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石山 |
释义 | 景点名称,同名地点有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广东省怀集县凤白石山,浙江省宁波市白石山,江苏南京市白石山和秀乐长真天仙人洞府,下面分别介绍 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点描述白石山——白石山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15公里,雄居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景区面积54平方公里,最高峰云都峰海拔2096米。白石山,“山多白石,连峰纵拔,秀列若屏,时有晴云游曳其上。”地貌奇特,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峰林、怪石、绝壁、云海、佛光、森林、灌丛、溪流、瀑布、长城及珍稀动植物景观。“白石晴云”为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 白石山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是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理岩峰林地貌。 白石山的主要景观 奇峰林立 怪石棋布 极顶佛光 白云黑雾 彩林红桦 珍禽猛兽 长城原貌 溪流瀑布 白石山峰林——白石山峰林景观有四奇: 峰多: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山脊山谷峰多成丛、成簇。 壁峭: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如刀削斧劈。 形异:如柱、如帆、如笋、如剑、如人、如兽、如神仙鬼怪。势险:有的上大下小,有的倾倒而不倒,有的状如垒块。 白石山最高峰白石顶,每年夏季出现佛光的机会较多。“佛光”出现要求的条件比较苛刻,要求人所处的位置正好略高于云雾,又正好有太阳将人体的影子投射到云雾上,这样便可看到在人影的头部罩着一个七彩光环,正象佛教彩绘中佛顶的光环,光环随人的移动而移动,而且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的光环。 白石山降水较多,植被茂密,涵养水份较多,泉眼多出现于海拔1300米的高度范围内,一路奔流而下,在花岗岩的峡谷中穿行,跳跃为瀑,留涟为潭,西麓和南麓的峡谷瀑布各具特色,以西麓十瀑布峡的双龙瀑、飞龙瀑最为别致壮观。 长城从白石山北侧逶 通过,长约4000米,大部分敌楼和墙体保存完好,是全国长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段之一。“敌楼修在城墙外”是白石山长城的一“怪”,它反映了长城建筑因制宜的原则,只有实地观照周围情势,方领会其用意。 白石山之怪,或怪在其形,如坐佛石、象石、猪头石、人头石、蜗牛石、断剑石、将军石、,惟妙惟肖,妙趣横生;或怪在其质,如馒头石、千层石、龙壁石,不同石质,情态各异;或怪在其位,如悬石,遗孑崖壁一小坎上,半身在外,似大声说话会被震掉。 “白石晴云“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意思是说即使是晴天,白石山巅也会有云盘绕,白石山多云雾是由白石山特殊的地质结构决定的。空气不断上升并有水气不断补充是形成云雾的条件。东南暖湿气流遇白石山爬升冷凝,并被拦贮在重峦叠嶂、溪瀑众多,水汽不断得到补充,从而极易形成云雾。“白石山峰云组合,是涞源的第一大美景。其实从北麓看白石山顶有云盘绕时,往往南麓已是云雾堆积一片茫然了。因北来的气流往往占优势,白石山南的云雾难以越过山脊,往往在山顶上盘旋涌动。云雾在白石山南麓形成后,在东南风的推动下试图越过山脊,冷、暖气流往往在晴云峰一线交锋。随着冷、暖气流强弱的变化,云雾时升时降,时进时退,聚如幔卷,散如蝶飞,奇峰忽隐忽现。尤其是当冷、暖气流强弱相当时,在山脊上方相互胶着,云头壁立,一边阴暗如晦,一边艳阳当空,一线两重天。“风云际会议”为白石山一大奇观。 云雾胜境属初霁 白石山之景,晴不如雨,雨不如雾,雾不如云。而云雾胜境当属雨后初霁:沟谷之中生出缕缕烟云,相继而行,袅袅上升,渐渐凝聚,成团成片,接着迅速弥漫,如万床棉絮,将谷壑填平,巨岩似浮岛,奇峰若仙山。其上天宇旷然,蔚蓝一色。 白石山为何山多白石 白石山因山多白石而得名。白石山的白石是如何形在的呢?岩浆侵入运动时,炙热的岩浆烧烤白云岩,使用白云岩发生重结晶等热变质,变成了晶粒均匀的洁白的大理石。但白石山顶部因距岩浆较远,炎候不够,虽了发生了热变质,但未形成纯大理岩,仍为层层叠叠的白云岩貌。 岩浆冷疑形成的花岗岩 岩浆拱起上边的地层后,破碎的地层经亿万年的流水刷和日晒、风吹的地层经亿万年的流水冲刷和日晒、风吹等风化作用,一点点被剥蚀掉,变成卵石、沙粒、土壤,冷疑在地壳浅部的花岗岩渐渐“破土而出”。花岗岩俗称“麻子石”。白石山下有这种岩体200多平方公里,被称为“司格庄岩体”。 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山体高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登临其顶可以远眺狼牙山和五台山。涞源白石山与黄山、敦煌魔鬼城、黄河壶口瀑布等旅游胜地一同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9月18日涞源白石山、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与北京房山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白石山山景观齐地貌奇特,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被认为是神仙的居所。因为夏季出现云雾机会较多,经常有“佛光”出现。白石山因山体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白石山上部的白云岩盖层形成于10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地壳运动使这块白云质大理岩产生了两组以上的垂直节理,在后来亿万年漫长的岁月里,风化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岩层变成了根根柱立的奇峰;而且,这些柱立如林的奇峰又正好伫立在稳固的花岗岩基座上,使得这些又奇又险的峰林在不断的地质运动中能够被保留下来。 白石山最壮观的景致,即是以峰林地貌著称。其核心部位的大理岩林 是中国惟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的类型。景区的精华部分,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高出周围群山数百米,几乎在涞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她。因白石山其形其韵酷似黄山,故被游人称为“北方黄山”。 白石山植被森林覆盖率达12%,有鬼箭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植被多呈垂直分布,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大片红桦林,树干深红,挺拔修长,翠盖遮天,如红妆出浴,极具观赏价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狍、锦鸡、山兔等在这里出没。 山北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石山长城,是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之一,毛感知切筑的墙体显现着岁月的沧桑。 白石山印记汽车沿着曲曲弯弯的盘山路把我们送到白石山的山腰,双脚踏上山中的石阶,莽莽苍苍的大山在温和的阳光下静默地敞开宽厚的胸怀,我们置身于大山的怀抱之中了。头顶上是高而远的蓝天,清凉潮润的空气沁人心脾,不仅涤荡了肺腑中的浊气,而且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仿佛都被透彻地清洗,使人神清气爽,身心如婴孩般纯净,脚步变得轻快。沿着石阶向上攀登,步移景换,不时有奇崛的山峰、棱角分明如刀削斧劈的峰岩绝壁、幽深的险壑给人以惊奇。绿草丛生的山坡上开满不知名的蓝色野花,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从峡谷间蒸腾而上,越升越高,升到了我们的脚底。越向高处爬,脚步越沉重,望不到头的石阶似乎在与人的体力较劲,而峭拔巉峻的山顶在向人们作着召唤。 终于攀到了山顶,爬山的劳累被甩在了脑后,千岩万壑壮阔地展现在眼前,是众山的大会师,是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山的海洋,使人从心底里产生震撼。你看那线条刚硬、风骨伟岸、气势雄浑的大山,是北方的山,男性的山,充满阳刚之气,山间缭绕的云雾是女性的,阴柔的,给白石山平添了空灵和轻曼,飘逸和柔婉。山上嶙峋参差的白石是大地的筋骨,青绿的树草是大地的霓裳,白色的云雾是大地的轻纱,白石山是大地的又一个壮美的造型。 感叹白石山的壮美,而听到了白石山的故事,你会感到白石山下的人给白石山的壮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石山上云盘洞山高林密,道路险恶,当年义和团与红灯照的最后一支队伍就是在白石山云盘洞里避难,在这里固守一年之久,使八国联军束手无策,最后清军由当地一个放羊老头带路,攻打云盘洞,河北涞源义和团首领郭逢春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率众兄弟与清军激战数十日,战斗到最后一息。他们所持的广昌团练大旗被作为战利品运到德国,存放于德国国家博物馆,直到中德建交后经周总理出面交涉,这面旗于1955年被运回国内,陈列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所以有“云盘古洞传佳话,白石红灯明月高”的诗句。抗战期间白石山又显奇彩,被称作“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被我军炮火击毙在白石山下的黄土岭,这是日军被我军击毙的最高将领,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白石山下还出现过闻名全国的抗日英雄少年王二小。 到河北涞源来,古道热肠的涞源人都会热情地招呼:“到白石山去看看。”白石山是涞源人的骄傲,如今已成为涞源的旅游胜地。我们到涞源时,正值高考揭榜,到处听到涞源人称道涞源的一位中学生以699分的成绩夺得河北省理科状元,这也是涞源人的一大骄傲,中学校门口和大街上都张挂着庆贺涞源出状元的大横幅。问一位长得虎头虎脑的当地小学五年级学生去没去过北京,他倔强地一梗脖子道:“将来我要考到北京去上大学。”这就是白石山人的性格,山一样的意志,山一样的胸怀。 景点祥述涞源,涞水之源。在涞源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大山,那就是白石山。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山体高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登临其顶可以远眺狼牙山和五台山。整个景区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张家界之秀于一身,并可用“雄”、“险”、“奇”、“幻”4个字加以概括。峰高谷深,峰林壁立,落差可达600米,是所谓“雄”;峰林峥嵘,峭壁陡崖,是所谓“险”;峰林如兽、如塔、如剑、如笋、如仙,鬼斧神工,是所谓“奇”;而夏秋时节,海拔1800米以上(步游路的起点海拔就超过1800米)常常云雾飘渺,云海如梦似幻,若雨后初霁,波涌浪卷,飘渺难当,更是一个“幻”字。涞源白石山与黄山、敦煌魔鬼城、黄河壶口瀑布等旅游胜地一同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国家地质公园,不仅要有一定规模的地质遗迹,更要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价值和考古、生态、文化价值。 白石山景观齐全,集峰林、怪石、绝壁、峡谷、瀑布、森林、云海、佛光、长城、庙观等景观于一体,地貌奇特,结构复杂,极具观赏游览价值。白石山是中国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被认为是神仙的居所。因为夏季出现云雾机会较多,经常有“佛光”出现。经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等有关部门论证,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列入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中。 白石山因山体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白石山上部的白云岩盖层形成于10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地壳运动使这块白云质大理岩产生了两组以上的垂直节理,在后来亿万年漫长的岁月里,风化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岩层变成了根根柱立的奇峰;而且,这些柱立如林的奇峰又正好伫立在稳固的花岗岩基座上,使得这些又奇又险的峰林在不断的地质运动中能够被保留下来。 白石山最壮观的景致,即是以峰林地貌著称。其核心部位的大理岩峰林是中国惟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的类型。 景区的精华部分,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高出周围群山数百米,几乎在涞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她。白石山高大的山体,奇峰林立,巨壑纵横,断崖峭壁如刀削斧劈,棱角分明,少有曲线,堪称山岳景观中奇与险的代表。中国泛旅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考察白石山后这样评价:“白石山北山南象,平朴中见诡异,雄奇中见秀丽。”黄山公司总经理看完白石山的峰林、森林后认为,“品位极高,独具特色,不可替代,极具开发价值。”许多旅游专家评价白石山:“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张家界之秀。”因白石山其形其韵酷似黄山,故被游人称为“北方黄山”。峰林奇观,深藏在绝壁环绕的峡谷之中,路径艰险。多少年来,人们只能遥望她的高大雄奇,很难接近感受她的壮美。2000年,这里铺设了一条长7000多米,由7000多级台阶及栈道、隧道、索桥组成的步游路,可将游客带入白石山的精华部分。 白石山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12%,有鬼箭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植被多呈垂直分布,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大片红桦林,树干深红,挺拔修长,翠盖遮天,如红妆出浴,极具观赏价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狍、锦鸡、山兔等在这里出没。 十瀑峡是花岗岩构造的一条大峡谷,清澈的泉水从海拔1300米处的龙虎泉涌出,溪流跌宕,流连为潭,跳跃为瀑,常年流水不息。落差50多米的“双龙瀑”,第一叠落入潭中,折转90度再次跌落,姿态别致优美,为瀑布中的上品。“飞龙潭”瀑面开阔,散落飘洒,飞珠溅玉。“无声瀑”溪水从石板上滑落,如绸缎一般,亦动亦静,无声无息。十瀑峡花岗岩地貌与瀑布流水,构成了“泉、瀑、石、松”于一体的绚丽景观。山高水急的十瀑峡历来为游人青睐。 山北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石山长城,是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之一,毛感知切筑的墙体显现着岁月的沧桑。 拒马源泉群面积达6平方公里,泉水淙淙,白杨绿地,山水相映,环境清幽,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涞源县境内泉源多,水量大,已知泉眼102处,流量大于2升/秒的就有30余处,在全国许多名泉相继干涸之际,拒马源泉仍旧汩汩翻涌,是名副其实的泉城,泉中有城,城中有泉,因此可称县级泉城的精品和绝品。拒马源泉的水温基本与外界温差大而雾气蒸腾。因此拒马河是中国北方最长的不结冰的河。 现在,白石山下部花岗岩峡谷中的溪流飞瀑、北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及涞源县城中的泉群,一并被划入了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范围。 白石山在战国时期,一山分燕赵,在宋辽对峙时期,一山分两国。如今登上白石山巅,北俯田畴,东瞰狼牙(山),南览群峰,西望五台(山),似置身天外仙境,会由衷地生发出“祖国山河无限美“的感慨。 最佳时间:夏季和秋季 交通指南:自驾交通: 1、北京的游客可由京深高速公路高碑店出口下,西行走112国道到达。 2、天津的游客可走112国道。 3、涞源县城去往白石山的交通便利,保定的游客可走保涞公路。 白石山门票:50元 广东省怀集县凤白石山白石山坐落在凤岗镇的桃花村和马头村之间。据介绍,为了方便人们上山拜祭白石仙人,当地的村民已多次对白石山进行改造和扩建。近年来,村民自发修通了上山公路,在山上建起 500多平方米楼房,修建了两个共5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还修通水泥硬底化的上山公路,把白石山建设成一个供人们休闲、度假的圣地。每年白石仙人的纪念活动,从三月初一的前一天傍晚开始,持续三天左右,三月初一前夜,白石山上已是灯火通明,山上停车场停满车子,人们通宵载歌载舞,十分热闹,远远看去,白石山有如一颗闪闪发亮的“夜明珠”。据怀集县志记载:“白石山,城东六十里,山多白石而得名,上有先翁檀俯临桃花,一水湾抱如带,四望乡村历历在目,景甚幽致,相传古有仙人修炼至此,三月朔羽化,乡人因登山祈祷多有应者。山前有白鹤岩,山麓有人仔石。 据山上村民修复的“仙坛”碑文记载,在公元一世纪中,有一位叫廖亚杨的济世名医,他离家出走来到凤岗镇,曾经很长时间在白石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廖亚杨精湛的医术和扶贫济困的良好医德在当地民间广为传颂。廖亚杨于农历三月初一仙逝归天,后人为了纪念他治病济世的公德,追念他为“白石仙人”,在山上设置了白石仙人神位,每年的三月初一,不分远近的男女老幼,成群结队涌上山上祈祷,使这座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说起白石仙人,还有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据民间传说,廖亚杨出生在珠三角一带的名医世家,其祖父曾官拜御医头衔,祖宗数代行医济世,声名远播。廖亚杨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得到了祖上的医学真传,常年来采药行医,治病救人。廖亚杨成年后,其父母为他私定当地柳家的女子为妻,廖亚杨不满父母为其私定终身,便瞒着家人,离家出走,一路上采药行医。一天,他来到白石山采药,被白石山这个奇妙的人间仙境所迷,便在离山顶数十米的一个石岩前(人称白鹤岩)搭棚筑舍,住了下来。 又说,其妻柳氏有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之貌,人品端庄贤淑。廖亚杨数年离家未归,她心怀忧虑,立下了外出寻夫的决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后,携带2名婢女逆凤岗河千里迢迢寻夫而去,历经数十年,来到凤岗镇四村村委会鸡脚莨村对面的一座山上坐下休息,一坐下便昏然入睡,一梦登仙(身疲力歇而逝),后人便在此山上立殿敬奉,取名叫“荡夫岗”(意思是:柳氏寻夫荡失的山岗)。上天为了表奉柳氏的忠心,在距离白石山的白鹤岩300米处降下一蹲珍石(人称人仔石,又叫抱仔石),以示柳氏就近相爱之心。 据传,这蹲珍石过去正如一个女人怀抱小孩的样子,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头风化比较严重,目前已失原貌。在白石山顶看去,荡夫岗前的洽水河与白石山前的桃花水交汇于凤岗圩镇,都有着相近的距离,两山遥遥相对。为了纪念他们,历代以来,当地的村民分别在两地立碑设坛纪念。 浙江省宁波市白石山巍然屹立于东钱湖湖北的白石山,是东钱湖的北高峰。山上白石裸露,青松掩映,玲珑峭拔,状貌清奇。北坡峭崖如壁,登峰极费力气,南向山势平和,举足较为轻捷。半山腰上有块大约六十平方米大石平坡,可供憩息。 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故事传遍,后人作诗曰: 仙人偶下洞云深,对局弹棋坐碧岑; 惆怅烂柯山寂寂,曾留片石到于今。 江苏南京市白石山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 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南京(当时名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祯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 广西桂平白石山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秀乐长真天仙人洞府”即今之广西桂平白石山,又称白石洞天。 白石山座落在桂平市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圩北面8公里处,海拔650米,为中国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 第二十一洞天,宋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成为旅游胜地。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险峻奇异,是白石山的主峰。山上奇景异穴,峭拔、险峻、秀丽,凭眺生辉。山麓上有仙宫牌坊、寿圣寺、三清观,还有环山古城堡、摩崖石刻、青玉峡、云梯、漱玉泉、会仙观、炼丹灶、面壁僧、瘦仙岩和飞鼠岩等。白石山的奇异景观,吸引着人们前来游览。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写下了《白石游记》。 面壁僧 游人登山,将到山麓,可见悬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约二丈,状如人立,面朝石壁,头戴僧帽,身披袈裟。县志上称之为“面壁僧”。昔达摩祖师面壁十年传为佳话,而此“僧”面壁不知几千万年矣! 寿圣寺 在白石山麓,旧名三宝殿,又称寿圣院,俗称大寺。宋嘉柘三年(公元1058年)动工兴建,历十年 而成。寺前有用朱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七米,宽六米,上刻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敕赐题额“寿圣寺”三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寺的前座是三宝殿,后座高阁巍峨,左右为客厅、僧舍。寺之右侧有会真观。 “白石洞天”摩崖石刻寿圣寺后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每字约一平方丈,为明代末年本县举人杨大节所书。传说他为了写好这几个大宇,付出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辛劳动。事后,他特地写了一首《纪兴诗》:“乘兴摩崖十八年,漫将名姓立崖前,山灵自有生花笔,请我狂书塞洞天。”细看“白石洞天”四字,运笔遒劲,的确有点“狂书”的味道。漱玉泉 寿圣寺后峭壁下有圆珠池,又称漱玉泉。这是一眼方圆约二米的山泉。过去每日晨昏寺僧敲响钟鼓,泉水便会象烧开的水涌起。但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此说纯属穿凿附会。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专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记中谈到了这件事:“峭壁下有圆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风土记》俱谓其泉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寂沸也。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经过后人的长期观察,证实徐霞客的记述是科学的,准确的。泉水清沏见底,四时不涸,且甘甜可口。游人至此,口干舌燥,饮之不啻琼浆玉液。 炼丹灶 出寿圣寺往右行约一里,有个宽约百余平方米的岩洞,叫三清岩。岩洞之前有庙宇,内供道教尊 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称三清观。洞厅一侧有洞穴,宽约一平方米,据说此洞与北流县勾漏洞相通,东晋有名的道家葛洪常由此洞来往两地炼丹。至今,洞穴旁有炼丹遗迹及葛洪塑像。 环山古城堡 登白石山巅,可见一道白色的城墙环绕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门与外面相通。城门上设 定更楼。传说这道环山古城墙建于清咸丰年间,即太平天国中期。那时,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沿西江而上,攻占浔州府城,定为秀京,建立了大成国。在此期间,浔州府、桂平县的地方官员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凭险,筑起城墙,负隅顽抗。此后这道蜿蜓曲折,有若玉带的“小长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苍玉峡又名青玉峡,俗称洞门巷,是攀登白石、进入洞天的必经之路。峡的两旁削壁千仞,悬崖峭壁之间 ,一条宽仅两米,高约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阶。游人攀登在险陡的石阶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弯弯的蓝线,因此又称“一线天”。 云梯 在苍玉峡之上,白玉山奇景之一,酷似高悬云端的一把梯子,因名云梯。又叫“三十六阶”,隐寓“ 脚踏云梯上青天”之意。梯凡一百三十六阶,系在一块长形巨崖上开凿而成的石磴,宽约一米,陡而险,足有七十度以上的坡度。游人攀登其上,一种如李白诗中所说的“山从人而起,云自马头生”的感觉油然而起。胆小者往往望而却步。 会仙观 由云梯再上数百米,有个大岩洞,洞厅内有“神仙脚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明代 在此建造了接连五间的庙宇,叫会仙观。内供神像数十尊,均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其中一个脸颊精瘦,双目炯炯有神,双肋肋骨历历可数,人称“瘦仙”。可惜经过“文革”动乱,所有神像已荡然无存。会仙观外有会仙亭,相传有缘份的人,可以在这里与神仙相会。 飞鼠岩 白石山以西数里有飞鼠岩。一座石山,两块如山大石互相撑持,构成“八”字形的洞口,这就是飞 鼠岩。岩的四周丘陵起伏,利于飞鼠栖息活动。岩内洞厅高50余米,宽30余米,深20多米,栖息飞鼠数以十万计。每到傍晚时分,飞鼠成群结队由洞中飞出觅食,黑压压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乌云,发出类似海涛一样的巨大响声,景象异常壮观。 附:徐霞客《桂平白石游记》全文(编者注:桂平古称布山,南朝后称桂平,为古桂林郡、郁林郡之治所): 二十二日 早,雨复淋漓不休。〔留静闻、顾仆寓浔之南门,〕觅担夫为勾漏、白石、都峡三山游。晨餐后雨止,乃发,即从驿前南渡郁江。五里,滩头村。又三里为车路江,下有石梁。梁外水发,〔小水自东南西北入郁,〕舟得而至焉。南二里为石桥村。(人家至此,惟滩头及石桥二村,众俱苍莽矣。)从此南望,白石山与独秀挺峙,若在三十里外,而土人云:“尚六十里而遥,竟日之力犹不能到。”盖山路迂隔也。由石桥村而南,苍莽中四高中洼,平地多伏莽突土之石,多分裂区汇之波。二里,得回石一壑,四面环丛,中潴清流,有渊坠成潭,有迸裂成隙,水石容与(闲暇自得的样子),亦荒野中异景也。(按先浔城南十五里有潦水,旷野中天然怪石甃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鱼,人不敢捕,即此无疑。)更南,则汇潭更多。(疑即《志》所称南湖。)上有冈为横南墟,(或湖南之讹。)有一妇人结茅贯酒其上,去郡盖十五里矣。其东有山,自南而北垂抵此,从其西渐升而南,迸穴愈多,皆平地下陷,或长如峡,或圆如井,中皆丛石,玲珑攒嵌,下则渊水澄澈。盖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于是升涉沟垅,又三里,乃入山坞,则山皆纯土,无复嶙峋之石,而坞中皆禾田曲蟠四麓矣。又二里,上湖塘岭,坡陀相间,岭壑重叠。十里,抵容塘村,有潭汇水,数十家聚居山半。又南陟一岭,共二里,渡一溪桥,上岭为官坂墟。墟有一妇结茅贯酒,与横南同。郡中至此三十里,为白石山行之中道,乃餐粥茅店中。从岐东南逾岭,十里,为姚村。村亦百家之聚,依山汇水,真山中之乐墅也。渡一小溪,又南逾岭,五里,为木角村。村在白石山之北麓,去山尚十里,日有余照而山雨复来,谋止宿其处而村人无纳者。村杨姓,俱闭门避客。徘徊抵暮,坐舂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间拟度其夜。既而一舂傍主人启 扉纳焉,为之晚炊而宿。 二十三日 早饭,别木角主人,授火钱,固辞不纳。何前倨而后恭(先前倨傲而后恭谦)耶?由其东南越一 岭,由岐径望白石(白石山)而趋。其山峰攒崖绝,东北特耸一峰为独秀,峭拔弧悬,直上与白石齐顶,而下则 若傍若离,直剖其根。崖石多赭赤之色,谓之“白石”,岂不以色起耶?五里,路渐没草间。渡一溪,岭半得一出家,傍舍植芭蕉甚盛。亟投问路,始知大道尚在西南,而此乃岐中之岐也。由其左登山,东向而上,望周塘村在路右坞中,相隔坑阪已两三重也。由土山之脊转而南,五里,度一山坳。稍东而南折,直抵山之北麓,则独秀已不可见,惟轰崖盘削,下多平突之石,石质虽不玲珑,而盘亘叠出,又作一态也。直上一里,抵崖石下。转而南,一里,为三清岩。其岩西向,横开大穴,阔十余丈,高不过二丈,深不过五丈,石俱平燥,惟左后深入而东,然低庳(bēi矮)不逾尺,所云南通勾漏者即指此。余谓山脉自此与勾漏南接,若此洞高峙山半,而其山四面孤悬,谓穴道潜通,夫难入而谁试之耶?右壁尽处有穴大如管,泉自中滴下,悬四五尺,僧布竹承之,清冷异常。下丈余,汇为一潭,不甚深澈,指为“龙潭”云。岩内有一石如舡,卧可为榻,坐可为几。岩列三清像,故以“三清”为名,即白石之下洞矣。又南半里,为大寺。甚古,后倚崖壁,有观音堂甚敞。其左峭壁下有圆珠池,亦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甃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凤土记》俱谓其泉暮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寺僧为瀹茗,余急于会仙之胜,即以行囊置僧舍,不候茗,由后寺南循崖壁行。已东转而上,入石峡中。其峡两峰中剖,上摩层霄,中裂骈隙,相距不及丈,而悬亘千余尺,俱不即不离,若引绳墨(墨线、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夸为“一线天”,无以过也。磴悬其中,时有巨石当关,辄置梯以度,连跻六梯,始逾峡登坳。坳之南北,俱犹重崖摩夹。乃稍北转,循坳左行,则虬木盘云,丛篁荫日,身度霄汉之上,而不知午日之中,真异境也。至是东嶂稍开,始见独秀峰在东北,而东南坞中又起一峰,正与独秀对峙,而高杀其三之一,〔宛然莲蕊中擎,但四面为诸峰所掩,惟此得睹全体耳。〕又北攀悬崖而上,木根交络石间,为梯为絙(gēng粗索),足蹑手缘,无非此矣。已转一壑,有涧自顶西向坠峡,累潭捣穴。由峡右复悬梯上登,宛转三梯,遂行平冈间。其外乃万丈下削之崖,其内即绝顶漱根之峡,内外皆乔松丛木,一道深碧,间有日影下坠,如筛金飏(yáng)翠,闪映无定。出林则凿石成磴,又植竹回关,跻磴转关,而会仙之岩岈然南向矣。其岩皆黄赤之石,上下开窟,而内渐凑合,旁无氤氲之窍,上无滴沥九乳,与下岩同;而地位高迥,境路幽去。五里之云梯杳蔼,(自大寺来,约有五里。)千秋之鹤影纵横,非有栖霞餐液之缘,谁得而至哉!时已过午,中有云寮,绾钥已久,灶无宿火,囊乏黄粱,无从扫叶煮泉,惟是倚筇卧石,随枕上之自寐自醒,看下界之云来云去。日既下舂,炎威少退,乃起,从岩右蹑削崖,凌绝顶。崖虽危峭而层遥,盘隔处中有子石,圆如鹅卵,嵌突齿齿,上露其半,藉为丽趾(脚踩踏)之级,援手之阶。不觉一里,已腾踊峰头,东向与独秀对揖矣。盖此峰正从浔州来,所望独秀峰西白石绝顶,而独秀四面耸削如无柱,非羽轮不能翔其上。(粤西三独秀,而桂城最著,)柳州面一罅,梯峡上跻,颇如太华三峰,上分仙掌,下悬尺峡,透险跖危。此真青柯嫡冢(zhǒng坟墓),他未见其比也。何者?桂、朔、柳、融诸峰非不亭亭如碧簪班笋,然石质青幻,片片如芙蓉攒合,窍受蹑,痕受攀,无难直跻;而此则赤肤赭影,一劈万仞,纵覆钟列柱,连轰骈峙,非披隙导窾(kuǎn),随其腠理,不能排空插翅也。〔独秀、莲蕊二峰,为此峰门户,其内环壑深堑,亏蔽日月,重冈间之,人无至者。〕坐眺久之,乃仍下会仙。别岩而下,历三梯,三里至峡坳上,见峡左一石,倚崖而起,上并崖端倚云,下有线罅透日。急贾勇穿其中,则其隙不即不离,仅容侧身而进,其上或连或缺。既而渐下,南转出罅,则飞石上下悬嵌,危不可跻矣。返出峡坳,见倚石之侧,复有一道上出石端,用悬殊甚,乃流沙滚溜而成者。心益不能已,复攀根引蔓而登。跻其端,诱入石阙中,则倚石西尽处也,与前崖夹而成阙。穿阙而南,则飞石南悬之上也,瞰前罅正在其下。遂攀登倚石之顶,则一台中悬,四崖环峙,见上又或连或缺,参错不齐。正凭眺间,闻雷声殷殷,仍下峡坳,历六梯,一里西出峡,又一里,北返大寺。亟问餐于僧,濯足于泉,而雷雨适至。先是,余下至上梯,遇寺中肄业(即未完成学业)诸生,见余登岩久不下,亦乘兴共登,至是未返,困于雨。而平南有乡贡梁凌霄者,开绎帷寺中,见余辄有倾盖(朋友相遇余切交谈)之雅,为之挑灯夜谈。中夜雷雨大奋,卧 室淋漓。 二十四日 作诗与梁君别,各殷勤执手,订后期焉。西向下山,望罗丛岩在三十里外,初欲从此而南趋郁林。及一里,抵山下,渡小蔂。又西二里,过周塘,则山谷回互,罗丛已不可见。问其道,多未谙者。云须南至麻洞墟,始有路西行。又南三里,路分为二,大道由东南上山,岐径由西南涉坞。余强从西南者,一里,逾一岭,渐不得道。二里,南行山莽间。又一里南下山,始有路自西北来,随之东南去,由坞塍出山夹中。二里,抵干冲,始值北来大道,山始开。有小溪自东而西,又有自南向入之者。涉涧,随南水而上,村落依焉。于是山分东西两界,中则平畴南衍,深溪北流。西南二里,过一独木桥。又南三里,山坡突处,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时已过一独木桥。又南三里,山坡突处,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时已过午,乃就垆(酒店)而餐。其西有岐,西向逾山为高塘路,觅高塘趁墟者问之,言:“由此至罗丛岩尚五十里,高塘未得其中火,欲西北渡郁江乃至。”余闻之怅然,姑留为后游,遂南随散墟者循西界山而趋。五里,有村连聚于东界大山之下,犹麻洞之聚落也。又南,山坞稍转而西,仍南共五里,为石马村。村倚西麓,有石倚东麓,若马之突焉。西麓之后,其上石峰突兀,是为穿石寨。土人言其石中穿,可透出山后,余望而未之见也。又南五里为大冲,聚落环倚西麓。于是坞穷畴转,截山为池,回坡为田,遂复向山坳矣。由大冲上行,又五里,路出马头岭之南,过山脊。其水北流者,经干冲由车路江入浔;南流者,经都合入秀江,北转高塘、罗行而入郁。出坳,复东南得平畴,山仍两开。五里,宿于中都峡。 二十五日 由都峡南行,二里,渡一桥,有岐从东南随水登坡,一里为回龙墟,墟犹未全集也。坡南水复西南去,渡板桥,更南三里,则坞穷而上岭。逾岭南下,一里出山,则山坞复开。南行三里,为罗播村。东渡一溪,逾小岭,又涉一溪,共一里,南向登山甚峻,曰大山坪,又曰六合岭。从其上北眺浔州西山,远在百里外,而东有大山屏列,西南亦有高峰,惟白石反为东北近山所掩不得见。平行其上二里,出南坳,岭头丛木蓊密。从其右行,又一里下山。又一里,山壑四交,中成奥谷,有小水自东而西。越其南,从中道复登岭,一里,逾而东,入山峡。峡北麓堰水满坞,潆浸山谷。乃循峡沿水东入南转,一里渐升,水亦渐涸。复逾山坳,路循岭右升分岭界。二里,复下渡山脊,路循岭左一里,下核桃岭,则有大溪自南而来,至此西折去。〔即浔郡西绣江上流也,发源自平山墟,乃大容山西北水。大容东西有两绣江:一南自广东高州,北至北流县,合大容东南水,经容县注于郁,此容县绣江也;一即此水,为浔上流之绣江。〕路循溪向东南逾二岭,共三里,涉流渡江。其水及腹,所谓横塘渡也,浔州南界止此,江南即郁林州属,为梧西北境焉。由江南岸复溯流逾岭,里始有聚落,时已过午,遂就炊村庐。炊饭毕,山雨大作,坐待久之。逾小岭而南,村聚益连络,所谓白堤者是,亦深山之奥区也。过墟舍,取中道渡小桥,溯桥右南行八里,误从路旁小岐西入,得大寨村,遂投宿主人李翁家。翁具酒烹蛋,山家风味,与市邸迥别。 ——录自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版《徐霞客游记》卷三下 内蒙古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教授男,1956年3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免疫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1995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7年晋升主任医师。2005年被聘为内蒙古医学院硕士生导师。2008年任内蒙古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2003年起担任《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立三等功2次。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302医院、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第一军医大学进修学习5年。在中华系列杂志的论著3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5项。主持的课题“福氏2a志贺氏菌肠毒素基因分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意义”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代表作为《肥大细胞在增生性斑痕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肥大细胞在创伤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导在读硕士生2名。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各种肝病的基础与临床。拟招收传染病与肝病专业学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