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释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组成立。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研究所,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环境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四个重点优势学科,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环境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农业生物和农用投入品与光、温、水、气等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与调控机制,发展农业环境安全调控和可持续农业技术。

中文名: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成立时间:1953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机构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有7个创新研究室,并建有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寿阳旱作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美农业环境中心,农业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农业立体污染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设施农业研究中心等开放平台。截止到2011年,实验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科研用仪器设备数千台套,其中2万美元以上设备100多台套,为开展农业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中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中央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与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包括全球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减灾防灾、干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病虫害、农业生态环境、3S等高新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截止到2011年,多次荣获有关部门的奖励。该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数据库” 统计源期刊。

专家团队

梅旭荣

1963年生于山东莱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1999),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1),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十五”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杰出岗位一级人才。

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旱作农业与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重点开展农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田SPAC土壤水分函数与水分生产潜力层析分析、农田边界层中的湍流扩散理论与冠气关系、土壤水热运动计算方法等的科学试验与创新研究。

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项,子专题2项,农业部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战略研究课题4项,其中“主要类型旱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及调控技术”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利用”199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优化模式”1998、1999年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等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计划课题“北方旱区高效农业结合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区域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与保障体系研究”;863计划课题“农田节水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973”计划前期研究课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建设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项;农业部专项课题“我国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等。

栗金池

1956年9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6年11月入党,长期从事党务与人事管理工作。

2007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1977年3月分配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社长办公室副处长、处长(主任)职务。2000年任中国农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副编审。2003年7月任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

张燕卿

副所长,中共党员,山西文水人,学士学位,研究员。1963年2月10日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肥料研究工作。1991年6月调到院科技管理局工作,先后担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务。

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和宏观政策与资源环境研究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和参加研究课题10多项,主要有“21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任务研究”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发展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区农业综合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等。获得国家和省部奖5项,其中:“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2001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公开发表论文39篇,参加编写著作9部,主编2部。

董红敏

副所长,女, 1964年9月出生, 河北省新乐县人,博士, 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畜牧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兼职),农业部畜牧业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委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曾先后赴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近5年应邀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8次。

“十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863“优质猪肉、鸡肉生产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成果转化资金“规模畜禽场通风、降尘、除臭技术”, UNDP/GEF项目“中国国家通讯研究: 动物CH4/N2O排放”,美国农业部资助的合作项目“动物废弃物处理方式评估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UNFCCC SECRETARIAT)“未来国家清单编制修订方法学”农业领域方法学起草人,“世界银行中国肉牛项目”的环境部分中方负责人。

朱昌雄

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福建霞浦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农科院药物微生物学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84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8月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农业微生物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7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和环发所研究室主任。

从事农用抗生素类和真菌类生物农药的创制与开发,从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作用机理和制剂新剂型加工等方面创新和提高微生物农药。截止到2011年,申请专利20件,授权11件;发表文章85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60余篇;获得67个绿色和无公害认证证书,培养硕、博学生30名。“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机构

气候变化研究室

学科重点: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研究;

2.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

农业气象学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领域,揭示气候演变、突变及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研究农业生产对气候演变与气象灾害的影响规律,探明其影响机理及其有效减缓的机制。该学科将以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模拟与评价、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减排增汇机理及技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技术等为重点,探明我国不同农业区温室气体排放特点、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并争取在国际相关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研究内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气候系统的观测与模拟,建立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气候情景;动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综合影响评估研究;响应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模拟模型开发;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国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重大政策研究。

农业减灾研究室

围绕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干热风、草原雪灾等严重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农业非生物灾害,重点开展主要农业非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灾害防治、抵御、规避、减灾等技术以及监测设备、减灾新产品的研发,研究预测上述灾害的模型、方法和监测、防控技术。通过研究,揭示农业非生物灾害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减轻我国农业非生物灾害影响的技术对策。

学科重点:

1.农业自然灾害致灾机理及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

2.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

研究内容:

1.农业自然灾害致灾机理及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重点研究主要农业非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过程、成灾机理,危害程度,监测方法、监测规范、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等,提出农业非生物灾害监测技术规程,预测方法及技术。

2.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围绕防御、躲避、减轻农业非生物灾害,研发技术和产品;研究主要非生物灾害风险分布、管理、转移机制与分担,应急响应机制等,为政府在农业非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中提供科学依据。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室

节水农业

围绕农业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安全领域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以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的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农艺节水、旱地农业、以及提高植物抗旱能力、节水抗旱产品为重点,创新旱地农业理论,完善节水高效的生理学和水环境安全的生态学,推进与提升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能力。

学科重点:

1.旱作节水农业

2.水环境与节水农业信息

研究内容: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内容包括以农艺节水、旱地农业、以及提高植物抗旱能力、节水抗旱产品为突破点,创新旱地农业理论,完善节水高效的生理学和水环境安全的生态学;研究区域节水潜力评价体系与节水型农作制度;节水生化制剂;对农业水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水环境与节水农业信息: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水环境现状与规律、农业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作物水分信号快速诊断技术、区域土壤墒情预报技术、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和智能化灌溉预报与决策系统等,对节水高效农业数字化设计,发展节水农业信息学。

生态安全研究室

农业生态学

围绕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关系、物质与能量循环,重点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退化耕地修复、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防控、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生态农业新材料与新工艺、物质(特别是污染物)循环利用与洁净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产业化等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耕地质量演变及其调控对策,探索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理论,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与技术对策。

学科重点:

1.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评价;

2.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

3.外来入侵生物控制。

研究内容:

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评价:重点围绕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产地环境安全问题,研究农业生物群体生态优化、农业投入品创制、水肥药高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工艺及规程(标准)等,提出主要农产品清洁生产,农业产地环境质量调控、农业污染监测与防治、农业环境评价等理论与技术。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重点围绕提高耕地质量,研究现代农业条件下耕地质量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明确土壤健康与农产品质量的相互关系,提出退化及污染耕地重建的关键技术,高产耕地质量保育与退化防治技术,以及相关农事措施与技术体系等。外来入侵生物控制:重点围绕入侵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生态适应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生态经济影响评估模式、早期预警与快速检测技术及应急处理技术等研究,系统探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

环境修复研究室

农业环境修复

围绕退化环境修复、土壤侵蚀与防治、农业措施对环境影响的理论与方法,重点从农业环境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与规律、农业环境污染与退化的机理、污染或退化环境的修复原理与技术、农业环境友好型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阐明农业环境演变的规律、农业措施对污染农业环境影响的规律,明确污染农业环境修复的机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学科重点:

1.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产品;

2.土壤侵蚀机理与防治

研究内容:

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农业环境退化的机理及其调控技术,污染农业环境的修复技术及产品,农业立体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农业环境的调控技术与产品,遏制、阻断、治理、修复环境的技术、制剂、材料、设备等。

土壤侵蚀机理与防治:重点研究土壤水蚀、风蚀的主要成因及其发生机制;农业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核同位素示踪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技术与对策。

环境工程研究室

农业环境工程

围绕农业环境控制的工程学理论与方法,重点从农业环境控制机理、环境安全生产技术、可控环境农业系统模拟、现代设施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设备、集约化养殖场环境控制工程、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农业环境要素与农业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探明环境控制机理,完善动植物环境工程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保障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工程措施和环境安全生产技术。

学科重点:

1.畜禽养殖环境工程;

2.植物环境工程。

研究内容:

畜禽养殖环境工程:重点研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牧业“清洁生产”工艺、设施技术研究;畜禽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对养殖业影响的预测预报技术;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

植物环境工程:重点开展植物可控环境系统模拟与控制研究;植物苗微繁殖及其工厂化环境控制工程研究;设施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

农业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2005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秉承“流动、开放、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紧密围绕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实验检测与研究工作,并依照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部、院级实验室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

分析测试中心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办公实验楼4层,拥有实验室、办公室共约600平方米。拥有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微波消解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及超低温冰箱等大批先进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超过2700万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分析测试中心有人员15人,全部拥有大学专科上学历。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分析测试中心主要开展农业环境与农产品中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的成分分析、微分析、结构解析和物质演变动态跟踪研究,检测、溯源和判定分析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成分、结构和形态,农产品原产地安全生产环境测试,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农业投入品引入与流失及形态分布等,为探索农业环境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监控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环境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面向市场开展第三方中介服务。

主要测试物:农田土壤、农业用水、农产品

主要分析内容:重金属元素;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残留;无机物、有机物成份的组成。

组织机构

办公室

组织起草编写研究所综合性规章制度及各种专项制度;组织编制研究所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总结、情况汇报等;负责全所的宣传工作,编辑简报、大事记;负责公文处理、公文运转、公文催办和研究所印章的管理;负责所务会议、所长办公会议等会议的组织准备、记录,会议纪要和决议的起草,督促有关决定、决议的执行;负责政府采购的登记、统计、合同审核、临时采购等管理工作;负责固定资产的的登记、统计;负责日常接待、信访、保密工作和研究所对外联络;负责研究所的局域网数据更新与维护;负责研究所综合档案的管理;承担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党委办公室

负责研究所党委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党委参谋和助手。按照上级和所党委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的组织生活与组织建设;负责所党委会的组织准备、记录,会议纪要和决议的起草,会议决定的催办、执行;负责所党委、纪委公文处理、运转和印章的管理;研究所职代会、工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对所内职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和民主党派的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承担研究所的行政监察工作;负责党的组织、宣传、纪律检查、统战等日常工作;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负责研究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负责研究所的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研究所人才发展规划、人事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负责研究所内部机构的设置与定编;组织中层干部的聘任、考核和后备干部的推荐;承担职工的聘任上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各类人员的招聘、调配工作;负责职工工资的调整和日常管理;负责职工各类社会保险的核定和管理工作;制定研究所的职工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

编制和上报各类人事管理报表;办理出国人员政审;承担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负责承办单位法人登记、年检等工作。

编制研究生招生计划,负责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协助导师负责对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管理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科技处

负责组织制定科研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建立、更新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储备库;负责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策划、申报、实施,组织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与协作攻关;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制定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申报;负责与国家、各省市及农科院相关部门的汇报与联系;安排研究所各种学术活动,承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和监管科研经费使用,协助编报研究所项目支出预算;负责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申报和奖励工作及其编目、登记、编辑汇编;对研究所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负责技术培训、中介等组织和技术服务工作;负责研究所对外科技服务的接待、谈判、合同书的起草、审核及实施,以及开发工作的合同管理;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和负责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条件建设与财务处

组织制定、完善研究所条件建设与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办法;编制研究所科研条件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积极争取各类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和协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科学工程中心的条件建设;规划、组织科研条件共享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与分析,确保本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编制研究所政府采购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研究所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各类经费的预算、决算,并根据年度计划,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对经费的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控,定期提供研究所各类财务分析报告,确保各项科技经费配置的综合平衡。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