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于2003年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育种研究部分进行战略性重组而成立的国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农科院。以作物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栽培生理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级作物科学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中文名: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农科院 成立时间:2003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研究机构(科技服务中心 试验农场 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 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 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国家重大工程仪器设备 国家种质库) 人才队伍(院士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级中青年专家 省、部级中青年专家 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 正高级技术人员 副高级技术人员 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荣誉称号人员) 机构简介截止到2011年,作物科学研究所有在职职工314人,离退休职工313人。在职职工中,有科技创新人员1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博士生导师34人,农科院杰出人才一级岗位8人,二级岗位19人,三级岗位9人,有研究员57人,副研究员84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有62人。拥有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信息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 设有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所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件,房屋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试验地60多公顷,科研试验设施近万平方米。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生物技术分会的挂靠单位。编辑出版的期刊有:《作物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作物杂志》和《中国种业》。 研究机构科技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该所经营性房地产的开发管理;水、电、暖、话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修;客座研究人员和临时工住宿安排与管理;车辆管理,报刊、信件收发;办公用品与劳保用品、试验用品的仓储管理;该所范围内的保安、防火、防盗与交通安全管理;环境卫生与绿化工作;承担计划生育、义务献血工作;承担院统管职工住房分配时本所职工参加住房分配的协调工作。 试验农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场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由原作物所所部农场、昌平基地及原品资所农场等整合而成,截止到2011年,共有在职职工21人。农场具备开展科学试验所具备的房屋、土地、农机具和田间设施的各项硬件条件。 主要任务是承担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粮食作物良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田间试验任务,承担作物原种原原种繁殖任务,承担作物品种资源保种、性状鉴定的田间试验任务以及品种检疫任务;承担国家区试、农业部新品种展示任务。2004年落实国家和农业部项目的田间试验任务47个,试验面积近千亩。 农场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二试验室,目标是建设成为科研成果、试验管理、条件设施、农机设备的展示窗口。 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是由农业部于1999年3月立项批准建设,总投资2600万元,2000年12月开工,2002年11月落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500 m,由种质保存区、前处理加工区和研究试验区三部分组成。保存区建设面积:1700 m,包括17间冷库,其中5间为长期库,使用面积合计293 m,9间为中期库,使用面积合计568 m,3间临时库(每间使用面积36m)。长期库的贮藏温度-18℃±2℃,相对湿度≤50%,保存容量为20万份以上,用于长期保存全国农业植物种质资源,包括农家种、育成品种和近缘野生材料等。中期库贮藏温度-4℃±2℃,相对湿度≤50%,保存容量为40万份以上,中期库保存种质材料可随时供种分发给国内育种、科研和教学等单位使用,同时也供国际交换使用。3间临时存放冷库(+4℃)供种子临时存放使用。处理加工区主要由种子接纳室、发芽室、干燥室、“双十五”干燥室、称重室、包装室组成。 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北京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由农业部于2000年12月19日批准建设,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位于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中心大楼,试验地和田间实验设施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平实验基地和院部农场。 北京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有较强的研究队伍。截止到2011年,共有固定研究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6人(含博士生导师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1人,技术工人2人。固定人员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有流动研究人员40多人,包括博士后2人,博士生6人,硕士生20余人,客座和招聘人员10余人。 截止到2011年,中心承担国家、部(省)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6项(主持1项,子课题5项)、“973”计划项目2项(子课题)、“948”引进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主持1项,子课题2项)、跨越计划项目1项、农业部结构调整项目1项,其他项目16项。年均科研经费在300万元以上。 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2年评估为A级实验室,居参加评估的84个实验室的第7位。辛志勇研究员任主任,庄巧生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截止到2011年,在编人员22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8人。形成了专业覆盖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植物病理、生物技术等,研究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万元以上进口仪器80余台件,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7台件,价值约731.7万元。并有配套的温、网室。 研究方向与目标:围绕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群体改良、轮回选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便于育种利用的优异中间材料,并揭示其遗传规律,提出更有效的育种途径和方法,进而选育出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应用;与此同时,积极为国内作物遗传育种单位提供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培养遗传育种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促进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1)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抗逆)的遗传研究。 (2)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育种中间材料的改良与创新研究。 (3)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其技术研究。 (4)作物遗传育种的生物技术途径和方法研究。 国家重大工程仪器设备截止到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仪器设备共69类468台(套),购置费8053.3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计财局和中国远东国际招标公司组织专家负责招投标。仪器设备选型的主要原则是:多功能、高通量、高效率、自动化、网络化和简单化,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大、中、小型仪器设备相配套。 仪器设备主要用于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研究、基因鉴定研究、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作物基因信息网络研究等。 国家种质库国家作物种质库(简称国家种质库)是中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心,也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心。该库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部分资助下,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 国家种质库的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由试验区、种子入库前处理操作区、贮藏区三部分组成。贮藏区建有两个长期贮藏冷库,总贮藏面积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种质贮藏条件为:温度-18℃±1℃,相对湿度<50%。 作物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国家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国家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入库保存种子的初始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85%,种子含水量干燥至5%~7%,大豆8%。根据科学家估算,在上述贮藏条件下,一般作物种子寿命可保存50年以上。 至2003年底,国家种质库贮存的种质数量已达到34万余份,长期保存的种质数量处于世界第一,为中国作物育种和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该进展---“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作为“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队伍院士庄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 董玉琛: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万建民 (2000年) 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李梅芳 (1986年) 辛志勇 (1997年) 省、部级中青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万建民 何中虎 贾继增 林志珊 李立会 王天宇 邱丽娟 曹永生 王春连 景蕊莲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建民 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一级:万建民 林晨涛 黎志康 何中虎 李立会 赵 明 毛 龙 李建明 王国英 二级:马有志 张增艳 赵开军 夏先春 付彬英 高用明 徐建龙 王天宇 邱丽娟 张学勇 李新海 王建康 傅永福 粱 璐 黎 裕 孔秀英 李少昆 任贵兴 三级:韩天富 周 阳 雷财林 叶兴国 曹永生 王晓明 朱苓华 卢新雄 杨庆文 正高级技术人员万建民 庄巧生 何中虎 辛志勇 张保明 张世煌 马有志 张增艳 赵开军 夏先春 李少昆 李梅芳 刘录祥 韩天富 肖世和 王增远 刘秉华 赵广才 袁龙江 陈新民 王步军 傅彬英 高用明 徐建龙 黎志康 周 阳 李新海 韩粉霞 叶兴国 董玉琛 贾继增 周荣华 李祥义 高卫东 程须珍 齐秀改 王晓鸣 景蕊莲 王天宇 王述民 张学勇 韩龙植 邱丽娟 李立会 曹永生 朱志华 张 京 张 辉 卢新雄 黎 裕 李洪杰 赵 明 林晨涛 毛 龙 任贵兴 王建康 傅永福 程治军 黄长玲 孔秀英 张宗文 宗绪晓 王克晶 杨庆文 朱振东 刘伟华 潘映红 王国英 杨建平 李桂英 苏 宁 韩敬花 姚 杰 副高级技术人员陈新华 武 力 高群英 李军辉 夏兰芹 张 艳 孟凡华 李思敏 雷财林 潘照明 王久林 王 洁 徐琼芳 林志珊 周永力 王春连 王山荭 白羊年 孙君明 吴东兵 马兴林 李巨光 陈国英 牛增山 梁业红 刘志芳 隋向真 邵俊明 董志强 王 晶 赵林姝 闫长生 朱苓华 张 欣 王松梅 吴存祥 李连成 杜 娟 朱 光 陈长利 李静梅 程维红 王 岚 闫淑荣 秦亚平 张 涛 郑先强 段春兰 刘三才 张志娥 陶 梅 杨克理 石云素 陆 平 胡小荣 陈晓玲 霍纳新 魏利青 李向华 李 睿 刘根泉 杨欣明 昌晓平 张万霞 袁兴淼 崔淑兰 王心宇 高爱农 关荣霞 侯文胜 高丽峰 李英慧 谢瑞芝 张 勇 赵志超 郭秀平 田志国 杨 丽 王兰芬 谢传晓 王德森 陈丽娟 陈 明 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庄巧生 李梅芳 辛志勇 刘秉华 徐雨昌 王春莲 林志珊 董玉琛 贾继增 周荣华 李立会 曹永生 程须珍 王天宇 万建民 何中虎 邱丽娟 荣誉称号人员贾继增: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万建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何中虎: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 李立会: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农业部“十佳青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曹永生:农业部“十佳青年” 毛 龙:“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科技成果作物科学研究所长期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科技部自然资源科技平台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截止到2011年,编写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科学专著和科普书刊逾百部。获得科研成果奖146项,包括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和省部级奖116项,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150个。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