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
释义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军队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创办于196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之一。1999年在全军率先荣获“教学优秀单位”称号。2006年,学院成为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创办时间:1961年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主要院系: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军事土木工程、营房管理工程 学院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一所军队高等工程技术院校,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和全军重点建设院校。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 学院创办于1961年,全院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2万余册,现设军事建筑与环境工程、军事土木工程、营房管理工程、后勤自动化工程、油料管理工程、军事油料应用工程,军事供油工程7个系;有42个教研室和65个实验室、专修室,具有比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实验体系。 学员入学后,在进行军政训练的同时,学习工科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加规定的实验、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要求毕业学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军事素质。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军官素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主要为军队培养后勤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同时开展后勤理论与装备技术研究。学院学科专业以工学为主,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格局。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区。学院学科专业以工学为主,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格局。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岩土工程、后方专业勤务2个总后优秀科研工作站,岩土工程、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后方专业勤务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应用化学等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市重点学科,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军队“2110”工程,8个实验中心,1个军队重点建设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级甲级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级后勤工程检测中心,1个国家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专项设计,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机构。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环保教育与研究中心、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油品与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 25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146名,有5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998年,学院顺利通过军队工科院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1999年在全军率先荣获“教学优秀单位”称号。2006年,学院进入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行列。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项、军队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100余项。 历史沿革1954年,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炮兵预备学校。 195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械预备学校,位于新乡。 1961年,解放军后勤学院(营房系、油料系)、装甲兵工程学院(汽车系)、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步兵武器设计科)、第三军械预备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1969年,通县军械学校、南京军械学校、沈阳后勤技术兵学校并入,并与本身的轻武器系组建成为学校的军械训练大队。(1969年2月,中央军委办事组转发《军队院校调整方案》)。 1969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高级专科学校。 1973年,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系/军械训练大队)分出,改建军械技术学校(1973年12月8日,中央军委转发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军院校领导小组《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41所院校的报告》;1974年7月,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划归石家庄军械技术学校),后成为军械工程学院。 1973年,后勤高级专科学校(汽车系)分出,参与组建解放军运输技术学校,后成为军事交通学院。 1975年,升格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2009年,后勤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重庆大学城新校区 学科建设学院设营房建筑学、营房工程、营房管理、指挥自动化、军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给排水与采暖通风、油料化学、油料管理、油料储运工程、油料储运自动化等25个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应用化学、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物资流通工程、油料勤务、营房勤务、环境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军队管理学(后勤管理学)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应用化学、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创建于1961年,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区。占地面积13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建有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现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岩土工程、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后方专业勤务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应用化学等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建筑学、环境工程、土木上程、油料储运工程等22个本、专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市重点学科、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军队“2110”工程,8个实验中心,1个军队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学院有8个专业科研所,1个国家甲级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级工程检测中心,1个国家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是国家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单位,污染治理专项设计乙级单位,水上保持方案设计甲级单位,重庆市污染治理工程甲级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252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07名,有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被中央军委授子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被讦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4人获“伯乐奖”、12人进入“三星工程”。 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25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124名,有5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教学科研成果1998年,学院顺利通过军队工科院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1999年在全军率先荣获"教学优秀单位"称号。2006年,学院进入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行列。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项、军队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100余项。 主要专业一、营房建筑学 二、营房结构工程 三、地下工程 四、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 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六、油料储运自动化 七、指挥自动化工程 八、油料储运工程 九、油料化学 十、仓库自动化 十一、营房管理 十二、军队仓储管理 十三、营房设备管理 十四、油料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 十五、油料管理 十六、油料质量计量管理 十七、环境工程 学校成绩多年来,学院共培养输送各类后勤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人,共取得科研成果l500余项,其中4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省市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大力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名次居全国高校和军队院校前列。1998年,学院顺利通过军队工科院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军“三重”(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检查验收。 中国成功解决了青藏铁路在冰川冻土地段冻融相互传递以及冻融对路基破坏这一世界技术难题。由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教授梅全亭主持的《“三高”地区屋面工程技术研究》等成果,已成功运用于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这标志着我国对冰川冻土地区屋面、地下建筑的修建获得新突破。 “三高”地区(高海拔、高雨量、高地震频度地区)屋面工程技术研究是中国现行建筑技术规范的空白区,也是世界建筑界的难题。多年来,这些地区的新建房屋及地下建筑因无适应其特性的高技术建筑材料,1至3年内便老化、碎裂、变质、漏雨,甚至倒塌。此项成果揭示了该地区建筑设施的破坏机理、破坏特征和渗透规律,解决了抗冻融、抗收缩、抗老化等多项技术难题,可使建筑设施寿命提高8-10倍。 军校史话1961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肆虐的时候。还是在山城重庆。在重庆通信学院建立6周年之际,又一所部队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宣告成立。它和重庆通信学院一个坐落在嘉陵江畔,一个位于歌乐山上,真好比两颗军中耀眼的明星,交相辉映。多年来,学院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名气,如今它已成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到90年代初,学院已设立了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油品应用化学系和油料机械工程系,开设了营房建筑学、营房工程、地下工程、军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油料储运工程、油料化学、油料储运自动化等40多个专业。另外,学院还开设了10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和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以适应为部队输送中、高级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 学员入学后,在进行军政训练的同时,首先学习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然后根据既体现军队特点、又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加必要的实验和实习,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完成一个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从这所学院走出来的学员,既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过硬的战斗作风,又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接受了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又具有健康的体魄,足以担负得起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重任。 学科简介土木工程该学科2003年批准设站,下设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4个二级学科,其中岩土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正、副教授4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5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该学科在岩土工程、结构检测、结构加固等方向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沿。主要研究成果有:建立了完整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分析力学体系,发展了锚喷支护设计理论,提出了软土地基强夯处理方法,为地方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系统地发展了岩土塑性力学理论,在岩土力学数值方法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在湿隐性黄土和膨胀土研究领域有较大理论突破,解决了军队工程建设中的不少技术难题;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以现代力学中混合理论为基础的非饱和土理论,为非饱和土力学的研究开创了新途径;紧密结合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研制了野战条件下先进的供水、净水以及海水淡化设备,解决了部队作战中的饮水问题;提出了地下油罐钢筋砼罐室及掘开式机库等计算方法并运用于国防工程,为军队地下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研制了建筑工程领域的高精度智能数字测量系统,解决了大量工程实际问题。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与重庆市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获国家专利7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4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化学工程与技术该学科1995年批准设站,下设的应用化学二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所属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正、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5人。 该学科在润滑化学、摩擦化学与军用新型润滑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以润滑化学、摩擦化学为主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发现并论证了非活性抗磨剂在金属摩擦表面形成渗透层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原位摩擦化学处理”的新理论,提出并验证了“表面在线强化”新技术;研究开发了多种抗磨添加剂及纳米润滑材料,研制出多种性能优良的内燃机油、齿轮油、通用润滑脂、工业润滑剂。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著作、教材42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90余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该学科2003年批准设站,下设的油气储运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庆市重点学科,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正、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 该学科是军队培养油料储运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唯一基地,也是开展平战时油料储运工程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实力强,学术水平高,为军队解决了野战油料输送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发展了石油储运理论技术,在军用供油工程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完成两套军队管线系统的改造与研制,系统整体性能达到同类装备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将现代水力瞬变分析技术引入石油储运工程,创立了管流瞬变变时步分析法与复杂边界数学模型和动态分析理论与运行优化数学模型,理论成果被广泛应用,为野战管线系统及应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4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9部,发表学术论文84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和核心期刊380余篇。 学校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79号。 学校于2010年整体搬入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