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专业研究所之一,也是全国蔬菜花卉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1987年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文名:蔬菜花卉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成立时间:1958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科学研究蔬菜花卉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 种质资源室:基因库的管理与维护,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国内外特菜的引进与利用。 生物技术室:蔬菜花卉细胞与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研究。 十字花科育种室:甘蓝类、白菜类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茄科育种室:鲜食番茄、加工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茄科作物基因重组与遗传操作,抗逆生理与遗传。 葫芦科育种室:黄瓜、西瓜、南瓜、甜瓜等瓜类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加工及功能食品原料品种的选育,抗逆遗传材料的创新。 栽培与采后技术室: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园区规划,设施栽培、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植物保护室: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育种材料的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花卉室:国内外花卉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花卉育种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优质花卉种苗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科技成果截止到2011年,研究所主持和参加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北京市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863”高科技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在蔬菜花卉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特别是研究所组织引进、研究的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我国蔬菜及农作物栽培方式发生重要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甘”甘蓝、“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农”黄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种的育成,推动了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6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级奖励15项,参加完成的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成果奖43项。先后培育出180多个优质、丰产、抗病的蔬菜新品种。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蔬菜花卉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合作交流研究所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等20余个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大学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等国际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主持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蔬菜无土栽培”、“提高马铃薯育种和繁种能力”项目,参加了欧盟“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上的应用”、“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培育抗真菌、细菌病害茄子育种材料”,主持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中的“白菜类作物和马铃薯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营养品质性状的基因组学研究”、“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等60多个项目。组建了“中荷园艺作物基因组分析实验室”。与美国圣尼斯、日本龙井等蔬菜种子公司开展了甘蓝、番茄、黄瓜合作育种研究。 截止2007年,该所选派出国学习和短期访问人员近600人次,邀请来自美国、荷兰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该所访问和讲学超过500名;先后举办了多期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蔬菜、花卉国际培训班。与中国园艺学会联合召开了“园艺作物遗传资源”、“园艺作物品种改良”、“生物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等国际学术会议。 发展历程一、1958年建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议,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批复(科字第278号文),中央农业部党组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58年9月22日成立。其前身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成立时的蔬菜所,以蔬菜研究室和北京市农林局国营彰化农场为基础,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双重领导,但以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为主,对外挂二块牌子,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址在北京市海淀区彰化村。当时未任命所长。朱明凯任副所长,主管全面工作,王泉山任第二副所长。建所初期在机构设置上,设有行政办公室、技术办公室和试验农场。1959年全所职工195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行政人员8人,工人162人。来自原华北所人员19人,其中科技人员13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工人5人。 二、1960年由于1960年底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中央精简机构的指示,农业部决定将原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的部分研究所下放归所在省、市、自治区直接领导。当时根据1960年12月发出的(60)党发第210号文"关于下放大豆等十一个所在省建制和直接领导的决定"的精神,蔬菜所以整建制完全下放到北京市由北京市农业科学院领导。 1960年后,所内结构设置有行政办公室、技术办公室、品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生理研究室和试验农场。朱明凯任副所长。 三、1962年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科委农业组扩大会议呈报的《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促进生产的若干紧急建议》,发出了[62]519号文《关于充实和调整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通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1962年8月本所下放到北京市的原华北所12名科技人员从北京市彰化村迁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并于1962年12月经农业部(62)农原震字第41号文批准蔬菜所正式归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重新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直属研究所。所址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内前植物检疫室旧址。1962年至1965年,研究所有很大发展,职工队伍人数逐年增长,尤以1963年增长最多。1962年底,全所职工仅28人,1963年增加45人,1964年增加21人,1965年增加11人,截至1965年统计,全所职工已达到105人。 未任命所长,由朱明凯和张继增任副所长,朱明凯主持工作,1966年5月又任命陈静夫为副所长。该所机构设4室1组。由行政办公室总管全所人事、党务、文书、基建和总务以及科研业务;由育种研究室、栽培贮藏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和生理生化研究组开展有关科学研究。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月后,所领导机构被群众组织代替。 四、1970年1970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并精简机构。同年11月执行农林部(据农业部档案1970~1970.7至1979.1中央农业部撤销,成立农林部"下同)(70)农林办字第11号文,蔬菜所再次以整制下放北京市,并经北京市革委会研究决定与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合并(注:1962年7月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成立北京市农科所)。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下放人员共80人。下放前期仍维持蔬菜研究室的建制,隶属北京市农科所领导,并开始恢复科研工作。研究室临时负责人为李树德(主管业务)和王勇、张立志、徐玲珍(主管政工)。1973年成立室领导小组,成员有马熙彩、张光荣、李树德、陈杭和陈淑英。1975年3月北京市革委会批准恢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制,同时也恢复了蔬菜研究所的建制。所址位于双清路原北京林学院内森工楼。所领导成员有贾俊林、朱明凯、李树德、陈杭。 机构设置:办公室、政工组、科研生产组、资料组以及引种及品种资源室、育种及良种繁育室、栽培室及农村基点组和实验室。 五、1978年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即告结束,蔬菜所也在整顿、调整中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1978年2月农林部、国家物资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出(78)农林(科)字第15号、(78)物计字第47号、(78)财农字第9号文"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林科教体制的函",决定将原下放北京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归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注:1970年8月~1978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由此,蔬菜所恢复原建制,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直属研究所。所址开始仍在林学院,1980年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东门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进程,决定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蔬菜所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从北京市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时该所共有职工73人,1981年6月发展至182人,1987年12月增加达240人。 1979年4月任命朱明凯为所长,曹维政、李树德、张纪增、刘红、朱德蔚为副所长。1979年8月任命宋法明为副所长。1983年2月任命李树德为所长。1984年12月任命王德槟为副所长。1985年3月任命赵清源为副所长。 机构设置:领导机构设党委会、所务会;管理机构设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行政处办公室;研究室设品种资源研究室、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中心实验室和情报资料室;学术评议和科研工作决策、咨询机构是学术委员会。 六、1987年1987年12月3日,根据国家科委(87)国科发综字0806号,农牧渔业部(1987)农(人)农函字第17号批文"关于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更名的复函",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隶属关系不变,除承担原有蔬菜研究任务外,还承担花卉研究工作。 蔬菜所自更名为蔬菜花卉所以来,科研、开发、精神文明建设逐年稳步发展。1997年12月,全所职工为223人。 1987年李树德仍为所长。1988年5月任命朱德蔚为所长,赵清源、方智远为副所长。1991年1月任命张松林为副所长。1995年2月任命方智远为所长,张松林、蒋淑芝为副所长。1997年3月任命屈冬玉为副所长。 机构设置:领导机构设党委会、所务会;管理机构设党办和人事处、科研处、行政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部(1996年后改为科技成果开发处)、温室农场管理处;研究室设蔬菜遗传资源研究室、蔬菜遗传育种室、蔬菜栽培和储藏加工研究室(1996年后称蔬菜栽培及采后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花卉研究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和文献信息编辑室;学术评议和科研工作决策、咨询机构是学术委员会。 2000年11月任命屈冬玉为蔬菜花卉所所长,蒋淑芝为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杜永臣、孙日飞为副所长。 2001年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对该所研究室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按学科分为:生物技术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十字花科育种研究室、茄科育种研究室、葫芦科育种研究室、栽培与采后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花卉研究室。 2002年12月任命杜永臣为所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3年10月,对该所的管理及服务机构进行了整合,调整后的机构设置为:科研处、综合处、财务处和服务中心。 历届领导朱明凯(1979.4-1983.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 1911年2月生,广东省台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1983年任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顾问,第二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4-1969年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 延安时期,积极从事以品种引种为重点的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出优良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70多个新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甘露西瓜"由于质量好,周恩来总理将该瓜空运到重庆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连续两年获陕甘宁边区模范妇女的荣誉称号。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日报》发表了"种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无正所长),在研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搜集、育种、选种、防治病虫害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研究所两次下放北京市,两次回中国农科院的机构变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研究室,配齐相关专业和人才。 1962年,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1963-1972年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在以后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和目标。1962-196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蔬菜育种研究座谈会"和"蔬菜品种资源研究座谈会"。 1965年选育出质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葱品种540号、601号。1978年主持了马铃薯研究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出早熟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京丰1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等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李树德(1983.2-1988.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 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朱德蔚(1988.4-1995.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38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任所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所党委书记,1988年任所长兼所党委书记,1994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至2001年期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点工作,任基点组长,推广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种,为当地工矿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回院后,继续从事番茄杂交育种研究。配置出-批优良杂交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番茄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育成多个番茄优良品种,其中"中蔬4号"、"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先后成为华北地区中熟番茄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参与了为害番茄的病毒种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番茄TMV抗性为显性基因遗传,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各l项。"八五"期间还主持并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获资助65万美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还主持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资助项目"不同类型芋头种类资源的RAPD和酶谱分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菜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进展。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任主编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蔬菜花卉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智远(1995.2-2000.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8.5~2000.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 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截止到2004年,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 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名), 1991及1998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一名),获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屈冬玉(2000.11-2002.12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博士,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9月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读书,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8月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习遗传育种,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员,1996年2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长,2000年11月任所长,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已主持筛选出10余份炸片炸条品质优良新品系,参加或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发展二季作和冬作农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在2n配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为2-4个的新观点,此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被UNDP、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完成得最好的单位之一;1998年参与筹建美国百事集团-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中心并开展合作,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在深入贵州贫困县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推广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国务院贵州扶贫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专家顾问活动。1997年同团中央青农部、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一道发起了"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任副所长期间,分管科研、科技成果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本所国际合作项目总金额达100多万美元,为提高该所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获奖论文3篇、39篇为第一作者,参加编写著作11本,约100万字。 在任领导所长杜永臣杜永臣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所长,番茄育种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学术委员,农业部全国番茄区域试验负责人。 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和抗逆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和抗逆材料的鉴定、筛选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现代育种技术筛选和创造抗逆、抗病、优质育种材料;选育保护地和露地番茄优良新品种;研制国家番茄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番茄产品质量标准等。截止到2011年,“九五”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番茄育种专题的“番茄耐低温材料选育研究”、“番茄抗病材料选育研究”、“番茄育种技术研究”、农业部“948”项目、教育部、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11项。 育成的“保护地番茄优良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第3名,两品种已累计推广25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7.5亿多元。特别是中杂9号成为了北方广大粉果番茄种植地区保护地生产的主栽品种。主持选育出的“中杂12”保护地番茄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北省和北京市品种审定。最新成的“中杂11”番茄获国家攻关后补助二等奖,并在2001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截止到2011年,共发表论文30多篇。 党委书记孙日飞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白菜育种课题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蔬菜学会副秘书长,《园艺学报》编委,《中国蔬菜》编委,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第五届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国家推广计划专家。 主要从事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八五”、“九五”国家攻关课题和农业部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及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国际合作欧盟项目10余项。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2001AA241121” 课题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五攻关重大专项“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主持十五攻关“大白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大白菜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分子鉴别”研究。 首次在国内育成了无苗期黄化,有蜜腺,生长和结籽正常,转育容易,育性稳定的新型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建立了理想的培养体系,获得大量小孢子再生植株,这些DH单株正用于新品种培育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两个与抗TuMV-C4基因连锁的标记和5个与抗TuMV-C1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 1992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八名;1995年“用组培获得100%不育群体的白菜制种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1996年“组培繁育大白菜亲本制种技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位。1999年“大白菜2n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及应用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位。 副所长张宝玺张宝玺 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茄科育种室主任,辣椒育种课题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首批跨世纪科技开发与推广带头人,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副会长,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政协海淀区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辣椒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对辣椒的主要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抗逆性、细胞生物学、分子辅助选育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创新和选育了大批优异育种材料和新品种,育成甜辣椒新品种14个,甜椒的选育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中椒'系列品种在全国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截止到2011年,参加和主持了国家、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等。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早熟丰产抗病毒病甜椒中椒2号的选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优质抗病丰产甜椒新品种中椒4、5号的育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名);甜辣椒中椒6号和中椒7号的育成,获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30余篇。 副所长胡鸿胡鸿,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蔬菜贮藏保鲜与采后处理技术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北京市有关蔬菜贮藏研究方面的项目30余项。在主要蔬菜采后生理、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计划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蔬菜流通体系综合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实施”1992年获国内贸易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蔬菜采后处理工艺设计与实施”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结合试验研究的进展,共发表论文40余篇。 科技成果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主持和参加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北京市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863”高科技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在蔬菜花卉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特别是我所组织引进、研究的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我国蔬菜及农作物栽培方式发生重要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甘”甘蓝、“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农”黄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种的育成,推动了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6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级奖励15项,参加完成的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成果奖43项。先后培育出180多个优质、丰产、抗病的蔬菜新品种。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蔬菜花卉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开发北京中蔬园艺良种研究开发中心 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技术优势、作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科技成果转化窗口的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通过特约繁殖、区域合作营销和特约经销等形式,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良繁基地、40多个区域推广示范、营销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培养了一支精干的科技开发与营销队伍。在良种生产和经营上,凭借技术依托单位的成果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联合,在一些主要蔬菜种子上初步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成果转化窗口,经营包括甘蓝、青(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西瓜、马铃薯、南瓜、甜瓜、西葫芦、茄子、苦瓜及各种特菜蔬菜新品种100多个,拥有成熟的蔬菜、花卉栽培等成果和技术多项。经销的品种都经过严格的纯度、芽率等各项指标的检验,符合或超过国家良种标准。设有市场营销部、生产加工部和财务管理部。截止到2011年,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8人,硕士16人。 中蔬卉园科技培训中心(中蔬卉园宾馆) 截止到2011年,中蔬卉园宾馆拥有客房53间(标准间39间,3人间14间),共120个床位。客房内设有彩电、电话、浴室、喷淋及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大中小会议室为举办各种会议提供良好的场所;餐厅,代办火车票、机票,汽车出租等业务为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客房整洁舒适,餐厅佳肴风味独特;服务温馨热情、周到有素,前厅宽敞明亮,为各地宾客下榻和召开各种会议提供一流服务。该中心位于海淀区皂君庙路5 号,地理位置优越、购物方便、交通便利。 北京蔬卉科技开发公司 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园艺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新优花卉的引种、示范与推广;生产优质鲜切花、盆花和草花的种苗、种球、种子;承揽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经销园艺生产配套产品;向宾馆、饭店、超市、企事业单位提供新优特蔬菜、礼品盒菜的包装配送;经销鲜切花、花篮、花束;常年从事技术人员培训及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业务。公司设有销售部、生产部、后勤部和科研部。截止到2011年,高级、中级职称及多年从事科研、生产与开发的技术骨干20余人;拥有500平方米花卉组织培养中心,10800平方米现代化实验与优质种苗生产温室,300亩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草花制种基地。 人才队伍知名专家朱明凯:蔬菜遗传育种专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树德: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获得者 朱德蔚: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 方智远: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励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刘红: 蔬菜遗传资源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 孙培田: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蒋名川:蔬菜栽培专家 张纪增:蔬菜学家,首批进藏、援蒙蔬菜专家 程天庆:蔬菜育种专家, 陶辛秋:蔬菜栽培专家, 尹彦: 蔬菜育种专家, 郑光华:蔬菜栽培专家, 王耀林:蔬菜栽培专家,全国农业劳模,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科研队伍高级职称人员: 方智远 杜永臣 张宝玺 张志斌 刘玉梅 孙日飞 谢丙炎 李锡香 连 勇 刘广树 顾兴芳 李宝聚 胡 鸿 蒋卫杰 金黎平 张友军 黄三文 蒋淑芝 王晓武 徐兆生 刘 肃 杨丽梅 尚庆茂 葛 红 刘富中 谢开云 明 军 于贤昌 赵 华 韩 旭 龚一帆 副级职称人员: 刘 佳 杨宇红 高俭德 贺超兴 陈 红 李瑞云 梁 励 张学杰 高 苹 钱 洪 王先觉 张思远 刘 春 李君明 王长林 卞春松 吴青君 沈 镝 王孝宣 章时蕃 屠康明 张天明 庄 木 范翠蓉 余宏军 刘 伟 张淑江 庄飞云 张延国 高富欣 张秀新 王怀松 王少丽 闫书鹏 武 剑 朱路芳 莫 青 陈 洁 史艳华 王小琴 徐宝云 庞万福 研究生教育研究所是中国最早开展蔬菜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农业科研单位。1984年、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批准为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共培养研究生132人,其中博士30余人。 同时,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 每年有60余名来自国内院、校的研究生在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