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释义

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少有的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环境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

中文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简称:环境学院

创办时间:2001年

类别:公立

学校类型:教学科研机构

现任校长:马中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环境科学系、环境经济与管理系等

基本简介

环境学院在创建于198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商品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是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重点投资建设的院系之一。 其目标是围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等人才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学院领导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2月学院领导如下:

院长: 马中

名誉院长: 李文华

副 院 长: 邹骥

副 院 长: 任青山

副 院 长: 王洪臣

党委书记: 刘鹏

党委副书记: 吴健

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系

环境经济与管理系

环境科学硕士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

生态学硕士点

自然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

师资力量

截止2009年02月23日,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5个硕士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和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截止2009年02月23日,环境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7人。学院还聘请中国工程院、国家环保局、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田纳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形成了我国环境经济、管理和政策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和研究团队。

学院特点

理学、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多学科综合,它既符合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学科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

科研成果

环境学院自建院以来共承担了11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共71项。2003年有1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002年至2006年共有6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获校级科研成果奖。建院以来共出版著作65部,在发表论文340篇(包括研究报告),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8篇。

环境学院在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在国内占据领先的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环境科学系

环境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学院建院时的两个系之一。有一个本科专业、三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环境科学,三个硕士生专业为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

该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环境学院与该专业对应有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食品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

该专业鼓励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在相关研究生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等。

环境科学硕士点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工作。

主要课程: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统计方法与应用、现代生态与环境科学、高等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实验、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规划方法与案例、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生态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工程原理等。

研究方向一:环境规划与管理

该方向教师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规划研究,包括水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生态规划等;环境过程研究,包括大气环境过程、水环境过程等;环境管理研究,包括排污许可证研究、环境标准研究,包括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研究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包括环评制度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师资队伍:王洪臣、宋国君、李岩、柴发合、孟伟、郑炳辉。

研究方向二: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

主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食品中的污染物,特别是致癌物、环境激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师资队伍:曾凡刚、李洁

研究方向三:污染控制技术

污水处理系统中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垃圾可持续填埋集成技术研究。

师资队伍:张景来教授 郑祥副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地理学的传统界限。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以及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城市遥感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包括生态遥感、定量遥感、城市遥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灾害控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城市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等。

师资队伍:李海萍、王汶

生态学硕士点

该专业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工程建设与规划等方向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若干前沿与热点问题,它包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等层次,开展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内容,同时解决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实际问题。

该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生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并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多学的交叉和渗透,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优势和研究成果积累,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为了保证生态学科的稳定发展,环境学院于2003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建立了生态学野外试验站,投资400余万元购置了大批先进科研设备,成为生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事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建立野外实验观测站是提高生态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师资队伍:李文华院士、任青山、盛岩、朱源

环境经济与管理系

该系主要依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该学科1985年起招收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环境经济研究所;1991年建立环境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1996年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经济/环境工程双学位生;1997年成为第一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评审,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该系下设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1个本科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该领域国内高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现该学科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全球环境问题”和“人口与环境”五个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博士

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

该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

该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自然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

研究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管理综合研究与公共政策分析,内容涉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订、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等。

该学科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科群、经济学科群和环境学科群,以公共管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和发展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该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骨干长期致力于我国资源管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如《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生态学—中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等,取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学学士

(环境经济管理方向,管理学学士)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该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现实环境与发展问题,注重政策分析和应用实践的专业风格,在国内外教育和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截止2010年3月,该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工具,熟悉环境经济与管理活动规律和政策法规;具备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

自然资源管理

1、专业概况

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专业依托全国最早研究环境经济和管理问题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系统掌握循环经济理论、资源产业政策与管理、资源环境规划及资源环境与商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相关产业的评价、规划和管理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管理人才。

2、本专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产业污染控制管理;城市环境资源综合规划和发展战略;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区域生态规划;典型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草原、生物多样性、森林、湿地等)。本专业以经济科学、管理与政策科学和环境资源科学为核心理论基础。

学科方向主要包括:(1)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体系;(2)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3)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综合规划;(4)经济发展政策与项目的环境与资源影响评价;(5)环境与商务;(6)产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

3、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分析工具和一门外语,具备独立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师资队伍

环境学院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人大的区域经济学等多个硕士点都为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并主持和承担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兼有多项社会职务。为加强师资建设,正在考虑引进人才和聘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担任兼职。

5、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同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署等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已经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学院签署1+1+1双硕士学位项目。2009年9月第一批学生将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习1年。另外,还与日本京都大学、荷兰瓦赫林根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关西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可持续设计中心、日本琦玉大学等多所院基本达成在籍硕士研究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协议。本专业的导师先后承担了欧盟与产品相关的环境要求研究,以及国内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研究项目。

生态学

1、专业概况

生态学专业系理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学制3年。生态学硕士点于2003年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建的理工科学科,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唯一一个生物学学科。特聘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李文华研究员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专业主要针对区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在区域生态和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内容,研究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理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973二级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1项,财政部林业行业重大专项子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中国环科院项目1项。出版教材1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2、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生态学:

主要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植被生态、区域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研究。促进生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主要开展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其进化历程的研究,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和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专业研究内容

专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综合研究与管理;城市与人居生态环境;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可持续管理;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西藏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结构动态与气候变化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酸沉降对森林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评价;流域生态学研究等。这些研究内容都得到了有关研究部门的立项和资助。

4、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生态学基本理论、生态规划、生态评价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5、专业师资队伍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硕士生导师4人。

任青山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学科负责人。中国森林生态分会理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西藏农牧学院兼职教授;《环境科学与技术》编委,《生态与环境保护》杂志顾问;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SUCCESS)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环保部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2011)。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高原生态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评价。

高吉喜(特聘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生态规划与评价,区域生态学。

盛岩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规划与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朱源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植被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

6、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检总局、北京市政府等;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了长期联合办学协议;与UNEP、GEF、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也建立了国际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渠道。

7、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方法与实践、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生态工程学、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与评价、3S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管理学等相关课程。

8、毕业生去向

大约半数以上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分配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就业率100%。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专业概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由环境学院和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建,本专业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门类为经济学,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本专业主要以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财政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与环境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方法相结合,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国际组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著名院校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网络,得到了来自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培养的研究生主要分布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学界和大型企业。

2、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结合国内外研究前沿,专业着力拓展了以下重点研究领域,并开展了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2)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3)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

(4)全球环境问题。

(5)分析工具的开发。

3、研究生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有志于从事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独立工作能力、开阔学术视野、强烈开拓意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学期间将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人口和资源与环境领域专门知识、实际科研能力等方面受到严格训练。研究生毕业适于从事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金融机构和环境敏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项目管理与实施能力以及社会团体策划与运作工作。

4、毕业生就业情况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领域较宽,主要就业领域有国家各部委公务员、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直属企业、外企或跨国机构、地方公务员、地方事业单位、地方企业等。接收单位普遍称赞本专业毕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5、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教师有出国留学进修的经历。专业近期还将完成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的引进工作。同时,引进了一批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外国大学等具有深厚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正在形成我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中功底扎实、经验丰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梯队。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学历高、资历丰富、知识结构交叉、年龄分布合理的优势。

6、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地方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威尼斯大学、京都大学、日本琦玉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等。

7、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高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级环境政策分析、高级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社会学、农村环境保护社会调查与案例研究方法、环境经济模型原理与方法、环境经济与管理优化方法、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专业概况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近年来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地理学的传统界限。该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遥感、城市遥感、GIS数据库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等。

2、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研究方向: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3、专业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目前承担了“863”重点课题“农村抽样调查空间化样本抽选和管理系统(2006AA120103)”子课题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人口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与相关数据产品研发”等课题。

4、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5、专业师资队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目前有硕士生导师3人。

王汶副教授,政府间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ommittee 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中国专家组成员。综合地球观测战略(The 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trategy)水循环主题(IGWCO)中国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水质、作物水分亏缺/作物长势、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李海萍副教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资源环境遥感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

李建新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遥感、景观生态学。

6、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高校与专业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7、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城市遥感、“遥感、GIS、GPS”实习等专业课程。本专业的实验室拥有ARCGIS、ERDAS以及ENVI等软件设备。

8、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公务员等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