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释义

学院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以承担物理类学科和专业建设、全校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院。学院下设基础物理系、应用物理系、材料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办公室五个行政单位,并设有无线电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与计算物理研究所三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专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讲师16人,助教33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42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22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师中的高职比为

34.7%,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2.7%,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7%。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87人,本科生630人。近几年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电磁理论与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材料物理等科研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立项14项,到位科研经费344万元。“十五”期间该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正式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52篇,EI收录14篇。“十五”期间该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出版教材6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获厅局级、校级奖励32项。

学院现设有山东省精品课程《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中心”正在建设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工科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综合与创新物理实验室、智能与检测技术实验室、材料物理实验室、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等。学院有教学科研用房使用面积约7135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仪器与设备资产总值近1500万元。教学与科研用计算机300余台。

学院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坚持物理学科与工科物理教学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持工科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处于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校内中等水平。经过5~10年建设,逐步从教学型学院建设成教学研究型的、以物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科学院。

师资队伍

物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讲师53人,教师中的高职比为 43%。名单如下:

教授13人:

李元成、方建会、门福殿、关继腾、郭文跃、薛庆忠、王殿生、李书光

闫向宏、魏宝君、黄柳宾、焦志勇、张 军

副教授27人:

徐 军、王玉斗、张立红、储 浚、王文新、黄乔松、张亚萍、周 勇

沈 跃、聂士忠、刘 冰、路 斌、胡松青、房文静、方恒忠、徐先锋

许令周、贾传磊、朱化凤、王 宁、李代林、于 红、贾玉磊、周丽霞

李 红、于濂清、燕友果

讲师47人:

王洛秋、彭爱华、陈东猛、李东霞、邹俭英、张伟伟、董梅峰、郑海霞

王小明、李媛媛、尹玉芳、袁顺东、付殿岭、田艳杰、朱海丰、贾翠萍

刘超卓、徐志杰、刘伟华、周小岩、马秀波、杨喜峰、田咏桃、尹教建

韩治德、赵培河、展凯云、刘素美、宋新祥、杜永刚、郝兰众、匙玉华

魏淑贤、刘云杰、马红章、陈华东、亓 鹏、甄玉花、凌翠翠、李 静

王 龙、江 萍、曹贞斌、赵联明、张 会、韩国霞、隗群梅、张智伟

周 伟、刘学峰、孙霜青、郭雅慧、杨广武

现任领导

职 务 姓 名 办公室电话

院长 郭文跃

副院长 魏宝君

副院长 薛庆忠

副院长 王殿生

副院长 王玉斗

党委书记 张金彦

党委副书记 孙鹏燕

院长助理 王新明

基础物理系主任 刘冰

基础物理系副主任 陈华东

应用物理系主任 闫向宏

应用物理系副主任 刘超卓

材料物理系主任 张军

材料物理系副主任 胡松青

材料物理系副主任 燕友果

光电信息科学系主任 焦志勇

光电信息科学系副主任 王宁

光电信息科学系副主任 贾传磊

物理实验中心主任 黄柳宾

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 刘彦民

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 沈跃

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 张亚萍

物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兼) 王新明

专业设置

应用物理学专业

一、专业概况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最早设置的本科专业,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从1986年设置应用物理学专业至1999年的14年间,共招收了7届学生,合计152人,我校德高望重的物理教师冯世瑄、戈革、乐光尧、贾瑞皋等参与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工作。自2000年起,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快速发展,专业开始连续招生,近6年来,应用物理学专业招生数量稳定在每年4~5个班。

2007年和2008年应用物理学专业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7年应用物理学专业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采用“2+2”或“3+2”模式联合培养国际化物理专业人才,现有2人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在调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这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出与能源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会不断扩大,在石油石化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中,理科性质的应用物理学专业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作用,利用行业的丰富资源,培养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物理学与能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从2000年开始立项“具有石油工业特色的应用物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应用物理学专业及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物理理论与石油工业应用相结合的物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2003年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刚性物理基础,柔性专业方向”、具有“物理+能源”特色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物理+能源”特色的培养方案,灵活的专业方向,完备的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一体设计,全程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求人才。

应用物理学专业下设“采油物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以及“核电及核技术应用”3个专业方向,建有“智能仪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核电与核技术综合实验室”,同时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截止到2010年,本专业共培养毕业生12届,累计毕业生总数600余人;现有在校生20个班520人。毕业生中既有“山东省十佳辅导员”赵伟、“山东省十大好人”田永芹、“山东省十佳毕业生”张卫强等这样的突出代表,也有一批默默工作石油行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物理学专业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越,有学校石油主干专业的支持和配合,有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支撑,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办学实力。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中有20多个集体、500多人次获各类各级奖励,其中全国挑战杯、全国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等奖励10余人次。2007年以来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余项。外推保送研究生18人,全部为国内著名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其中清华大学3人、中国科技大学3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研究所12人。

近6年来,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分别为76%和25%;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70%;考研录取率35%;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和荣誉24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居山东省同类理科专业前列。

二、办学特色

(1)应用物理学专业理科特色鲜明,物理基础理论厚重,专业课程实用,紧密结合石油勘探开发,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核技术应用,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和山东省应用物理学专业先进水平。

(2)刚性物理基础,柔性专业方向,在物理理论基础培养刚化的情况下,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专业方向。近几年三次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面向石油工业设立了“采油物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以及“核电及核技术应用”三个主干方向,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突出了能源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特色。

(3)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了十几门工程基础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扩展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越,有学校石油主干专业的支持和配合,有物理学一级硕士点的支撑。

(5)培养的学生物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学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85%以上。

三、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

1、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物理+能源”特色、物理基础厚重、专业方向实用、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物理学与能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能在物理学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利用相关物理知识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核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

2、人才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外语知识;掌握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与石油勘探开发、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核技术应用相关的生产实践、应用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应用物理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文献信息资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撰写论文、参与交流的能力。

3、课程设置

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了“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 的课程体系。

“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即实践与创新教育环节,整个课程体系构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公共基础、物理基础和专业方向为三个课程模块。物理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9门课程,全部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了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了“刚性物理基础”的培养目标。以学校石油等能源优势学科的主干课程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用高新技术及学科研究进展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灵活专业方向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整个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和创新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实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目标。

2006年理论物理系列课程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普通物理学(理科)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理论物理系列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电磁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物理学前沿名题欣赏》、《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教程》等6部教材。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物理基础模块课程由物理学科承担,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由相应方向的学科承担,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整体优势。

“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校内、外优势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贯穿全学程整体设计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又有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等多个层次,构建了一体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依托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了实验室和大学生物理创新基地等实验条件建设,建立了实验室全面开放的管理新体制;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活动、实验室开放等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方向的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了学生到一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并形成常规机制。

一体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空间上强化了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在时间上强化了贯穿全学程始终,注重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既保证了“大众教育”质量,又突出了“精英教育”特点;既可保证大面积教学质量,又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物理系是应用物理专业的主管单位,全系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4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先后发表教学论文23篇;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项目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7项;获教学成果奖励2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0项;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10篇;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5项;获科研成果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5项。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培养措施

应用物理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梯队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优良,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队伍。依据科学有效、稳定有序的原则,通过积极引进、脱产攻读学位、在职培养、优化调整等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学历层次,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大于70%,10人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培养1~2名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努力使青年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中老年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材料物理专业

1、专业概况

材料物理专业是2001年由学校自主设置、2002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该专业自2002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共10个班,244人。专业下设“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和“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2个专业方向,建有“材料性能分析与检测实验室”、“材料科学综合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和“材料成型与检测实习”、“材料腐蚀与防护实习”2个校外实习基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材料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支撑。

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管理及运行由我院材料物理系全面负责。本专业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材料复合与组装、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学科优势;07、08两年共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1项,科研经费达433.6万元,发表论文68篇。

经过多年的建设,材料物理专业已形成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准确的专业定位,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较完备的教学基本设施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至今已有的4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 、专业建设

2.1 办学思路

(1)立足石油石化,面向全国,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加强理工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不断挖掘专业内涵

(3)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学科优势,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4)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专业定位

目标定位:材料腐蚀与防护和材料分析与检测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

面向定位: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业,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3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和学院的总体规划,材料物理专业制定了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末达到在校本科生270人,研究生30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争取申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校级特色专业,使本专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科研工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重点发展材料复合与组装、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研究方向,整合1~2个科研团队;力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课程建设逐步完善,所有课程实现“主讲教师”制度,积极组织落实“材料物理实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通过培养、引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目前“十一五”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良好,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规划得到贯彻落实,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基本符合专业发展的要求。

2.4 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毕业后能在材料分析检测和材料腐蚀与防护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物理学院先后7次调整和修订了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新版(2008版)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和“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2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实践、英语、计算机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4年不断线,增加了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目前新版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总学分为189.5,其中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分别为155.5和34,分别占总学分的82%和18%;共开设12门学位课程,2个专业方向分别开设了9门专业限选课。新版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由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目前材料物理专业运行两套培养方案,2005、2006和2007级在校生执行2006版培养方案,从2008级开始执行2008版培养方案。从总体来看,目前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3、师资队伍

材料物理专业自建立以来,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院在师资培养与引进中,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缘结构的多样性,以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目前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本专业17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国内外11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学院正通过出国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加大了高学历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的引进力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批高学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正在快速成长。

4、科学研究

近年来,材料物理系积极引导本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在材料复合与组装、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形成较强的科研实力与学科优势。近两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5项,横向课题4项),人均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石化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科研经费达433.6万元。07、08两年共发表科研论文63篇,其中在《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Nanotechnology》、《Polymer》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人均发表论文达3.7篇;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5、教学资源

目前本专业与其它专业共享“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智能检测技术实验室”和“大学物理创新实验室”。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自2003年启动,经过多年建设和完善,现已建成“材料性能分析与检测实验室”、“材料科学综合实验室”和“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2010年拟筹建“计算材料学实验室”。目前,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20余台/套,资产总值232余万元,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实验室规章制度完善,通风、照明设施完好,消防设施完备;实验室环境达到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加强实践教学,确保本专业校外实习的顺利开展,物理学院分别与东营市南里集团和胜利油田油建一公司合作,先后建立了2个材料物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承担为期两周的材料成型与检测和材料腐蚀与防护校外实习任务。

6、实践教学

材料物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理工结合的特色,在夯实学生基础物理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材料工程应用能力。近年来,材料物理专业加大对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体系构建的力度,逐步完善了连续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1层次:依托物理实验中心的优势,进行《普通物理实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动手能力;第2层次: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材料性能分析与检测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并进行材料成型与检测专业实习和金工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层次:依托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进行《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的实验教学,并开展材料腐蚀与防护的专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第4层次:依托物理学院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毕业设计和教师科研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前沿知识等方面进行自主探讨,培养创新性人才。

材料物理专业构建了连续4年不断线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利用了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了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到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更有利于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7、荣誉获奖

近年来,材料物理专业累计选拔10名本科优异生参与教师科研,本科生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院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项,参与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7篇;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先后多次获得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成果展二等奖、08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首届“科达杯”电子电路设计大赛三等奖、校级科技论文一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等奖项。同时,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建了赴黄岛经济开发区调研团、赴山东菏泽银香伟业集团调研团,并获得了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称号。通过这些活动,使专业学生增强了社会意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至今,已有1人获得省级优秀学生、2人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5人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并有33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8、考研就业

从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材料物理专业的生源质量较好。本专业立足石油石化,积极培养材料物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专业严把学生质量关,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06、07、08、09年本专业学生考研率分别为35%、22.4%、23.5%和37.5%,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本专业注重宣传引导,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宽就业渠道,06、07、08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0%、91.38%、96.08%;特别是2009年,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截止到目前为止就业率已达90.6%。从分配去向来看,毕业生遍布石油、石化、机械、电力、船舶等领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好评,专业影响力正逐步扩大,社会评价较好。

9、结语

展望未来,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发展建设规划,材料物理专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制定了本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保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按照学校的战略部署,物理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完善与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材料物理专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学科建设

物理学

物理学一级学科是我校重点学科之一,具有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包含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8个二级学科。我院物理学一级学科现设有(01)数学物理与计算物理、(02)量子力学及应用、(03)凝聚态理论、(04)原子与分子物理、(05)信息光学及应用、(06)检测声学、(07)电磁理论及应用技术、(08)智能检测技术8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9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1名,5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学科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16项。荣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该学科每年在《Phys.Rev.A》、《Phys.Lett.A》、《J.Chem.Phys.》、《Eur. Phys.J. B.》、《J. Mod. Opt.》、《Int. J. Theor. Phys.》、《Commun. Theor. Phys.》、《Appl. Math. Mech.》、《Chin. Phys.》、《中国科学》、《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光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该学科导师队伍学术造诣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在物理学前沿领域开展了相当的工作,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形成了物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学制3年。主要学位课程及必修环节有:自然辩证法、基础外语、群论、高等理论力学、高等电磁理论、高等量子力学、高等统计物理、高等固体物理、高等光学、理论声学、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现代传感理论、现代物理实验技术、近代光学实验、传感与检测技术、声学实验技术等。

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

研究生导师

070200物理学

01数学物理与计算物理

02量子力学及应用

03凝聚态理论

04原子与分子物理

05信息光学及应用

06检测声学

07电磁理论及应用技术

08智能检测技术

导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究方向

关继腾 男 1956.06 教 授 07

李元成 男 1957.01 教 授 01

门福殿 男 1957.11 教 授 02

方建会 男 1957.12 教 授 01

黄柳宾 男 1963.08 教 授 07

李书光 男 1964.09 教 授 06、08

王殿生 男 1965.10 教 授 07

郭文跃 男 1965.12 教 授 04

闫向宏 男 1966.09 教 授 06、08

魏宝君  男 1969.10 教 授 07

徐 军 男 1955.12 副教授 08

沈 跃 男 1961.07 副教授 08

储 浚 男 1961.08 副教授 03

焦志勇 男 1967.11 副教授 03、05

王玉斗 男 1973.05 副教授 01

刘 冰 男 1972.01 副教授 01

王文新 男 1968.03 副教授 03

房文静 女 1972.10 副教授 07

方恒忠 男 1972.04 副教授 01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1材料电化学与能源材料

02材料复合与组装

导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究方向

郭文跃 男 1965.12 教授 02

薛庆忠 男 1968.05 教授 02

张 军 男 1968.10 教授 02

胡松青 男 1967.03 副教授 02

张亚萍 女 1967.01 副教授 02

黄乔松 男 1969.07 副教授 01

430105材料工程

01材料分析与检测

02材料腐蚀与防护

导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究方向

郭文跃 男 1965.12 教授 02

薛庆忠 男 1968.05 教授 02

张 军 男 1968.10 教授 02

胡松青 男 1967.03 副教授 02

张亚萍 女 1967.01 副教授 01

黄乔松 男 1969.07 副教授 02

王文新 男 1968.03 副教授 0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