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建于1960年,前身为中南农科所和华中农科所,隶属国家农业部。中油所针对中国油料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及其他特种油料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功能基因组、基因工程、栽培生理、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保护、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品质化学分析、质量监测和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国内从事油料作物研究专业齐全、学科完备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研究所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简称:中油所)位于华中地区—武汉市,中油所本部所在地武昌保集庵是中国农业教育和科研发源地之一,为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原址。中油所研究的对象包括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和其他特种油料作物。这些油料作物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用油、蛋白质和生物柴油不可缺少的。中油所的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以加强油料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由中油所出版发行。 中油所有两个基地,现有科研与开发用地2150亩,其中60%的土地为试验地。目前,国家依托研究所已建立了“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评价中心”、“湖北省能源油料作物与生物柴油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与创新平台,是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工程协会蓖麻分会的挂靠单位,编辑出版的《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48人,其中高级职称6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岗位人才17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15人。 科研成果“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油所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50余项,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等领域,获科研计划总经费7000多万元,是“九五”(1996-2000年)计划总经费的3.5倍。 中油所在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功能基因、杂交育种、油菜抗菌核病、花生抗青枯病和黄曲霉遗传改良、油菜和花生遗传转化、花生病毒、质量标准、食品安全和产后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共收集和评价了26000余份油料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出一批有优良性状的资源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了数个可用于遗传改良的重要性状。在油菜和花生上已克隆出数个抗性和品质优良的基因。已成功地建立了油菜和花生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及转基因油菜的安全评价体系。已制定或完善了不同油料制品质量检测标准和检测技术。油菜芥酸和黄曲霉毒素含量速测仪研制成功。油菜加工和生物柴油转化技术已改进。在过去的十年中,中油所已选育出“中油杂”(杂交油菜)、“中双”(低芥酸和低硫甙油菜)、“中花”(花生)、“中豆”(大豆)、“中芝”(芝麻)等系列品牌的油料作物新品种40余个,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油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以上。 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果210余项,其中,15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获省部级奖。在技术推广和经济发展方面,中油所也取得了重大成绩。 专家简介国家级专家: 许泽永 省部级专家: 陈坤荣 胡 琼 黄凤洪 李光明 李培武 李云昌 李英德 廖伯寿 刘贵华 罗时清 马志勇 徐育松 许泽永 张宗义 张 文 邹崇顺 中国农科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 王汉中 中国农科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 李培武 卢长明 刘胜毅 廖伯寿 中国农科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 陈 洪 方小平 华 玮 黄凤洪 黄庆 产业开发研究所按照 “深化改革、奋发进取,开拓科技和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服务农业主战场、攀登科技新高峰”和“三个代表”等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面向自身发展需求,实施“用成果创效益、用人才争效益,盘活资源出效益”的发展方针,加快了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姻”及合作;利用科研优势,将成果与市场对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联动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一、基本做法 1、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成果转化 研究所针对全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油料生产发展提供的良好契机,加大了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在河南信阳、贵州湄潭、湖南长沙、安徽合肥、铜陵、芜湖和湖北宜昌、监利、荆州、鄂州、武穴、新州等地组织召开了一系列油料作物新品种示范现场会, 通过农产品博览会、种子交易会、科技示范县建设、科技示范园活动以及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研究所的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同时,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加快了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步伐。近两年来,研究所新品种推广面积年均达4000万亩以上,其中,油菜3000万亩以上,花生700万亩以上,大豆、芝麻、蓖麻等其它油料作物300万亩以上 ,覆盖鄂、湘、桂、黔、皖、豫、苏、陕、晋、川等10个省97个县(市)。 2、科、工、贸紧密合作,产业化建设拓展“新天地” 为了抢占油料科技产业的制高点和市场份额,研究所积极开展了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的广泛合作,探索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构建油料产业大市场的成果开发之路。先后与龙发集团、湖北种业集团、深圳国商集团、内蒙金宇集团、天颐油脂加工企业、丰乐种业集团、湖北龙发种业集团公司、湖北省富悦种子集团等单位签定了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先导、以研究所品种(技术)为核心、以广大农户为“原料车间”的优质油菜规模种植、合同收购、高效加工、联动发展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如与中种集团华中油菜种业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厅的合作, 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号”累计推广面积已达800万亩;与湖北省种子公司合作,油菜新品种“中油杂2号”去年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今年可到500万亩;另外,通过分别与荆州丰乐种业公司、湖北龙发种业集团公司、湖北省富悦种子集团合作,油菜新品种“中油杂3号”、“中双6号”、“中双8号”推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科技与企业的“联姻”,不但有力促进了油料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为研究所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两年来,研究所有关优质油料新品种现场会基本上均由相关企业领衔组织发起,从而改变了以往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广仅靠科研人员 单兵作战的局面,科、工、贸的联合,将成果推快,将产业做强,将市场做大,已成为全所科研人员的共识。 3、优质油菜产业化基地市(县)建设再创佳绩 研究所所在省政府对湖北省优质油菜的发展极为重视,研究所为配合湖北省实施的“优质油菜产业化工程”,连续四年来对湖北省鄂州、当阳、襄阳三个市(县)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取得显著效果。在全国10多个省市建立了4大油料作物试验基点和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实施科技项目20多项,仅油菜一项良种繁育基地就达3万亩提供良种2000多吨,将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组装研究和示范,从生产上应用推广的品种中优选了中油杂2号、中双7号、中双9号等六个双低品种,将新研究的数字化栽培技术、轻简节本技术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组装,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高效配套技术模式,在武穴、浠水、鄂州、当阳、襄阳、天门、沙洋、江陵、公安、松滋和汉川等11个示范基地县(市)示范应用,按规模化、专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了800万亩的示范区,双低率达100%;建立了4.2万亩的核心示范区,核心区平均单产204.2公斤,最高单产达220公斤;初步形成了育、繁、推体系。通过基地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 效果,极大地争取了地方政府对研究所科研实力的认可和支持力度。 4、积极立项,发挥科技开发项目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积极向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有关部门申报开发项目。2002年开发在研项目有6项,年度经费为280万元。(如: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油杂2号、中双7号;科技兴农项目中双4号的推广和扩繁;跨越计划大豆新品种、中油杂1号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等。)为研究所科技开发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结合项目做了大量的成果转化工作。 5、开发机制的创新促进了研究所开发 研究所按照重组科研、精减行政,强化开发的原则,科技开发机构由原来的一个开发部强化为中油种业、奥油、中油希望、中油阳光四个独立法人公司,所里注册了中油科技总公司。各公司一改过去课题那种等、靠、要的作法,积极面对农村主战场开展各种成果转化活动,促进销售、科技创收三年跨出三大步。 二、主导产品和效益 以科技开发和资源开发为主体的经济创收,通过机制转换以及经营实体的重新组合,加强了目标凝炼,调整了经营策略和市场运作方式,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研究所去年开发创收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收入首次突破900万元,经济效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以油料作物新品种为主的种业开发为800多万元,以油料检测仪器、产后加工技术设备为主,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为辅的开发创收为76万元。按照“建立科研、经济双强所”的“十五”奋斗目标,在前年首次实现了开发收入超过事业费拨款的目标,去年又跨越了一大步,原来研究所开发收入在全院一直是第三世界,在短短两年内就步入了第二世界。 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此推动了科技兴农、富民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力地加强了研究所的科研后劲。主要表现在:科技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的新增科技项目经费均突破1000万元,比“九五”前四年的年均科技项目经费增长100%。种子改良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育成了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料新品种14个,其中油菜新品种(组合)8个、花生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4个;而“九五”前四年总共育成油料作物新品种仅4个。科研综合能力不断创新。 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市)以上鉴定成果4项。上述科技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重大的突破,在数量上比“九五”前四年的年均科技成果数增长57%,在质量上占建所以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之中的2项,同时也实现了省科技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大量成果的取得为研究所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