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美术学院
释义

中国美术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原直属中华民国大学院(教育部)现为国家文化部与浙江省共建。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大学之一,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的发祥地。

中文名:中国美术学院

校训:团结 奋进 求实 创新

创办时间:1928 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艺术

主管部门:浙江省教育厅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主要院系:造型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

概况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1928 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国立艺术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最高美术教育机构,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以弘扬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继首任院长林风眠之后,该院历任院长为: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刘开渠、莫朴、肖峰、潘公凯。现任院长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许江教授。学院在 82 年的办学历史中,五易其名, 1993 年定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校址位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含珠蕴玉,人文荟萃。中国美术学院生成此中。她远承千年艺术风流,近摄西湖山水灵气,凭籍数代国美人的努力,历经七十九载寒暑洗礼,今已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是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学院因国立艺术院蜚声海内外,(联合国承认学历的中国唯一美术类大学.属文化部和浙江省共同直属,教学评估优秀学校) 【世界排名第三】

因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被世界承认,学院也是中国绝大部分美术运动策源地,在82年的风雨历程中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篇章。现下设造型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十个二级学院,以履行学院各项教育和管理职能。

历史沿革

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

1950年,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时。与中央美院学院筹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及若干名海外归来的专家共同组成。

建院82年来,该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梁、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张宝玲等,都曾在这里撒播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

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它拥有三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现有学生8000余人,教师千余人。已有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38人,中级职称177人。该院所拥有的两大主体学科: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均已获得国家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造型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学院设有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和设计基础部;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等教学机构。学院具有完整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互动、人文关怀与社会实用共生、造型与设计学科兼备的学科结构。值此新世纪大发展时期,学院领导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提出:“增强优势学科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的学科发展策略,力图以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核心、辐射建筑学、电影学、教育学领域,创建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理念的特色型人文学科群。为了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积极培养高层次的美术人才,我院有计划地扩大了本科生的规模,以便构筑“大底盘,高层次”的学术平台。近年来,学院新形成的“两段式”教学机制,即由宽而厚的基础教学引导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与管理体系,便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如今,在先师们的导引下,经历了继承、融合、创新三个层面的历史延续,在振兴民族艺术的使命感和与世界各国艺术积极对话的情形下,中国美术学院正锐意进取,以高昂的姿态铸就一个高等艺术学府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形象,遵循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为建设一流的高等艺术院校而努力”的指示,正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造型艺术学院

简介

位于南山校区,为总院直辖单位之一。院务委员会由总院分管领导和各系主任组成。造型学院为国家美术学重点学所 在地。设置9个系级教学机构: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造型学院除国画系、书法系和雕塑系之外,均实行低年级“宽口径”的基础部学习和高年级的专业特色工作室研修相结合的两段制教学体系。

学历层次:学士、硕士和博士

办学规模:本科生1200人,研究生200—300人。

现任院长:许江(兼)

党总支书记:龙 翔 副书记:沈 浩

中国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针对中国画进行分科教育的教学实践单位,现该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方向,每年面向全国招生,兼收留学生。现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面。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临摹、写生、创作三部分展开,兼设中国画论、书法、诗词题跋等课程。该系秉承潘天寿先生倡导的“高峰意识”,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该系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合理,教学环境优越,实验室设施完备。如今在中国画的科研、创作与教学方面,该系在我国目前同行业美术院校中,具有引领性和典范性的作用。曾在该系执教和学习过的老一辈艺术家有: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吕凤子、陆维钊、吴茀之、诸乐三、李苦禅、李可染、鲁石、顾坤伯、沙孟海、陆俨少、陆抑非、李震坚、周昌谷、张岳健、吴冠中、顾生岳、方增先、舒传曦、宋忠元、卢坤峰、童中焘、孔仲起、刘文西、吴山明、刘国辉、卓鹤君、张立辰、闵学林、谷文达、唐勇力等等。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新锐,可谓成就斐然。

现有在校学生305名,其中本科生206名,硕士研究生65名,博士研究生18名,留学生16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0人,讲师讲师4人,助教3人。

主要课程:中国画人物方向:人物素描、速写、白描、工意笔临摹、写生与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中国画山水方向:传统山水临摹、写生、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中国画花鸟方向:花卉白描、没骨花鸟、工意笔临摹、写生、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现任系主任:尉晓榕;副主任:何加林、韩璐

现任系副书记:韩璐

书法系

书法系是以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攻专业方向的教学单位,是国内高等院校最先成立的书法系。

教学主要目标:培育具备文史和造型基础素质、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书法鉴赏能力的专门人才。

该系规划有三个专业方向:书法篆刻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目前还设立的有:书法篆刻创作、书法理论与教育。

现有在校学生117人,其中本科生103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8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主要课程: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古玺、汉印、流派印,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中国画书法史、印学史,金石学,历代书论,历代印论等。

现任系主任:祝遂之;副主任:沈浩

现任系党支部副书记:沈浩

油画系

是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作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学术思想:中西融合、兼容互补,艺理并重、多元并举、融汇创新。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油画技法和理论上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并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创造指向的艺术专门人才。

该系现今设立四个工作室:

历史绘画工作室 主持人:章仁缘 新具象绘画工作室 主持人:陈宜明

具表绘画工作室 主持人:杨参军 多维绘画工作室 主持人:井士健

现有在校学生151人,其中本科生119人,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 10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

主要课程:素描造型基础,色彩,速写,写生,创作,油画材料及制作等。

现任系主任:杨参军;副主任:章晓明、孙景刚 现任系党支部书记:章晓明

版画系

是在绘画艺术普遍规律制约下、以“间接”方式展开造型表现及其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研究教学单位,以培养具有一般基础绘画能力和版画专业知识技能、并能运用于造型艺术创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版画系下设的四个教学工作室是:

① 民族性版画工作室: 主持人:陈海燕

② 写实性版画工作室: 主持人:冯绪民

③ 表现性版画工作室: 主持人:张远帆

④ 复合性版画工作室: 主持人:徐方

版画系现有在校学生137人,其中:本科生121人,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3人。

版画系现有专业教师 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

现任系主任:张远帆;副主任:陈海燕、方利民

现任系党支部副书记:方利民

雕塑系

是以研究各种类型雕塑手段为其创作方法的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该系注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艺,强化实材训练。该系设有石木雕、纤维艺术、陶艺、综合材料、金属焊接、电解铜、电脑等实验室。

雕塑系本科学制五年,研究生学制三年。该系现设建立5个工作室:

具象雕塑工作室 主持人:张克端 公共空间艺术工作室 主持人:王强

材料视觉现雕塑工作室 主持人:龙翔 形态与多维空间工作室 主持人:李秀勤

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 主持人:施慧 现有在校学生13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4名。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素描、泥塑、构饰基础、金属锻焊、石刻木雕、环境景观理论基础,有限主题创作,自选主题创作,浮雕,构式基础、数码图形处理等。

现任系主任:龙翔;副主任:张克端、李秀勤

现任系党支部书记:龙翔

综合艺术系

是中国美术学院基于当前国内和国际文化趋势,顺应新思想、新技术发展而作出的重要选择。

是基于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办学思想,秉承“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方西洋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文脉,在学理上,针对艺术教育精分专业的现状,弃分为合;在学术上,以文化逆向本质的态度,返回存在本质,形成自主创新的艺术教育方法论和艺术创作实践观,作为系级教学单位,在国内艺术院校中尚属首创。

综合艺术系于2003年建立。期间经历了七年的综合绘画等教育实践和专业教学大纲的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以及课题式、日课式、分混班式等教学实验指标和要求。。综合艺术系以思想启蒙为先、综合创新为宗旨,开设有综合绘画、综合造型、总体艺术三个研究方向的平面、空间、复合性主干课程二十四门。其中以创作促基础的课题式教学和社会学调查等多学科交叉融通的课程,具有当代性文化特点。综合艺术系以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的艺术基础知识平台 ,通过实践,培养掌握“会通和合”的艺术研究与创作人才为目标。

该系现设立了三个工作室:

综合绘画工作室: 主持人:顾黎明

综合造型工作室: 主持人:管怀宾

总体艺术工作室: 主持人:杨劲松

现有在校学生74人,其中本科生60人,硕士研究生12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主要课程:民族绘画基础、西洋绘画基础、形式语言构成、空间多媒体、造景与造境、复合造型基础、展示文化研究、影像与网络、图像社会学方法、现场艺术与剧场

现任系主任:杨劲松;副主任:顾黎明

现任系党支部副书记:顾黎明

新媒体艺术系

新媒体艺术系是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手段的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新媒体成了国际上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它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声音、行为等艺术表现形式,与观念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拥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准、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

该系设有录像与装置工作室、短片和记录片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声音与声音装置工作室、网络与互动技术工作室、传统影像工作室、数码影像工作室和材料实验工作室,以及研究中心。现有硕士研究生6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2人。

主要课程:数码摄影、录像与装置、声音与装置、网络互动、材料与装置及二维、三维动画等。

现任系主任:张培力;副主任:李振鹏

现任系党支部副书记:李振鹏

·造型基础部:是以研究新教育体制下实践造型艺术“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素质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担负造型学院本科生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及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同时还将进行研究生课程学历教育等。

它是中国美术学院实行二段式教学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下设系分类与课程设置:

艺术人文学院

美术史论系

是以研究中外美术史学、艺术理论为主要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曾为中国美术史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系1987年建立,目前主要为大专院校、文博、出版、美术研究和美术市场管理等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现有在校学生84人,硕士研究生17人,博士研究生26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 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中外美学史、中外通史、考古学概论、书画理论、文物保护与鉴定、建筑史、艺术史学史、出版编辑基础、博物馆学概论、美术政策和市场管理等。

现任系主任:曹意强;副主任:杨振宇

现任系党支部副书记:钱舒

美术视觉文化系:该系为新建立,以研究中外视觉文化、艺术理论为主要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国际教育学院

学院位于南山校区。国际教育学院是我院对外教学的重要实体,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其前身国际培训中心自1980年开始招收外国和境外留学生,先后有千余名留学生在此学习。

学院每年还举办多期为时数周的中国文化艺术短训班,让外国学员在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的同时,通过艺术旅游活动领略中华文化。

学院现设有中国画、书法、中国文化研究、汉语言等四个教学工作室,此外还招收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设计等专业留学生。现有留学生近百名。

现任院长:宋建明(兼);副院长:金志林

设计艺术学院

原滨江校区,现位于象山中心校区。现有在校生214人。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现任部主任:安滨;副主任:于振平现任党支部书记:安滨。

为总院直辖单位之一。院务委员会由院分管领导和各系主任组成,教学实行两段制教学体系。该院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所在地。设计学院现设8个系级教学机构。

学历层次:学士、硕士和博士

办学规模:本科生1600-2000名,硕士研究生100-150名,博士研究生10名。

现任院长:王雪青

副院长:范广益(兼)、吴海燕、赵燕、赵阳

·平面设计系:是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教学目标:为专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的教学、设计等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设有平面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二个专业方向。

现有在校学生390人,其中本科生343人,硕士研究生47名。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三维造型、视频编辑等。

现任系主任:韩绪

·工业设计系:以研究工业产品造型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学业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

教学目标:培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与相关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设有1000平方米工业成型实验室。

现有学生180人,其中本科163人,硕士研究生17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专业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技术》、《产品构造》、《人机工程》、《产品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现任系主任:王昀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是以研究染织面料设计和服装设计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教学目标:培养多种类型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以及染织与服装专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该系设有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并且设有设备齐全的染织与服装综合实验室,其下设电脑及数码喷绘室、缝纫工艺室、手绘印染室。

现有在校本科生 人,硕士研究生 人 ,博士研究生 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 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成衣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中外经典纹样研析、服装与面料一体化设计等。

现任系主任:陶音

副主任:姜图图

·综合设计系:为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大趋势,遵循我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打破设计专业间的专业壁垒,培养具备整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同时又能独立针对复杂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进行研究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综合设计系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是一个不是从现有界定专业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的新兴设计专业。多元化的学术结构、开放的教学与实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成为综合设计系学科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鲜明特色。它不是仅仅将原有若干门设计专业进行简单的综合,而是一门既能涵盖若干专业的学科特点,又能独立承担针对复杂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任务与教学任务的新专业。

综合设计积极倡导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观照设计行为,它将从人文价值与伦理价值的高度思考设计问题,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与科学的设计观出发,思考与面对各专业设计。它力图培养学生设计文化的自觉性,思考的问题必须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综合设计研究将从心、言、图、物、境等五个层面将课题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引向深入。

作为学院的教学机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动态的活性思维、较高的理论素养,对多门类、多学科能够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设计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科研机构,综合设计系将展开对其它若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催发新的学科生长点。综合设计系将依托学院宽厚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学科资源,以开放性的姿态对应当代设计文化以及设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采纳多元的教学思想,展开多维的研究层面、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复杂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力争做到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促进学科研究。

目前综合设计系共有专业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全日制在校生3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26人)。综合设计系基本形成了合理的研究型学术梯队与合理的师生比,为深入开展综合设计学科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专业课程:

造图研究:形态语言、设计表现、制图、课题设计、民艺研究

造物研究:空间形态语言、课题设计、虚拟空间设计、中国园林调研

造境研究:虚拟空间设计、实验性概念设计、课题设计、创意与实践、社会活动企划设计

现任系主任:周刚艺术设计学系是以设计实践为基础,以研究艺术设计史论及策划、管理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该系是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以及人才社会需求所新建的系,艺术设计学专业也是与艺术设计、绘画、雕塑等专业相并列的专业。

培养目标:该系教学目标中国美术高考网ms211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等方面的复合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在校生为5名硕士生。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

主要开设课程:平面设计体验与理论、空间设计体验与理论、产品设计体验与理论、工艺制图与识图、计算机理论及软件运用、中外文化简史、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中国古代工艺思想史、民俗学概论、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批评、设计策划与管理等。

现任系主任:郑巨欣

·艺术设计学系:系概况及简要介绍:艺术设计学系是以设计实践为基础,以研究艺术设计史论及策划、管理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该系是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以及人才社会需求所新建的系,艺术设计学专业也是与艺术设计、绘画、雕塑等专业相并列的专业。

培养目标:该系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设计史论、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等方面的复合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

现有在校生为5名硕士生。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

主要开设课程:平面设计体验与理论、空间设计体验与理论、产品设计体验与理论、工艺制图与识图、计算机理论及软件运用、中外文化简史、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中国古代工艺思想史、民俗学概论、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批评、设计策划与管理等。

现任系主任:郑巨欣

·会展设计系

·设计基础教学部:(以下称学部)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它遵循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于2000年12月28日立项筹建,2002年5月正式成立。立足于设计基础的教学和研究,针对设计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点、能力培养及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全面梳理设计教育各专业现有课程和共有知识点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多元、多维、多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新体系,从而使设计基础教育从造型和工艺美术基础教学的简单因袭中摆脱出来。

注重面对问题,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表现能力是学部教学思想的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课题要求的体验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对设计的新需求,关注科技发展的动向。通过动手实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对设计基础教育的大概念及造型多义性的认识。学部以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走在了当代设计教育领域的前列。

综合各系原有的基础教学师资力量,立足学部师资与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相结合。目前,学部下设设计造型基础教研室、设计专业基础教研室、设计基础理论教研室等三大教研室。2002年的《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与2004年的《综合设计教学研究》为院重点课题。

现有在校本科生412人,硕士研究生6人、研修生9人、博士生1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

现任主任:王雪青;副主任:金琤

现任副书记:金琤

建筑艺术学院

位于象山中心校区。成立于2007年4月。现任院长:王澍;副院长:柳江修、邵健、吴晓淇

现任党总支书记:柳江修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实验建筑为其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教学目标:培养一种能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生活的差异中理解当下生存境况,在唤醒自由独立思考的同时,复兴动手智慧,进而将手工劳作与机器生产相融合,对习常的建筑常规能批判地理解、分析,并能以某种精湛的技术手段去实现梦想的建筑师;注重培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价值观,重视思想的创见与劳作实践,个人性情与集体协作精神的平衡,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自主的判断力的人才。

该系设有模型工作室、电脑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和合成材料工作室。

现有在校本科生159人,硕士研究生11人。

师资概况:现有在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助教5名。

主要课程:设计基础、中外建筑史、建筑学基础、木工基础、身体与空间、建筑制图等。

现任系主任:王澍(兼)

·城市设计系:现任系主任:李凯生

·环境艺术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教学目标:培养以建筑为主体,向室内、外环境拓展,衍生出风景建筑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的专门化人才。附设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模型实验室及电脑实验室。

现有在校本科生169人,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4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建筑初步、传统民居考察、园林考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绘画、建筑(构成、物理、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等。

现任系主任:吴晓淇(兼)

·景观设计系:现任系主任:邵健

公共艺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是总院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形式,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分校区。该学院融合了传统学科、交叉型学科、新型学科,体现了总院的新的办学理念,着力发展应用型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和新型学科,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新型艺术教育园区。

学院现设有专业:公共雕塑、景观装置、壁画、漆画、美术教育、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陶瓷设计、玻璃设计、饰品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精英荟萃,教学设施良好。

现有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15名。现有教师100余名,其中教授5名。

现任院长:杨奇瑞,副院长:黄骏、于小平

传媒动画学院

位于象山中心校区,现设专业:摄影(商业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动画、动画(插画与漫画)、动画(网络游戏美术)、艺术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

传媒动画学院为了培养影像艺术和动漫游的创作型人才,探索一条传媒和动漫游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家教学研发基地。于2004年12月在原视觉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和摄影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以研究教学为方向的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传媒动画学院的研究教学将牵连电影学相关学科,涉入媒体影像相关专业,以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为内涵、以高新科技和时尚文化为延伸,建设起包括摄影、影视、动画、网游四大专业为骨干的综合学科群。

传媒动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0人,本科学生481名,研究生2名,研究生主干课程班学生15名。传媒动画学院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研究生教学为引导,积极发展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教育整体。拟形成本科生约1000名,研究生100名的办学规模。

传媒动画学院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优势和创作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各类学术创作。两年来,师生作品屡创佳绩,多次入围国际国内各动画、广告、电影节并荣获多项奖项。

传媒动画学院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发展的优势,在学校象山中心校区建成近一万平方米的教学空间,同时积极进行高端教学设备以及室验室的投入建设,现已申请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专项资金1000万,建成后的实验室将成为占地1000平方米,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具国内领先水平的基础实验中心。 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传媒动画学院将不辜负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重任,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以研究和创作为整体的学、研、产共同发展的教学研发基地,并努力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现任院长:吴小华;副院长:林超、常虹

现任党总支书记:林超

上海设计学院

上海设计学院(位于中国美术学院张江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直属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机构。成立于1997年。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学院所处环境清新、优美,现占地约4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学院秉承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的办学传统,充分利用上海在全国所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以“发扬美院人文传统,依托上海地域特点,融合国际都市优势,突出城市设计亮点,构筑设计教育高地,塑造求实创新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科研创新、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现设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展示、广告与包装设计高级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高级人才。

工业设 计: 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高级人才。

多媒体设计: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多媒体与网页设计高级人才。

服装设计: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服装与染织设计高级人才。

公共艺术:本科,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具有公共意识,了解公共社会动作机制,

善用公共区域的各种因素,创作城市景观造型艺术的人才。

数字与出版设计:本科,学制四年,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创办

学历教育涉及硕士、本科两个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

现有本科生1250名,研究生18名。现有教师70余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26名。

现任院长:吴小华

常务副院长:徐嘉木,

副院长:范凯熹、韦天瑜

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负责继续教育的教学机构,学院自一九九三年成立以来,便以中国美术学院强大的学术力量为后盾,丰富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本着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的精神,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3000名优秀美术人才,其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院现有23名编教职工(其中正高级2名,副高级3名),外聘教师14名。共涉及包括全日制学历生教育、进修生教育、自考助学、美术考级、动漫认证五个方向的教育培训活动,在专业课程上,继续教育学院共设有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美术学4个专业,15个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国画(人、山、花)、油画、雕塑、综合电脑、动漫艺术等。

学院的实用教学用房面积达到了6200㎡,人均可用面积7.43㎡/人,其中电脑教室3个;多媒体教室2个;并有可同时容纳400余人、设备齐备的阶梯教室1个。已经走入成熟、各方面稳定发展的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已经能以社会的需求来制定我们的工作策略,扬长避短。学院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成教实际情况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学院始终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保证教学质量为指导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显多元化态势。而作为收获,我们得到的是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国内乃至国际各类艺术大展中频传佳音。

学生聂峻的作品获得了“ms211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白金奖,赴比利时参观参加颁奖仪式,与各国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进行交流;

学生朱廷获得了“诺基亚国际青少年想象力乐园大赛”优胜奖;

学生张洪科、宣学君、危伟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白金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

学生石洪岭木雕作品《伊妹儿》在第四届中国雕刻艺荣获第三名;

学生黄江龙在浙江省第二届篆刻大展上荣获书法金奖……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是中国美术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学院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梦园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综合校区。

学院办学宗旨为:以高职教育为立校之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高级艺术设计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学院坚持“立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都市时尚设计,传承工艺美术设计”的办学方向,树立品牌意识,营造专业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办学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颁发由中国美术学院签发的国家承认学历的文凭。

浙江省教育厅确立我院为全省工艺美术类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我院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学院现设五个系:特种工艺美术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平面设计系、影视动画系;

共有13个专业和方向:雕塑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礼品与首饰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出版美术、平面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

学生规模:1783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10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3人。

现任院长:赵燕;副院长:夏克梁、葛加银、杨安

党总支书记:吴继新

院报院刊

《新美术》系闻名中外的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建于1980年。该刊物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新美术》在介绍传统艺术和现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术作品之外,还着重刊登中外美术理论研究论文,并致力于将艺术史研究纳入人文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注重与艺术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前沿问题。近年来,《新美术》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ms211)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

现任主编:曹意强(兼)

《新设计》丛集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设计类专业出版物。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A版以设计史论为主,坚持学术公开公正的争鸣,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集纳鲜明有力的学术创见。B版内容关注时尚前沿动态,推介业内焦点人物,提倡概念设计案例,强调审美视觉的当代性。与此同时,《新设计》丛集还将研究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己任,开设“民俗民艺”、“校史长廊”等专栏。在征稿方面尽可能地兼顾设计学科全局,涵盖人文、建筑、影视媒体、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专业等诸多方向。《新设计》丛集着力于搭建一个开拓和传播中国设计思想与智慧、梳理设计文脉及周遭设计现状、畅通国际交流、服务中国产品规划、推动新设计文化衍生的学术平台。

主编:许江 宋建明

执行主编:王雪青

执行副主编:郑巨欣、赵燕、王国梁

学术机构

中国美院研究创作处

研究创作处成立于2003年,是全院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的主管部门,是实践“多元互动,和而不同”战略思想的具体步骤的实施单位,也是凸现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设机构:色彩研究所、中国画鉴赏研究中心、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美术史论研究中心、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史学研究中心、现象学研究中心、建筑营造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处长:杨桦林;副处长:俞 坚、余伟忠

创意产业办公室主任:余伟忠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美术院校中最好的专业图书馆之一,前身是“国立艺术院”,由卓越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建于1928年。中国美院图书馆早年称图书课,最初的科主任为刘开渠先生。

图书馆由南山总馆、滨江分馆、象山分馆组成,ms211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场所,总阅览座位达1320余个。

图书馆藏书以中外文美术专业类图书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类图书,并购置了多种中外数字资源,总量近40万册。其中外文原版期刊170余种、中文报刊52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5000种。除此之外,还藏有相当数量的中外名作精品复制品和4000余种古籍善本书。

该馆现已在图书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公共检索以及期刊工作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图书馆WEB网站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畅通无阻,读者可在校园网的任何一台电脑上检索两校区所有馆藏文献资源信息,共享数字化、网络化文献资源库。

现任馆长:王 赞(兼);副馆长:牛筱桔、竺文怡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社于1985年3月建立。该社坚持立足本校,面向全国,立足美术,面向艺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的艺术系列教材,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文献出版的基地之一。专业性强,学术性高,信息量大,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图书的主要特色。特别是近年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等美术系列教材和设计系列教材,以完整、系统、权威、实用见长,颇受美术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好评。该设还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学术名著,以及全面反应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的图书,对推动我国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任社长:傅新生;总编辑:范景中;副社长:祝平凡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院美术馆展览厅面积达4800平方米,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造,并配套1500平方米的陈列厅及可容纳600余人的小剧场,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现任馆长:杨桦林 (兼)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校园沿南山路一侧最南端是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先生晚年居住的旧居,保存完好的一栋二层四十年代青砖小楼,画室、卧室均按先生生前原貌陈列。九十年代的精品陈列楼相倚而筑,内设有高大落地式全封闭玻璃的展柜,长年陈列着潘天寿先生大气磅礴的中国画原作。潘天寿基金会和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均设立于此。这里既是一个精品陈列的场所,又是一个中国书画的研究机构,曾经策划和举办过不少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现任副馆长:高天民

历任院长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1918年赴法、德学习绘画,毕业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1928.春—1938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兼教授。

滕 固(1901-1941)字若渠,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县)人。留学日本,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上海国民大学、上海美专、南京金陵大学任教,同时进行文化运动,参加文学研究会;担任过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兼故宫博物院常务委员,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务。1938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专,滕固出任校长(1938.7-1940)。著述有《唐宋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死人的叹息》、《圆明园》、《迷宫》等。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15岁中秀才,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主任,教授。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ms211(1940.秋-1942)。著有《美育》、《凤先生韵语》、《中国画法研究》等,对传统绘画有深入论述。

陈之佛(1896-1971)浙江余姚人。日本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著名图案、工笔花鸟画农,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美术史教授。1942-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著作颇丰。《图案法ABC》、《图案构成》、《中国图案参考资料》、《陈之佛画集》、《西洋美术概论》等,涉及面广博,见解独到。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著名中国画家。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1928年起任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1944-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汪日章(1905- )浙江奉化人。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曾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1947-1949)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刘开渠(1904-1993)安徽肖县人。早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图书馆主任兼西画助教,同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学习雕塑。1933年回国,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1949.9—1959)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潘天寿(1897-1971)我国现代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1944年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1959.12—1967)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肖 峰(1932- )江苏邗江人。1950年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54年入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1960年毕业回国,除1973年至1982年间曾调上海画院从事专职油画创作外,长期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1983.9 —1993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93-1996.2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潘公凯1996—2001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父亲为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画大家潘天寿。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1年10月被国家评为“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1992年—1994年赴美国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年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 江2001.8 —今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1988-89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1992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副主任。

英文简介

Introd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has the most complete range of degree offerings and programs of study in fine arts in China. There are eight school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offering Ph.D., master’s and bachelor’s degrees in fine arts, design, architecture, multi-media and film.

There are currently 7000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four campuses with a faculty and staff of 800.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Academy is headquartered in the Nanshan campus, which is located right on the beautiful West Lake in Hangzhou. There other regional campuses are the Xiangshan Campus, which will become the main campus in 2008, the Binjiang Campus, and the Zhangjiang Campus, which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Shanghai. In our eleventh five-year pla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population will grow to 6,600 with a graduate student body of 800, making it one of the biggest fine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ypically spend one year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 and then three years in the core courses of their particular majors. Graduate courses are typically three years long and include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the studio and research with mentoring faculty. Foreign students can take short-term or long-term courses in Chinese art,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Academy encourages diversity in thinking, art exploration and academy research. It takes as its motto “diversity in harmony” and fosters an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1:58:23