,400多位农民变成企业工人,占全村劳动力的九成以上;村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户均工业增收达0.94万元,投入股金年收益率在30%%以上,安宁村的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大型演唱会

为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和提高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推动中国笋竹城建设,加快“海西绿色腹地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年初研究决定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中国笋竹城·建瓯”大型演唱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

该活动由市里专门成立的演唱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筹备,具体由建瓯市佰联通讯经营部投资承办,活动初定时间在7月10日,届时由央视名嘴主持及由多名知名明星和专业演职人员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将为我市人民群众奉上一场精彩绝仑的视听盛宴,同时活动中穿插的互动节目将对宣传、推介建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知名度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市委、市政府为确保此次演艺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专门成立了由市有关领导及职能部门单位人员组成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分设演出宣传推介、演出场地建设、安全保卫、演艺事务、招商活动、后勤保障、市容市貌整治共7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协同各工作组正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认真地运作、协调、筹备此次大型演艺活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