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效应研究
释义

作者长期关注城乡分割带来的三农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产生的增长效应。本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采用系统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的轨迹及增长效应,希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贡献。

书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效应研究

作者:张爱婷

ISBN:9787505881785

页数:192页

定价:28.00元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作者长期关注城乡分割带来的三农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产生的增长效应。本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采用系统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的轨迹及增长效应,希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贡献。

本书的研究与写作,不仅具有扩展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和丰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理论意义,同时对缩小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涵与外延

1.3 劳动力流动研究的焦点问题

1.4 研究目标、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增长效应的理论模型

2.1 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

2.2 国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的模式

2.3 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理论及模型

2.4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效应的研究

2.5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第3章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农村劳动力流动轨迹

3.1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3.2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轨迹

3.3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流动特点

4.1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现状

4.2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4.3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5.1 国民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

5.2 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5.3 国民经济增长效应的测度

5.4 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民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分析

6.1 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机理

6.2 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的测度方法

6.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及增长效应的周期性分析

7.1 未来劳动力流动空间大小分析

7.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7.3 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的周期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就业流动机制构建

8.1 农村劳动力非农流动的现状及意愿的调查分析

8.2 基于多层次嵌套Logit模型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意愿因素分析

8.3 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

9.1 现行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

9.2 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创新思路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10.1 主要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推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和乡村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农民被长期地挡在城市之外,导致城乡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城乡居民在就业权利、收入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不能得到体现。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虽有改变,但是城乡居民在政策决定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对等,城乡分割及城乡差距继续存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框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日益显著,城乡经济的和谐、持续增长有望实现。

文摘

第2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增长效应的理论模型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从理论上解释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出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人口流动现象,已取得不少成就,形成了不少经典学说。从大的方面看,对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效应的研究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解释、阐述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效应;另一类是从个人或家庭行为的角度来解释,从家庭效用最大化理论出发分析家庭劳动力配置与家庭效用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家庭流动劳动力的动机和行为后果。下面主要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来介绍国内外有关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理论及效应研究现状。

2.1 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

2.1.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理论模型

(1)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农业劳动力流动模型。美国经济学家W·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中(1954)主要讨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现代城市部门,另一个是与自给自足相联系的传统农业部门。在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部门土地有限,资本投入很少,相对而言传统部门劳动力显得十分富余,其边际生产率可以低到为零,这部分劳动力构成农业部门中的“零值”劳动力,即他们的劳动边际收益为零,因而传统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这是因为,农业部门中的工资水平不是由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制度的安排,更直接地说,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农业部门所有劳动者平均分享的农业产量所决定的平均收入。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一般大大高于传统部门,只要现代部门收入比传统部门高约30%,在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现代部门就可以获得传统部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由于现代部门能够在维持低工资水平下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现代部门具有不断增大资本积累和实现规模扩张的内在机制。因此,只要现代部门能够不断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会持续下去,一旦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了,劳动力就会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变得稀缺起来。部门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收入开始增加,现代部门的工资不再固定不变,而是不断上升,经济开始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刘易斯模型还可以通过如图2—1所示来进一步说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1: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