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密宗宝典
释义

密宗,亦称密教,又名“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是秘密佛教的简称,属于大乘佛教的一个教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起源于公元2世纪流行于印度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进一步神秘化、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它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神秘化的仪轨和世俗信仰;“三密为用”是密教独特的义理,密教认为,如果口密、身密、意密三密与诸佛的身、口、意相应,便可成佛,即通过口诵真言(口密)、手结印契(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便能修成正果。

《中国密宗宝典》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共计10册。(点击图片放大)

重整密教经典,再彰深奥密法。

密宗

密宗,亦称密教,又名“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是秘密佛教的简称,属于大乘佛教的一个教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起源于公元2世纪流行于印度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进一步神秘化、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它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神秘化的仪轨和世俗信仰;“三密为用”是密教独特的义理,密教认为,如果口密、身密、意密三密与诸佛的身、口、意相应,便可成佛,即通过口诵真言(口密)、手结印契(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便能修成正果。

舶来密教,植根中土

密教自产生之日起,便开始向周边地区传播。三国时期,之谦便在吴地翻译了一系列密宗经典,这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汉译密宗经典。此后600年间,中国本土的高僧和译师汉译了不少佛教典籍,一些印度、西域来华的高僧和译师精通咒术和密仪,他们所译佛籍,基本上属于“杂密”。

“纯密”在中国的宏传始于唐代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经过他们的倡导,密教昌盛一时。善无畏在弟子一行协助下译出《大日经》,成为密宗的『宗经』。不空译出《金刚顶经》,亦为密宗重要经典。这一时期,把密宗典籍译为汉字,成为汉地高僧的重要宗教活动,从而为后世留存了许多的佛教典籍。中国密宗也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日本亦于此时遣僧来华修学密教,并由僧人空海、最澄在日本所创立了日本密教。

注释:

善无畏:(637~735)音译作戍婆揭罗僧诃、输波迦罗。意译作净师子。又称无畏三藏。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为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因内乱出家,遇殊胜招提,得悟法华三昧。复学瑜伽三密之法,尽得其传,受灌顶为天人师。唐代开元四年(716),至长安,玄宗礼为国师,致力译经。师为将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础。密教之根本圣典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由善无畏口述,一行记录而成。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于禅室,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之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金刚智:(671?~741)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罗门(另说为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广习大小乘经律论。三十一岁,从南印度龙智学习密教。唐开元七年(719),携弟子不空由海路经锡兰、苏门答腊至广州,建立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八年,入洛阳、长安,从事密教经典之翻译,并传授灌顶之秘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示寂于洛阳广福寺,世寿七十一(一说七十,或谓年寿不详)。谥号“大弘教三藏”。门弟子另有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

不空:(705~774)又作不空金刚。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师从从金刚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一说系北天竺婆罗门之子,师事金刚智。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刚智示寂,师遵遗命,往印度求法。天宝五年(746)还京师,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大历六年(771)表进开元以来所译经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大历九年示寂,享年七十。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四大翻译家,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之功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等,而以嫡传之惠果称真言付法第七祖。

一行:(683~727)又称一行阿阇梨。为我国密教高僧及天文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唐代钜鹿(河北钜鹿县)人,俗姓张。出身显宦世家,雅好经史,初就荆州景禅师出家,后随嵩山普寂禅师学禅,又从当阳真纂习律。曾采集律部及诸经论中之要文,成摄调伏藏十卷。尝师事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善无畏共译密教根本圣典大日经,受金刚智秘密灌顶。此外,又精于禅、道、数学、历法之学。由其笔录编纂而成之大日经疏二十卷,至今亦为密教所重视。开元十五年示寂,享年四十五。谥号大慧禅师。

其式日微,走向没落

入宋以后,汉密虽有所发展,但因西僧法天、天息灾等主张传授无上瑜伽密,不能容于当道,故其式日渐微弱。元明以后,随着西藏密教传入中原,汉密逐渐废而不传。民国年间,虽有个别有志之士东渡日本承接密法,但亦未有成。(法天或天息灾著作的页子或封面)

注释:

法天:(?~1001)中印度人。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宋朝开宝六年(973)来中国,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由河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太平兴国五年(980),由州府官上表进之,帝览大悦,召入京师,敕赐紫衣。七年,师与天息灾、施护等,于译经院各译所携之梵本。至七月,师译出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帝赐号“传教大师”。咸平四年示寂。世寿不详。赐谥“玄觉大师”。

天息灾:(?~1000)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陀国密林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偕施护来汴京。帝召见,赐紫衣,敕同阅梵夹。七年与施护、法天等共于译经院从事译经,赐号“明教大师”。译出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此后译经不辍。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载,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贤。咸平三年八月示寂,年寿不详。谥号“慧辩”。

重整经典,再彰密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藏密在欧美的传播,以及印度瑜伽术在西方的大行其道,失传多年的汉密也越来越被海内外的僧侣学人所重视。而《中国密宗宝典》便在如此机缘之下应运而生。

本书共收译经近500种。将汉文密宗最重要的典籍汇为一编,按纯密、杂密分期排列。首选唐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以及著名高僧不空等唐代所译纯密经典,次及宋代名僧天息灾(法贤)、法灭、施护、法天、金总持及元、明、清时代译经。杂密阶段译经重要者也一一收入。如此编排,有利于研究者系统地掌握汉密义理和行证,于今人对汉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